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畏寒的老年人、户外作业的工人,到穿着厚厚宫装前往景点拍照的“格格”,每年夏天,被太阳“撂倒”的市民不在少数。

6月以来,北京120接到的中暑呼救明显增加,与中暑相关的急救呼叫日均20余起。6月12日,记者跟随120救护车,围绕高温救援对一线医生进行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2日下午,急救工作人员正在对患者进行救治。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

“喜热”老人是中暑高危人群

6月12日下午3点,120救护车驶入丰台区某小区,急救医生魏佳岐和几名同事将担架拉出,一路赶到患者家中。

患者是一名89岁的女性,佝偻着坐在门旁,精神萎靡,现场测得血压为110-220mmHg,明显超出正常值,医生对其进行了紧急输液,然后运送患者赶往宣武医院急诊科。

在救治的同时,魏佳岐注意到老人的屋子朝西,窗门紧闭,空调和风扇都没有打开。家人介绍,老人“喜热”,前两天刚脱下棉裤。就在发车之前,老人还请求将救护车的空调温度调高,并吩咐家人为自己盖上棉被。

据北京市气象台消息,12日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为36.3℃,是北京6月的第三个高温日。此时,几名医务人员已汗流不止。

夏季暑热到来,中暑的病例逐渐出现。

之所以关注这名老人的周围温度环境,是因为魏佳岐上周刚接了一个中暑病例。那是一名85岁的男性病例,家住东城区,当日北京天气炎热,老人上午半天外出遛弯,回家后喝了热豆汁儿,突然大汗、头晕、呕吐。在老人家中,魏佳岐发现室内非常闷热,没有开空调或电风扇,检查排除了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判断老人应是中暑,可能是外出及饮食导致。

记者从北京急救中心获悉,自6月以来,北京120呼叫量较上月同期明显上升,日均呼叫量达5200余次,增加11%,派出救护车辆日均2400余次。与中暑相关的急救呼叫日均20余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2日下午,急救工作人员正在对患者进行救治。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

空旷景区中暑易发,古装“格格”需小心

畏寒喜热的老年人是中暑的高危人群,夏季的景区则是中暑易发的户外场景。

记者在急救站后台信息系统中看到,6月12日上午,东城区有3名疑似中暑的病例,都发生在景区,其中还包括外国游客。

魏佳岐告诉记者,每到夏天,景区中暑患者都不少,空旷、植被较少的景点更是如此。

去年,他还抢救过一名古装“格格”。该女性穿着厚厚的古代宫装在东城区一知名景点内拍婚纱照,救护车赶到时,由于严重中暑,意识几乎消失。 医务人员赶紧脱下她三四层厚的古装,调低车内空调温度令其降温,最后将人送到了协和医院。

高温天户外作业的人群更易中暑,如建筑工人、高空作业工人、环卫工人、交警等。多年前,魏佳岐接到一个转院呼叫,患者是一名45岁民工。由于长时间户外暴露,就医时体温飙升至43℃,意识不清,多脏器损伤。

中暑由轻到重可致死,应当及时干预

近年来,大众对于中暑逐渐重视。北京急救中心提醒,中暑是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表现为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按严重程度依次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中暑表现,可能造成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致死率较高。

当人体中暑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发生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严重症状,危及生命。

中暑由轻到重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及时拨打120,远离高温区域,减少活动,及时补水及电解质,有效降温,是应对中暑症状的基本措施。

老年人尤其是卧床的高龄老人,要避免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该用空调时就要用。

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对热的调节能力不足,也是中暑的易感人群,且更易并发器官损伤。儿童中暑常发生在夏季剧烈体育运动时,由于缺乏对中暑早期预警症状的准确认知,可能直到出现休克或晕厥才被发现。加强对易感儿童的观察和监护,减少热暴露时间,降低活动强度,可以有效降低发生中暑的风险。

孕妇身体负担较大,更容易出现中暑症状,需要避免高温高湿环境,给予足够关注。

有些慢性药物会影响体温调节,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要格外小心,要在医生指导下调节药物,避免发生中暑。

户外体力劳动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属于热射病的高发人群,要特别注意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暴露。要日常加强补水、保持凉爽,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定期健康体检。

举措:多部门联合开展高温作业用工检查

6月11日,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6月11日至13日,每日13时至17时平原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

北京市人社、卫健、疾控、工会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近期将对存在高温作业岗位用人单位开展联合检查,特别是针对建筑、电力、机场、园林绿化、景区等露天作业人员相对集中以及环卫工、网约配送员、快递员、保安、导游、民生设施保障等岗位人群的防暑降温工作,将提升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用人单位未依法发放高温津贴待遇的,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将依法严肃查处。

劳动者在工作中,如发现用人单位未依法落实防暑降温、高温津贴有关规定时,可及时向人社部门投诉、举报,或者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并注意保留考勤表、天气预报等能够证明自己工作时环境已达到发放高温津贴条件的有效证据。劳动者可通过举报投诉窗口、12333平台等渠道进行咨询和反映诉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将依法查处。

记者/戴轩

编辑/白爽

校对/张彦君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