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阿勒泰》播出之后,新疆又一次火成了顶流。

这部豆瓣8.8分的赛博吸氧剧让多少打工人感叹:

人在工位,心在远方。

尸斑变淡了,尸体暖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我的阿勒泰》,下同

爱做梦的李文秀、敞亮的张凤侠、热烈的托肯......和阿勒泰的森林草原一起,将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怼到了我们眼前。

牛羊成群,天地辽阔,清澈的河流奔腾不息,很多人说,这是一部阿勒泰的风光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我的阿勒泰》远不止于此。

它讲清楚了一件事:

当城市里的我们向往阿勒泰,想象新疆的时候,我们是在向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勒泰,出发

《我的阿勒泰》这部剧,有种极致的美丽。

它脱胎于李娟笔下纯净的北疆世界,那里的云与风一起流动,游牧的哈萨克人随季节迁徙,牛羊和马匹自由行走在无边的旷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剧中,张凤侠一家跟着哈萨克邻居,带着牛羊和家当转场去夏牧场那一路的美景,满足了我们对阿勒泰几乎所有的想象。

牧民驱赶着骆驼和牛羊,沿路经过湖泊、戈壁、沙漠、森林、雪山......

看遍千般风景,历尽万般艰辛,他们才能抵达水草丰茂的夏牧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羊群要在夏牧场度过一整个养膘的夏天,然后在冬天来临之前从高山往下迁徙,回到温暖的河谷低地。

牧民也拖家带口跟随它们在天地间奔波流转,如同顺应某种自然的召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中的景,处处是大片,这里的人,更让人喜欢。

开小卖部的张凤侠,是阿勒泰远近皆知的大侠。

她自由坦荡,有自己的一套浪漫和生存智慧。

因为思念过世的丈夫,她满村子问去夏牧场的哈萨克人,谁能带她走仙女湾,那是一条如今少有人走的古牧道。

而仙女湾,是她和丈夫相识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识了新的男人,她爱一场,被男人骗了,再恨一场,然后翻篇——

“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有什么了不起,再找下一个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凤侠开一间小卖部,换来一大本要不回来的账。

床塌了,人丢了,喝醉了,没关系,只要天塌不下来,日子就能有滋有味地过下去。

她也不需要女儿李文秀做一个有用的人。

人要是没用,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待着,也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似乎阿勒泰的人都如张凤侠这样,永远满怀希望,有一身原始的生命力和耗不尽的生活激情。

人气很高的托肯也是如此。

她要和酒鬼丈夫离婚,要带着孩子改嫁,去镇上开饭馆子。

亲戚都说她丢人,但她不怕丢人。

在那极尽原始的环境之中,她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要去追寻爱情和闪亮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托肯就是鲜活的李娟笔下的哈萨克女人——

“那么的快乐,热情,又好像很寂寞似的。她们都眼睛明亮,面孔发光。”

这样明亮的眼睛、发光的脸庞,和阿勒泰野性的天地彼此相衬。

就像朝戈的奶奶所信奉的: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的过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阿勒泰,万物皆有灵,连终日忙于生存的人们,都有着独特的灵性。

这灵性无关贫富、无关出身,而是人在认真扎根的每一寸日常里,生长出来的自由和浪漫。

很多人都被《我的阿勒泰》中那段澡堂的戏打动过。

女人们在昏黄的澡堂里一边搓澡一边聊天,小孩子们跑来跑去,有人在奋力洗衣洗床单被罩,某一刻,这热火朝天又湿淋淋的空间里传来歌声,一个人开始唱,演变成一群人的大合唱:

我的阿勒泰,生生不息的故土,我的阿勒泰,亘古不变的太阳。金色阿勒泰,山水之灵,绿草如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水哗哗,歌声回荡,无关情色。

我们看到的,是阿勒泰女性发自内心爱着自己生长的土地,爱到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不在快乐。

这种活着的热乎气,就是新疆人给远方都市人提供的赛博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疆人过得也太好了

第一批受到《我的阿勒泰》感召的人,已经到达目的地了。

10天超4亿的收入,就是阿勒泰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微博

这几年,新疆俨然已是打工人的精神故乡,他们打工时最大的乡愁便是“什么时候能去新疆玩”。

阿勒泰之美还只是新疆小小一角。

到了新疆,才知道中国之大。

天山的连绵冰峰和天池的晶莹湖水,有为人所熟知的壮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航拍中国》,下同

巴音布鲁克草原风和日丽,碧蓝的赛里木湖是承接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后,流下的最后一滴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的伊犁河谷开着漫山遍野粉色的杏花,6月则是一幅紫色薰衣草的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丰收后辣椒的红,和棉花的白,是属于大新疆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喀纳斯的四季更迭都如油画一般,罗布泊的表面,却是外星球的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区区几张图片,根本不可能放得下震撼人心的新疆之美。

更吸引人的新疆的生命力,还藏在丰盛的风物之中。

“预制菜在新疆没活路”,已是众所周知。

这里只有新鲜的牛羊肉,奶是现挤的,面是现揉的,苦等上不了桌的大盘鸡,都是现杀了才放进高压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定义2021》

被预制菜按在地上摩擦的打工人到了新疆,才知道一口入魂的新鲜是什么滋味。

葡萄、香梨、石榴、哈密瓜......水果本身的甜味和香气,不被时间和距离耽误分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疆人的生活更是要美的。

家中华丽的地毯,璀璨的吊灯,复古的家具,每个细节都精心装饰,这才知道之前以为的欧洲风,其实是地道的新疆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抖音

你以为只有有钱人的家里才这样?

