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况,看似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但实际上却可能成为健康路上的绊脚石,预示身体即将迎来可怕的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麻”≠“木”

手麻,可能是神经出现“故障”

1别把“木”错当成“麻”

“麻”就像有千万只小虫在爬,是一种相对短暂的身体感受。

例如久坐导致肌肉劳损刺激神经,或保持同一个姿势过久使某个部位的神经卡压,都可能造成局部缺血、缺氧,让部分肢体出现麻胀感。

一般情况下,在避开刺激因素后,较快时间内就能恢复。

而“木”则是指出现症状的部位按压已没有感觉,没有痛痒温冷的感受,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癌症放化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无缘无故的手麻,是身体在报警

当身体某些部位出现“通电”一样的麻感,通常是由于神经系统异常或者受到压迫引起。

而手上分布着密集的神经与血管,相当于一面表现身体情况的“镜子”,当长期出现手麻症状,可能要警惕以下4种疾病的到来。

2

出现这种手麻表现

预示一种能致肌肉萎缩的病

1这种“鼠标手”,可能夺去双手的灵活

腕管综合征,也叫“鼠标手”,指的是正中神经在通过手腕时,在腕管受到卡压,从而导致神经损伤、水肿,进而引起手指麻木、无力、疼痛甚至手掌肌肉萎缩的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这个习惯,会拉近你和“鼠标手”的距离

当手腕长期用力,腕管中的肌腱就会肿胀,与肌腱同在一个管道中的正中神经会受到挤压,从而提高患腕管综合征的风险。

小心误区别掉坑:

虽然腕管综合征常见于过度玩手机、长期用键盘鼠标办公的人群。

但并不是不玩手机、不用电脑就能远离这种疾病,生活中频繁使用双手的群体同样存在患病风险,不能掉以轻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辨认腕管综合征,记住2个典型特征

早期会出现大拇指、食指、无名指以及部分环指间歇性的夜间感觉异常和感觉障碍。

也就是半夜手麻或手痛,缓一缓就没事,过一会儿又开始麻或痛。

后期可能出现手指无力和大拇指下方肌肉萎缩的情况。

如何自测腕管综合征?

Tinel’s试验:

使用叩诊锤或手指,在腕韧带近侧缘处轻叩正中神经部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桡侧一半的掌侧有放射性疼痛时,可能就是腕管综合征。

42个手操,带你远离“鼠标手”腕屈动作

伸出左手,掌心向内,手指向下,右手按在左手掌背,然后向内施力。

保持呼吸,维持动作30秒,换右手做,重复多次。

手指运动

一松一紧,手指自然展开,再慢慢握紧,变成拳头,动作不要过快,重复多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手指麻木伴肩颈酸胀

当心是颈椎病找上门

手指的感觉神经是由颈段脊髓分出神经根,在颈腋部组成臂丛神经,再分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等通过上臂和前臂,成为末梢神经分布到手和手指。

当这些部位的神经发生损伤、炎症、肿瘤、受压等情况时,就可能出现手指发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不同手指麻,可能代表不同颈神经受压

·前臂桡侧、大拇指发麻:可能是颈5/6节段,即第6颈脊神经根受累;

·食指、中指发麻:可能是颈6/7节段,即第7颈脊神经根受累;

·小指、无名指有麻木感:可能是颈7胸1节段,即第8颈脊神经根受累;

·5个手指均发麻:可能同时累及颈5/6节段、颈6/7节段、颈7胸1节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区分颈椎病引起的手麻,注意这几点

除了肩颈酸痛外,颈椎病引起的手麻在早期会类似树状分布。

有时不仅指尖发麻、感觉迟钝,还可累及前臂、上臂,同时常伴有握力降低的现象。

由于早期病人较为敏感,多数可以清楚描述手麻部位,有助于医生及时判断具体关联的颈椎问题,对症下药。

4

一侧麻木一侧不麻

警惕这种常“关顾”老人的病

1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正常,有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暂性脑缺血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多见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老年人群体。

由于高血压可能引起血管痉挛,高血脂则可能导致血管硬化。

加上老年人血液粘稠度会增高,睡眠时血流又缓慢,可能增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从而出现手发麻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这些症状,说明短暂性脑缺血可能已经到来

①脸部、手臂或腿部,尤其是身体的一侧突发麻木、虚弱或无力;

②突发视力下降,出现视力丧失、视野缺损或视物成双等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③突发言语或语言障碍,如突然不能说话,或说话不利索、听不懂说话;

④突发行走障碍或身体失衡,如突然跌倒等;

3做好这几点,和短暂性脑缺血保持距离

确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除了积极治疗,还需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平时可以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脑供血,缓解手发麻情况。

如有吸烟史,应避免主被动吸烟,远离吸烟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手麻到了这种程度

你的生命安全或许受到威胁

中风时,通常会出现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或者沉重的感觉,同时伴有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等。

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半身不遂,甚至危及生命。

辨认中风情况

记住“120”口诀

1表示看1张脸,有没有口角歪斜,不对称;

2表示看2只胳膊能不能平行举起,是否单侧无力;

0就是聆听,是否表达困难,语言不清;

如出现以上任何一个症状,都需及时拨打120,前往有治疗中风资质的医院。

救护车来之前,可以让患者平躺或侧卧;如果血压低,出冷汗,应适当饮水,增加血容量。

注意:由于不确定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救护车来前,不能乱吃药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这些人群,可能与中风“关系密切”三高人群

即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年纪本身就是中风重要的危险因素。

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

如肥胖、长期抽烟、酗酒、久坐缺乏锻炼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

可能是内在的基因发生突变,对比普通人群,中风易感性要高。

这些因素,也可能增加中风风险

寒冷、情绪激动、大便干燥过度用力、生气、剧烈运动、突然停用降压药等因素,都可能增加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2想远离中风,先做好这4点充分了解中风

要预防中风,首先要了解中风,清楚中风情况与应对措施,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中老年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定期测血压

很多高血压患者往往因为没有不适症状而忽略血压情况,十分不利于疾病的预防。

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血压变化,防止意外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理饮食,养成好习惯

中风的预防一般在于低盐、低脂和营养均衡的饮食。

摄入低盐、高钙食物、鱼类、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能有效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从而预防中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良好的睡眠作息习惯也至关重要,早睡早起,睡前不喝咖啡和茶。

适当运动,强身健体

有效的运动量是一周两次以上,运动心率超过基础心率的20%,每次保持一个小时或至少半个小时以上,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