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一夜之间满目疮痍,24.2万条鲜活的生命消逝。

唐山大地震,成了无数人心中永远的痛。

然而,就在这场举国悲痛的灾难中,却出现了一个例外——青龙县,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奇迹般地躲过了这场浩劫。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青龙县的人民幸免于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天命既定,还是人为避免?

船头的瞭望者

在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年,1975年2月4日,中国辽宁省海城市就发生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也正是这场地震,引发了一次关于地震预报的争论。

北京市地震队的耿庆国坚定地认为:海城地震绝非偶然,华北地区很可能还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的是,他的声音像投入了无底洞,无人理会。

耿庆国递交的报告一次次被驳回,心急如焚的他只能另辟蹊径:通过新华社内参将自己的预测上报。

只是站在工作程序角度,他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合理的。

情理之中,消息传到国家地震局副主任梅世蓉耳中。

她猛地一拍桌子,怒气冲冲地说道:“胡闹!简直是捅娄子!让他们赶紧停止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几番流转,这份报告到了地震局京津组组长汪成民手中。

看过耿庆国的报告后,汪成民十分赞同耿庆国的预测。

然而,在当时环境压力下,汪成民只能在参加地震预测会议的间歇,抓住机会向与会人员宣传这些观点,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7月14日,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了地震工作经验交流会。

这座华北重镇即将遭受史无前例的一击,而会议室里的专家们对此浑然不觉。

当天傍晚,疲惫的与会人员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会议室,进行着例行最后的晚间座谈。

汪成民眉头紧锁,再次抛出了那个在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根据研究,今年7月下旬到8月之间,华北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非常高,请各位务必提高警惕,做好防范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声音坚定,却只在寂静的房间里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回应他的却只有几声敷衍的附和,大多数人只是低着头,脸上写满了漠然。

之前类似的警告已经让他们习以为常,无人真正相信还有更严重的灾难正悄然逼近。

不幸中的万幸是,汪成民的话有一个人听进去了——青龙县地震办主任王青春。

汪成民的分析如同一道惊雷在他心头炸响。

他突然想到,最近青龙县与唐山交界处的温泉水温突然异常升高,当地百姓议论纷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青春隐隐不安:这难道就是地震的前兆吗?

虽然当时地震预测技术的准确性有争议,但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结束后,王青春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不停蹄踏上了返乡的火车。

在火车上王青春就将会议内容和自己的担忧写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落地立即赶往县政府,向县领导汇报。

共渡难关

1976年7月24日,距离汪成民教授预言的“7月下旬”只剩下短短几天,青龙县县委书记冉广岐的心就像压了一块巨石般喘不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青春带来的消息将冉广岐推到了抉择的悬崖边上。

“发布,还是不发布?”这个念头如同魔咒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当时发布临震预报需要向省里审批,流程冗长缓慢。

等到省里的批示下达,早就错过了地震时间窗口。

47万条人命啊!一旦地震真的来了,自己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陷入绝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理智告诉他,发布临震预报的后果同样沉重。

如果地震没有发生,47万人白白折腾一场,自己这个县委书记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可青龙县接连出现了老鼠成群结队地从洞里跑出来的现象,连一向平静的冷口温泉水温也突然上升了2度多。

这些征兆像是一记记重锤,敲击着冉广岐的心房:地震,真的有可能要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一出了问题我兜着!上级要追查就追查我,这事与你们无关!”冉广岐猛地下定了决心。

1976年7月25日,青龙县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申请上级批示,立即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地震疏散!

紧接着,冉广岐迅速下达几条防震避险的具体措施。

第一,所有居民必须在7月26日晚8点前搬离房屋,到指定的空旷地带搭建防震棚居住。

第二,每户居民都要准备好至少三天的食物和水。

第三,地震发生时,要尽量躲避在坚固的家具旁或开间小的房间里,切勿慌乱逃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紧迫,同志们,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冉广岐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消息像野火一样迅速从县城传往乡间,原本平静的小城瞬间沸腾起来。

各公社的干部们顾不上休息,拿着喇叭日夜走街串巷地宣传防震知识。

人们纷纷行动起来,拆卸门板,寻找搭建防震棚的材料。

夜幕降临,青龙县的空地上一座座防震棚拔地而起,点点灯光在夜色中闪烁,那是希望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26日早上八点,青龙县正式开展了全县临战总动员。

各个村庄、街道都组织了应急队伍,随时可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为了让群众更好地应对地震,冉广岐还组织了多次防震演练。

在演练现场,他亲自示范如何在地震来临时寻找安全地带,如何进行自救互救。

与此同时,冉广岐还积极协调县内的各级单位,筹集了大量应急物资,并动员医疗工作者组建救援队,随时待命应对紧急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距离唐山大地震还有两天。

青龙奇迹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大地突然剧烈地颤抖起来。

地表在扭曲,房屋在坍塌,整个唐山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撕裂。

熟睡中的人们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摇晃惊醒,天花板上的碎屑像雨点般落下。

恐惧的浪潮瞬间席卷了整个唐山,人们惊慌失措地从睡梦中醒来慌乱逃窜,也有人永远留在了梦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浓重的烟尘遮天蔽日,到处是哭声喊声,还有绝望的呻吟声。

幸存者们在废墟中艰难地寻找着亲人,但回应他们的只有如潮的哭声。

唐山,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短短的23秒钟内就变成了一片人间炼狱。

在距离唐山不远的青龙县,人们已经被提前的警报叫醒。

他们扶老携幼,有序地奔向空旷地带,脸上带着惊慌却没有绝望。

这场7.8级的大地震,将24.2万鲜活的生命瞬间吞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青龙县这座离震中仅仅60公里的县城,除了一位老太太因为过度惊吓引发心脏病去世,只有160多人因为混乱受了轻伤,无一人在地震中遇难。

青龙奇迹就此书写。

当太阳再次升起,人们才从惊魂未定的夜晚中回过神来。

想想满目疮痍的唐山,再看看自己身边健康安好的家人,不禁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天后的清晨,冉广岐独自一人登上了青龙县南边的大坝。

晨雾还未散去,远处的唐山城一片朦胧,仿佛笼罩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这三天,冉广岐的心一刻也没有平静过。

他为青龙县躲过一劫感到欣慰,更为唐山的惨状感到悲痛。

“安息吧,不该死去的人们!”冉广岐对着远方的唐山,自语悼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知道,这场灾难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但生活还要继续,重建家园的希望依然存在。

“青龙奇迹”震惊了世界,也为全球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1996年4月,联合国向中国发出邀请,希望中国代表团能够出席联合国科技会议,向全世界分享“青龙奇迹”的宝贵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7月25日,联合国的科尔博士专程来到中国,代表联合国向冉广岐颁发了青龙县防震减灾纪念章,并将青龙县树立为全球防震减灾的典范。

后记

冉广岐的精神,是“青龙奇迹”诞生的基石。

他心系人民,在地震威胁面前顶住压力,保护了全县人民的生命安全。

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完美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勇敢、更加坚定,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李杨. "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预警[J]. 中国新闻周刊,2008, (17):42-43.

国家地震局:《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前采取了预防措施》,《地震工作简报(第17期)》,1976年11月8日.

王进志:《唐山大震前我们青龙县是作了准备的》,《中国地震报》,1991年7月2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