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许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一号称"金银十字架"的邳州城区,横跨京杭大运河的桥头东侧,20世纪60年代初期建造的一座二层小楼的旅舍,一个几平方米的居室。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矮小的身材,有点儿佝偻;灰白的头发,有点儿蓬乱。他坐在杂乱地堆放着杂志和书籍的一张单人木板床上,用那近乎呆滞的目光注视着我这个慕名而来的不速之客。

若不是旅舍主人的指点,我真不敢相信,他,就是曾经燃烧过火一般诗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七月"诗派的诗人庄涌。

彼此对视片刻之后,艰难的谈话终于从他的诗集《突围令》引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前,我从一位30年代的运河师范校友、现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陆子权先生那里得到一本《突围令》,那是1947年上海海燕书店的新版本、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之一。我如获至宝,一遍一遍地阅读着,思索着,仿佛听到诗人鼓吹抗战的号角,感受到诗人胸中炽烈燃烧的激情。此时,我便请他谈谈这些诗的写作经过……

这个话题一下子把他的情绪激发起来了,只见他神采飞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要一吐为快。但是他说话很吃力。也许是老年性震颤麻痹症所致吧,说话之间总是不住地摇头,有时还要借助手势,而手臂也总是不住地摇动着。他的记忆力也显然大大减退了,正如他自己几乎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一样,他亲身经历的许多事情已难以完完全全地回忆起来,只能断断续续只鳞片爪地叙说着;也许是长期监禁造成的精神创伤太重之故(后来得知他患有"精神分裂症"),说话中常常出现语无伦次的情况。而我凭着自己的一点儿文学史知识,加上对他的履历的一知半解,才能够勉强地将他絮絮叨叨的话语连成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一个庄姓地主家庭,1934年秋季考入刚由黄海之滨迁来运河镇的江苏省立运河乡村师范学校。两年后,当祖国的大片领土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时候,他毅然放弃学业,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参加民族解放斗争,辗转于南京、武汉、西安、临汾、重庆等地。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拿起诗歌这一战斗武器,成为"七月"诗派中一位最年轻的诗人。"七月"诗派是抗战后诗坛上涌起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七月》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同为抗战初期最重要的文艺刊物。它不但发表艾青、田间的许多重要诗篇,而且培育了一批年轻的诗人。后来又出版了《七月诗丛》。《七文丛》等丛书。属于这一诗派的诗人,除了庄涌之外,还有30多位青年作家。

我始知庄涌的名字却并非由于他的诗,而是在他的命运与"胡风集团"紧紧捆在一起的时候。那是1956年仲夏,一位记者奉命到邳县采写批判"反革命分子"庄涌的稿件,此时,我也恰在一家新闻单位供职而得以奉陪。其实,家乡的人对于庄涌的名字也大多同我一样陌生,只好由村镇干部临时组织一个"批判会",喊几句口号,应付了事。不久,《人民日报》就登出"家乡贫下中农愤怒声讨胡风分子庄涌"的消息。

近日读司马长风所著《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其第十三章有一段与此相关的论述:"鲁迅的最大特点是爱护青年,奖掖后进;胡风也忠实的继承了,并且青出于蓝。这个期间,他以主编的《七月》(战时)和《希望》(战后)两个刊物,拔擢、培植了大批青年作家,诸如绿原、路翎、阿珑、丘东平、曹白、孙钿、鲁藜、彭燕郊、冀访、杜谷、庄涌、袁勃等都是。正因为在这方面太热心了,形成了

集团,后来才被当作'胡风集团'清算。"这一段论述说出了"胡风集团"被清算的事实,但是并未说准被清算的原因。……被认为属于胡风派中坚分子的一批作家、诗人,也作为"胡风分子"受到株连。庄涌当然不会幸免于难。他在秦城监狱被关押20年之后,又转入江苏洪泽湖农场劳动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胡风集团"案首犯胡风获释,1980年予以平反。庄涌差不多也在此时获释,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他办理了退职手续。他至今孤身一人,寄居在这家旅舍。

"七月诗派"是在民族解放战争高潮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们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庄涌《突围令》收入他在1938年5月至1939年3月间创作的9首诗歌,即属于揭露与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励抗敌战士斗志的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这是诗人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发出的怒吼,是抗战的进军号,突围的动员令。我随手打开《突围令》,轻声朗诵诗集的开篇,想以此唤起他对风云时代、峥嵘岁月的回忆。这是他写于1938年5月邳城血战之时的《颂徐州》:

徐州,你中国的凡尔登,

连防山头

用炮火

吃止敌人的进攻;

不准他过去呀(not has he pass)!

让机关枪

对准他们演说吧﹣-

"向后转,

回老家,

三岛的樱花盛开啦!"

他怔怔地听着我的朗诵,听着,听着,眸子分明有些湿润了。诗中洋溢着的沸腾的热血,愤怒的呐喊,必胜的信念,深深打动着我的心。房东和旅客也似乎听懂我们的话头,理会我们彼此的感情,站在窗前、门外,唏嘘着,唏嘘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于八十年代,选自《江苏县邑风物丛书.邳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