其实家境普通的新疆人,都要花一大笔钱在装修上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抖音

食物是新鲜的,房子是美丽的,出门就有壮阔美景。

生活在新疆,实在是很难不热爱生活。

在这里,人和土地、动物、自然之间的距离,有种奇异的密切感,双脚踏地,便如同踩在奔腾的生命力之上。

李娟在书中,也一次次书写着这种涌动在人类血脉中原始的力量。

她的《遥远的向日葵地》里,写母亲在阿勒泰的向日葵地中辛勤劳作,锄草的时候把衣服一件件脱去,“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豆瓣

万物生长,是大地最雄浑的力量,她的母亲,就是田野的女王。

多年之后,李娟依然“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身的耐心与希望”。

这是依赖土地生存的人,在劳作中获得的乐趣与尊严。

她在《冬牧场》中,记录了哈萨克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定义2021》

阿勒泰沙漠深处的冬牧场,不如《我的阿勒泰》剧中那样诗情画意。

牧民们服从自然的意志,春天北上,秋天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如此一年一年折返。

原始的条件之下,生活必然艰辛。用羊粪砌羊圈、做燃料,生活在羊粪堆里;在风雪交加的旷野中放养、赶牛、找骆驼、背雪......

漫长难熬的冬日里,哈萨克人有自己的智慧和乐观,冬天总会过去,白昼总会变长,气温总会回升。

即便眼前艰苦,“一切总会过去的”,生活总会有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航拍中国》

你会看到,此地的人还活在另一个缓慢的时区之中,他们也许并不富裕,却也不求什么世俗名利。

他们从来不活在笼子里,而是脚踏实地和万物生灵一起活在苍茫天地间。

放牧、劳作、迁徙、跳舞、唱歌......

天地辽阔,生命震荡,活得辛苦,也活得漂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动的生命力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我们,很难想象远方的新疆还有牧民在逐水草而居。

背离城市秩序的古老游牧文明延续至今,用另一套生活观轻松给城市居民一些小小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我的阿勒泰》

而深深腌入了一身班味儿的打工人,一边被治愈的同时,一边在问:到底是谁偷走了我的人生?

当哈萨克人骑马在草原放歌。

上海的人在花钱组团citywalk,用脚步丈量城市。

当金色的夕阳映照在连绵的雪山之上。

北京下班的人用手机拍下夕阳,如同珍藏人生的极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李文秀可以在阿勒泰繁花盛开的草地睡到天荒地老。

城里人费尽心思,在公园里用20分钟暂时g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

越努力,越辛酸。

对城市,你我已不再有丝毫好奇,一边习惯了它的繁华和便利,一边又痛于时间和幸福感不知被什么剥夺。

流行的所谓班味儿、尸体文学,是对一成不变日子的反讽,也是我们对生命力和生活热情的真实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定义2021》

所以,打工人永远向往新疆的宽广、西藏的干净和云南的自由。

在远方,没有城市凝固的秩序,幸福感可以不跟财富和快节奏绑定,新鲜的食物和土地提供滋养,四季劳作之后内心平实而满足。

去远方看世界,是打工人永恒不变的异乡愁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我的阿勒泰》

另一方面,则是旷野中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

《我的阿勒泰》的导演滕丛丛就觉察到,游牧文化正在消失:

“新一代的哈萨克族小孩,接受的是现代化的教育,读书、生活都在城市里,他们享受过现代文明后,很难再回到那种古老、寂寞、艰苦的游牧生活。”

就像剧中的苏立坦,一个终生扎根在阿勒泰的哈萨克牧民,随着年纪增长不得不面对自己熟悉的一切渐渐消失。

不能养鹰了,不能打猎了,大家转场不再走仙女湾,儿子也走向了城市,不再继承自己的牛羊和家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我的阿勒泰》

随着时间往前,城市文明和与之相对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从未停止碰撞。

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从未停歇。

打工人要奔向旷野,牧民也向往在城市扎根。

好在,生活终究是可以流动和改变的。

我们可以踏上去往新疆的旅途,在山水田园间暂得解脱。

牧民也搭上了网络,跨越空间与城市连接,探索这一代游牧生活新的可能性。

喧嚣的城市、辽阔的牧场、宁静的村庄,都已经流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牧民大姐直播三秒卖出一头活牛

很多时候,我们疲惫不是因为厌倦了生活本身。

是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和凝固无趣的秩序,磨损了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力。

低着头停在原地的人,看不到月亮。

当你走出去看看外面,用身体感受到四季流转的变化,用舌尖体会每一口食物的滋味,走出那死气沉沉的日常,在流动和变化的日子里,才能重新唤起好奇、希望和新鲜感。

就像李娟说的:

“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下一站,新疆。

下一站,也可以是重新跳动的生命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