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谢谢你们二位,是你们进山采药,才揭开了52年前的疑案。”

1997年1月,40多名各国内外媒体记者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专家握住两位农民的手,诚挚地表示自己的感谢。

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专家又将这两位农民的事迹介绍给众记者,并再次表达美国的感谢之情。

那么这两位农民是谁?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52年谜案的背后又存在着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中美联合搜证

1996年我国告知了美国大使馆一条重要消息:

中国在广西发现了美国飞虎队轰炸机的残骸,以及飞行员的遗骨,而且中国专家已经初步搜集了一些证据。

会晤结束后,我国将部分飞行员身份牌照片,以及飞机残骸地点的录像,一同交给克林顿。

经美国专家初步鉴定,这架飞机残骸很可能是B-24重型轰炸机,是一架二战期间“飞虎队”的军用飞机。

“飞虎队”是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的,在中国进行抗日援助的空军部队。

据史料记载,1944年编号为“40783”的轰炸机从柳州起飞,前往台湾执行抗日任务,在返回过程中,柳州基地受到日军轰炸,只能请求迫降桂林秧塘机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在改变航线后,这架飞机无理由地消失在雷达之上,从此失去了音讯。也有人怀疑过这架飞机是不是已经遇难,但都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

直到52年后,才再次发现了这架轰炸机的消息,美国也提议派遣专家前往现场进行考察。

1997年1月14日,中美专家加上5位外国记者,以及3位中国记者,带着沉重的检测仪器,登上了飞机残骸的发现地——猫儿山。

猫儿山气候多变,且上山的路只有一条还泥泞不堪,随时有跌落的风险。有的地方被积雪覆盖,更增加了行路难度。

在向导的带领下,安全员一人护送一人,经过六个小时的跋涉,才终于到达飞机残骸的发现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现场只剩下了一些大块的飞机残骸(重要的已经移至兴安县文化局陈列厅)。

为了寻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专家们决定扩大搜查范围,为了保护记者们的安全,工作人员先行将大家送回驻地。

但下山时的路明显更加艰难,在路过一处陡坡时,一位记者坠落深沟之中。

“有个记者掉下去了,快去救人!”

一时间,周围的人都聚集在深沟旁边,几名中国小伙子直接下滑70多米,终于在一棵树干上找到了那位记者。

目睹这一幕的记者,也被中国人民不顾生死抢救同伴的行为所感动,纷纷称赞道,

“美军援华抗日令人感动,今天中国百姓冒死抢救美国记者,同样令人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这样的搜查活动,一共进行了4次。每一次都困难重重,却都有中国工作人员不畏艰难的身影。

这桩隐藏了52年的谜案,也逐渐被掀开。

那飞机残骸最初是谁发现的呢?

二、农民躲雨立奇功

潘奇斌和蒋军,是生活在广西兴安县的普通农民。因为背靠着猫儿山,所以经常前往山中采中药补贴家用。

猫儿山属于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所以经常能发现珍贵药材,对百姓来讲无疑是一笔意外之财。

但风险与收获并存,也正是因为猫儿山没被过度开采,里面的野兽和未知危险也无法预料。

尤其是猫儿山内天气复杂,时而大风时而暴雨,山路崎岖复杂,越向深处走就越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10月,为了获得丰富的报酬,潘奇斌和蒋军不顾刚下过雨的泥泞路面,壮着胆子进山采药。

“越往里走宝贝越多,咱们往里面走一走。”

走了不到3个小时山路,二人已经采了一些药材,没想到却突遇大暴雨,二人急忙跑到一个可以避雨的地方,等雨停了才向山下走去。

雨过天晴后,二人却发现仙愁崖出现一阵奇怪的闪光。

“会不会里面有宝贝啊,咱们去看看,要真有宝贝就发财了!”

为了一探究竟,二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终于到达仙愁崖亮光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二人发现并不是传说中的宝贝,而是一架残破不堪的巨大飞机,以及散落一地的飞机碎片,周围还有破损的尸骨。

一想到山中稀奇古怪的传说,再看见这些尸骨,潘奇斌和蒋军就无法保持理智,手忙脚乱地跑回家中。

冷静下来后,二人又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找到在县机耕队当队长的亲戚,之后又向县农机局局长宋均安进行汇报。

宋均安是空军地勤退役老兵,一听到猫儿山有飞机残骸,立刻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抓紧时间向县委、文化部汇报。

10月16日,为了验证消息的真实性,县公安局、文化部、广电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出动,在潘奇斌和蒋军的带领下,再次来到仙愁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见在巨大的飞机残骸散落在山崖和山谷之间,方圆500米之内都有碎片,有的残骸已经长出小树,可见年代之久远。

尤其是看到飞机上的4挺机关枪后,在场众人都猜测,这是蒋介石1934年为了消灭红军,轰炸兴安县的飞机。

但宋均安却否定了这个说法,因为这架飞机太过巨大,不像蒋介石的飞机,很可能是进口飞机。

还没等众人研究出结果,时间就来到了下午,当地村民纷纷催促众人在天黑之前下山,以免遇到山中的猛兽。

匆匆结束了这次考察后,兴安县文化局立即组织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猫儿山求证,争取短时间内鉴别出飞机的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中国初步求证

