如果你有在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嘉峪关和汉中等地生活过的经历,那么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地方有许多个东北方言岛,特别是攀枝花,当地人说四川话都有一股浓重的东北味儿。

其实,在这背后是一场大国工业史诗级的大迁移——三线建设。这些地区的父辈们,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甚至是生命都用在了三线建设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什么是三线建设呢?又为什么要三线建设呢?

三线建设,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备战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区域建设。其中,沿海地区是一线;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和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是三线;而一线和三线中间则是二线;并且,一、二线地区在自己区域也搞了三线建设,这个则叫“小三线”。综上,三线建设就是在三县地区再建设一批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从而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对于三线建设的原因,上文提到了战争,这就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当时我国所处于的国际环境。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因此随时可能被武力进攻。并且,在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共产主义扩张”有了应激反应,中国成了美国在亚洲的头号敌人。除此之外,美国当时在与越南激战,把战火烧到了我国南部边界。总的来说,就是美苏两国都虎视眈眈地盯着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国际环境这个原因,还有国内环境。当时,我国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等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一线,一旦战争爆发,我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

因此,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1964年,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

毛主席指出,必须把三线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搞起来,只有这样,我国的军事工业才会有一个好的基础。其中,攀枝花钢铁基地是重中之重。毛主席说:“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而是战略问题,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着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时的攀枝花可以说是空空如也,反倒是有一个七户人家的村子,并且由于有一颗很大的攀枝花树,因此毛主席将这里命名为“攀枝花”。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巨量矿产。全国20%的铁资源、最大的钒钛磁铁矿藏、金属矿和巨量煤等资源都出自攀枝花。可以说攀枝花是资源丰富,易守难攻的风水宝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在国家的动员下,全国上下依然开始了三线建设,甚至很多人第二天就出发了,不得不佩服那一辈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尽管攀枝花的资源条件非常好,但其地理位置完全处于山窝窝里,其环境十分恶劣。据最早的建设者说:“这里除了苦难啥都没有,而我们除了一双手,啥也没有。”

尽管攀枝花环境条件恶劣,但还是有超过10万建设大军来到了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

由于攀枝花的河谷地带风沙很大,导致人们在吃饭时,风一吹碗里就都是沙子,只能就着干巴巴的咸菜吞下去。

至于喝水,就更麻烦了,虽说攀枝花矿多是好事,同时这也导致水里的金属含量极高,对人体危害很大。可纵使这样,那时的人们却丝毫不在乎,他们从河里挑出来些水,再在里面加点明矾,就成了饮用水。

当时攀枝花还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人们自发地搭建一些简易的席棚,因为人太多,有些人睡觉翻个身,就会把脚伸到别人的铺盖里,不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为配合攀钢的建设,中央还将贵州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定位为西南、华南地区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贵州的天气潮湿,一年中半年都有雨,因此经常会有许多蛇、蜈蚣等钻进席棚。虽然条件差,可人们却将自己的一腔热情都用在这里。

几十万的建设者,用他们的双手,在短短几年里,就把这片不毛之地,建成了一座巨大的钢厂,还建设了配套的一系列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万事俱备,只差交通。为了将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连接起来,并打通西南地区和北京和东南亚的联系,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改变了路线,专门途经攀枝花。

这样一来,原本就很艰难的地形,就变得更加逆天了。可以说,成昆铁路改向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路过攀枝花。但是,成昆铁路的建设难度也因此增加了数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其沿线还常有落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且500多公里都处于地震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必然工程艰巨。在1968年的一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中,牺牲了87名战士,可谓是“一寸铁路一寸血”。其中一个叫孙剑明的铁道兵,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在九道拐隧道制立模板时,突然发生了大塌方,他和另外两名战友被巨石砸中牺牲。这时,距离成昆线通车只剩下两个月了。

之后,部队的领导问他的父亲有什么要求,他父亲是个老红军,思考良久后只说了一句话:“当兵就要有牺牲的准备。”然后就对16岁的外孙女说:“咱们家第三代当兵的就是你了。”当时,外孙女段海燕已经加入了为祖国修铁路的行列。

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从1958年到1970年共历经了12年才建成。这些成就的取得,靠的都是建设者们的双手。可以说成昆铁路是用鲜血铸就的,仅攀枝花到昆明不到300公里的铁路就牺牲了525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成昆铁路的沿线,共有22座烈士陵园,长眠着约2100名烈士,几乎每个新建火车站都有个烈士陵园或者墓地。这些默默无闻的战士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为人所知。

1969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发基地搬进了川北的深山里,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化名为王京,以身许国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空气动力学家、九院副院长郭永怀组织完外场试验后,准备返京汇报试验成果,却不幸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在找到他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而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被保护在烧焦的遗体胸前。这一幕,当场的人们无一不为之感动落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三线建设者们,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都奉献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在建设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不计代价、不惜一切,几乎每一个三线的项目里都有着东北人。

三线建设后期,由于沈阳321厂援建项目太多,导致工厂的工人和设备几乎难以为续,甚至连生产都无法维持,最后在80年代后期被沈阳724厂兼并。

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大连医学院直接迁到了遵义,也就是现在的遵义医科大学。大连医学院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创建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曾直属于卫生部,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都做出过重大贡献。

根据数据统计,东北支援全国各地建设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有上百万人,是支援全国三线建设任务量最重、贡献最大的地区。对此,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东北方言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一辈人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在西部的大山里,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1980年结束,共用了16年实现了国家建设的重点由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

以当时的军事格局和技术水平,中国已经具备了能长期支持战争的牢固的后方基地。同时也达到了使国民经济布局大体合理的目的,并形成了地方工业的完整、配套体系。

但是,学者们对三线建设的评价褒贬不一。

很多人对此提出批评,尤其是海外学者,他们认为三线建设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且战争没打起来,而国家投资在这些地方,就导致了对一线地区的投资大量减少,因此使新中国的建设走了弯路。

事实上,这种观点不值一驳。比如,有人认为安全带勒着特别不舒服,认为气囊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可一旦事故发生,造成的伤害就再也无法挽回。而三线建设就相当于车上的安全带和气囊,为可能出现的危险做了一个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中国学者认为,三线建设在战略上是成功的,但在战术上有很多失误,尤其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三线建设进行得比较仓促,自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过于突出战备因素,忽视经济规律,过分强调“靠山、分散、进洞”原则,投资效益差,浪费严重,遗留问题很多。很多三线厂后来都搬出了大山,也有的发展不好就关停了。

但,三线建设仍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我们不能因为战争没打起来,或建设中存在问题,就否定建设战略后方的必要。因为战争的爆发往往是多重因素相加而成的,因此有所准备也是制止战争的因素之一。

根据数据统计,三线建设的诸多项目中,有问题的只有7%,也就是说,大多数都是成功或基本成功的。由此可见,从经济角度来说,三线建设是发挥了作用的。

并且,三线建设的进行,使得内地原本很多落后封闭的地区,让当地人和现代化拉近了距离。从195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现代化的普及基本是同步的。

在三线建设的这十几年中,广大建设者秉持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了种种困难,开矿山、修铁路、建工厂,苦战十余年,在三线地区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和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也奠定了基础。

向上一辈的三线建设者致敬!没有他们,哪来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