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本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但总难免给人带来伤害。其伤害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遇人不淑,被对方所伤;二是自作多情,被自己所伤。

林黛玉的情伤属于后者,她是在自作多情中越陷越深,以致于长期哭泣到泪尽而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玉送帕”是红楼中的名场面,只因宝玉送的两块旧帕,引发了黛玉的各种情绪,从而在帕上题诗三首,以抒发自己五味杂陈的情感。

但是,细读原著不难发现,宝玉送帕的目的其实非常单纯,并非黛玉所想的传情。黛玉却会错了意,在自作多情里想入非非,从而再一次深深地伤害了自己。

宝玉送帕,是在晴雯提醒下随手拿的物件,并无传情之意。

宝玉送帕发生在第三十四回,因宝玉挨了打,非常严重,黛玉偷偷来探望,哭肿了眼睛。按照正常的情理,二人此时要说上好长时间的话,一个表示关切和担忧,一个表示无关紧要,不必太担心。但是,天不遂人愿,话才起了个头,王熙凤来了,黛玉怕王熙凤拿她哭肿的眼睛打趣她,于是从后院溜走了。

话没说完,宝玉担心黛玉一直为他担忧,于是打发晴雯去给黛玉送个信,目的非常单纯,“只说我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玉的这份体贴,是天性使然。他“喜在内帷厮混”,为的是“为闺阁增光”,也就是用他的特权以及体贴,让闺阁中的女子活得更为自在快乐。她知道黛玉心思重,话没说完,心思没放下,就容易胡思乱想。所以,他必须尽快让黛玉安下心来,于是“满心里要打发人去”,只为了告诉一声,“只说我好了”。

可是,虽说“晴为黛影”,黛玉心思重,晴雯却是个“使力不使心”的,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专门跑过去说一句“我好了”,于是提出了质疑。

我们来看她与宝玉的对话:

宝玉便命晴雯来吩咐道:“你到林姑娘那里去看看她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道:“白眉赤眼,做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儿,也像件事。”宝玉道:“没有什么可说的。”晴雯道:“若不然,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她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她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作什么呢?她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她自然知道。”

从这段对话可知,关于去黛玉那里干什么,宝玉是被晴雯推着走的。在晴雯看来,如果只是跑过去说一句“我好了”,有点莫名其妙,应该具体说件事。但宝玉确实没啥可说的,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让黛玉安心,意思是自己的伤不重,没必要担心。

别看晴雯长期呆在宝玉身边,她其实一点也不了解宝玉,更不知道宝玉对黛玉的担忧。黛玉本来体弱,又心思重,二者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一心想为“闺阁增光”的宝玉,在黛玉身上用心更多,这也是普遍的怜弱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晴雯不了解这种心态,所以理解不了为什么要专门跑过去说一句“我好了”。但既然宝玉提出来了要跑这一趟,那还是得去,所以晴雯提出建议,“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再顺便说宝玉好了,这才像样子。

晴雯这么一说,宝玉觉得也对,于是“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

注意这句话里的细节,红楼的真意多在细节里。“伸手拿”,宝玉当时趴在床上不能动弹,“伸手拿”就是顺手的意思,正好手边有,所以就拿了。

为什么这么随意?因为宝玉的重点并不在帕子上,而是要递那句“我好了”的话。正如晴雯所说,送件东西是为了搭讪,有个说话的由头,所以送什么并不重要。

虽然晴雯依然不理解为什么要送“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但因为宝玉说“你放心,她(黛玉)自然知道”,她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从这整个过程不难看出,宝玉的本意只是让黛玉别为他的伤痛担心,送帕之举是被晴雯逼出来的,他并没有借帕传情之意。

因为晴雯的误传,黛玉会错了意,因自作多情而想入非非。

贾母说当初看中晴雯是因为“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不但会一手好针线活,还很会说话。不知道是贾母看错了还是晴雯的能力退化了,连传个话都没有传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玉打发晴雯去黛玉那里是想让黛玉知道“我好了”,晴雯提出要送件东西“搭讪”才好说话。然而,从整个过程来看,晴雯把这件事办砸了,变成了专门送手帕忘了传话。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帕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见她进来,忙摆手儿说:“睡下了。”晴雯走进来,满屋魆黑,并未点灯。黛玉已睡在床上,问是谁,晴雯忙答道:“晴雯。”黛玉道:“做什么?”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了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了半日,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晴雯听了,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

从进潇馆到“抽身回去”,从头到尾,晴雯都没有提宝玉交代的“只说我好了”,于是,她走这一趟,就成了专门来送手帕了。

主要任务没做,附带的事就成了主要任务,于是黛玉就从这两块旧手帕上“细心搜求,思忖了半日”,从而会错了意,开始自作多情、想入非非了。

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会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

看到没有?黛玉的心思全在这两块手帕上,并不知道宝玉的本意并不在此。

那么,宝玉送手帕的本意是什么呢?她为什么说“她(黛玉)自然知道”?

从宝玉的角度,这个“她自然知道”,需要结合那句“我好了”的话才行。“我好了”加上两块用过的手帕,意思就是不必为我的伤哭泣了,旧手帕已经拭过泪了,不需要再拭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因为晴雯没把这句“我好了”的话递过来,变成专为送帕而来,于是,黛玉就只从手帕上来想,“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了半日,方大悟过来”。

她“大悟”了什么?第三十二回提到,“(黛玉)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只有他们两个偷着看,这成了他们的秘密。在这些才子佳人的故事里,才子和佳人都用“小巧玩物”来传情,其中就有“鲛帕”。现在,宝玉特意打发晴雯来送手帕,不就是传情的意思吗?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但黛玉完全不知道自己误会了,反而因此而引起了极大的情绪波动,又喜又悲又哭又笑,还连夜在这两条旧帕上写了三首诗,可谓耗费神思至极,所以作者说她“病由此萌起”。

两个人一起看的“外传野史”,宝玉是当娱乐来看的,黛玉却走心了,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并为之如醉如痴。所以,同样两块旧帕,在宝玉心中,只是拭泪用物,在黛玉心中就成了传情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这种阴错阳差,让黛玉一直沉浸在自作多情里想入非非,为自己编造了一个情比金坚的爱情梦。

这就是作者所评判的“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太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梦,并把梦做得越来越真,真到自己确信无疑。其实,宝玉对她的爱,更多的是哥哥对妹妹的怜爱,以及他想“为闺阁增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