考虑到猫儿山天黑时的危险性,兴安县文化部门的专家,为了多一些探查时间,决定趁着凌晨天黑时赶路,刚好在天亮后到达指定地点,天快黑时再下山。

17日11点,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工作人员来到了云雾弥漫的地带,只能放弃乘车,每人背着一部分设备徒步前进。

只可惜这日天气并不好,能见度不足5米,且时而狂风时而大雨,直到中午才抵达残骸散落地。

采样人员仔细搜集着碎片,用最快的速度拍照、记录,搜集了不少资料。

工作人员还惊奇地发现,飞机的螺旋桨应该是插进了壁隙之中,导致飞机撞击崖体,最终发生了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围与其他地貌不同的岩石,很可能是爆炸产生的高温熔化导致,只可惜时间有限,工作人员来不及过多探查,就被向导催促着下山。

从半夜11点到现在,工作人员已经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山路上行走,早就疲惫不堪。

即便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可意外还是发生了。

只听“咚”地几声,县文物管理所借来的相机掉到了深渊之中,记录的胶卷也随之一同掉落。

就在大家焦急之时,一位村民主动前往深渊寻找,终于找回了已经摔坏的相机,好在胶卷完好无损,并不影响使用。

第二天下午,县文化局就根据现场照片,以及从现场带下来的手枪、子弹、发动机牌等物品,对这架飞机进行检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发动机牌中可以看出,这架飞机不是苏联制造,而是美国厂家制造,很可能是“飞虎队”的军机。

飞机周围的遗骸,很可能是“飞虎队”的飞行员。

此后的时间里,县文物局不断派人取证,先后找到几具遗骸的身份铜牌,以及多个美军常用的手电筒和怀表。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在飞机残骸上发现了美军的机徽标志,以及“40783”的机身型号。

再根据飞机上发动机的型号,6挺机关枪、8支手枪的数量,4.6米的残存机翼,基本上可以推断出,这架坠落的飞机,很可能是“飞虎队”的B-24轰炸机。

得出这一结论后,中国立即向美国传递这一消息,这才有了后来中美联合取证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取证前一天夜晚,中美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也正是在这次发布会上,作为最先发现飞机残骸的潘奇斌和蒋军,受到美国专家感谢。

52年前,美国飞行员帮助中国抗击日军,许多“飞虎队”飞行员长眠中国。

52年后,潘奇斌和蒋军躲雨时偶然发现飞机残骸,让这段往事再次浮现在众人眼前。

1944年8月31日下午16时30分,40783号轰炸机从柳州起飞前往台湾执行任务,击沉一艘日军巡洋舰后返航。

途中却被告知柳州基地受到日军轰炸,只能在桂林秧塘机场机迫降,但在经过猫儿山上空时,飞机却失踪,10名机组人员也全部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也曾寻找过,但飞机失踪位置一点线索也没有,直到潘奇斌和蒋军的躲雨才让这起尘封52年的悬案揭开。

而在确认是40783号轰炸机后,一个问题萦绕在大家心头——飞机为何会在猫儿山坠毁?

经过各国专家的分析,认为很有可能是天气以及地形原因。

他们推测猫儿山当时雾气较重,再加上驾驶员不熟悉地形环境,致使飞机撞上山崖坠毁。

也有人猜测是因为磁场原因,或者是飞机自身原因。

但不管是何原因,接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他们落叶归根。

四、英雄返乡

据美国方面介绍,这架飞机上有10名男性机组人员,最小的19岁,最大的2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26岁的飞行员已经结婚生子,经常与妻子通信,还曾寄回一张机组10人的合影,也是唯一一张合影。

只不过现在只找到了5位成员的身份牌,遗骸运回美国后,还要与他们的亲人做基因鉴定才能确定最终身份。

17日下午,北京首都机场一场隆重的交接仪式缓缓拉开序幕。在低回婉转的哀乐声中,遗骸盒子被装入灵柩之中,送入C141运输机内。

在中国长眠52年的美国抗日英雄,终于重回故乡。迎接他们的,同样是美国庄重的迎接仪式。

到此为止,关于英烈回国以及坠机身份一事,总算告一段落。可中美对反法西斯英雄的祭奠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纪念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抗日的英雄事迹,为了缅怀B-24牺牲的10位英雄,在猫儿山附近修建了一座纪念馆。

纪念馆外,按照10人唯一一张合影的姿势和样貌,制成了一座雕塑,方便游客更方便地瞻仰英雄遗容。

展览厅内除了飞机残骸外,还有英雄们的照片,以及一些英雄事迹。

只可惜飞机失事地点太过崎岖,飞机残骸只能通过人工运送,导致许多更有意义的碎片无法陈列。

结语:

这10位英雄的事迹并不是个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同样的理想,许多美国年轻的飞行员来到异国他乡的战场,却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飞机残骸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隔几十年,潘奇斌和蒋军一次偶然地发现,让“失踪”多年的英雄重见天日,让英雄可以落叶归根,也算给他们的家属一个交代。

在如今以和平为主旋律的世界,战火虽然远离,可那段历史,以及牺牲的先辈,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