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6月12日,由青岛市政府、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青岛“海洋·发展”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 以下简称“共同体”)揭牌成立,旨在加快构筑世界重要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成员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集团有关负责同志发言。

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汇聚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是由“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的实践,成员单位主要包括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常驻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协同单位,青岛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东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支持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为理事长单位。山东省教育厅作为共同体主管部门负责统筹推进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同体将围绕服务海洋强国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重大任务,坚持产业导向、政府推动、高校领衔,聚焦现代海洋渔业、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产业领域,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力争利用3至5年时间,建设成为引领全国、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共同体将通过整合省内资源、引入省外海外资源,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有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突破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共同体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吸引集聚、解决产业技术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国内国际合作交流等五大任务,开展学科互助发展行动、产教协同育人行动、学生交流培养行动、科教资源共享行动、高层次人才共引共育行动、科技创新协同攻关行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科技企业孵化行动、标志性品牌活动打造行动、海洋人才对外开放引领行动等十大行动。

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以下简称“蓝研院”)同时揭牌,旨在抢占蓝色种业发展制高点,促进海洋渔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蓝研院是在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市南区政府和即墨区政府支持下,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涉海高校院所共建,定位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种业创新中心,打造面向产业进行技术开发、转移和熟化的高水平研发平台,成为种业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策源地,突破系列种业核心技术,提升蓝色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实现种业科研与企业的有机衔接,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影响力的优良新品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蓝色种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蓝研院着力建立“科研端技术突破+产业端政策支持+市场端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统筹人才、资金、技术、政策等要素,聚焦水产育种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核心应用技术、战略前瞻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以全基因组高效分型、高通量测定等前沿技术为支撑,颠覆传统育种模式,搭建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目前,已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陈松林等12个水产育种领域领军专家团队入驻,围绕“三鱼一虾一贝”(三文鱼、东星斑、墨瑞鳕、南美白对虾、牡蛎)等重点品种,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加快研发一批高产、高抗的水产新品种,推动水产育种成果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上,还举行了蓝色科技小院授牌仪式。自2022年起,中国海洋大学在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组建的鳗草、牡蛎、鲟鱼等15个科技小院陆续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学校将致力于构建国家级科技小院为牵引、校级科技小院为支撑的多层次、全方位科技小院建设体系,耕海牧渔、问粮沧海,积极推动蓝色科技小院及其联盟建设,以蓝色科技小院为重要平台,持续引领海水养殖浪潮,培养更多涉海领域知农、爱农、兴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海洋强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蓝色粮仓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会上,《中国海洋大学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发布;中国海洋大学与省内有关地市和青岛市有关区市、功能区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33家企业、高校院所签署合作协议。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峻峰主持大会。海洋领域有关院士专家,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省内部分地市政府负责同志,中国海洋大学优秀校友及在校师生代表等近500人参加。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工作推进会、政校企及共同体成员单位成果发布与对接洽谈会、蓝色粮仓高端论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