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石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6月6日中宏网。

本文字数:1430字

阅读时间:4分钟

2024年被认为是我国银发经济的元年,年初的国务院1号文件吹响了“银发经济”的总动员令,养老业迎来了关系到3亿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发展新机遇。

住房是老年人最基本的保障,是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报告,国内城市处于独立居住(一个人独居或与老伴同住)状态的老年人占比65.4%,仅26.8%的老年人是与子女同住。

中宏网记者:住房是老年人最基本的保障,是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统筹住房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您对此有何建言?

黄石松: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对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2022年我国整体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趋势。与此同时,经过“10年10倍”的黄金发展期,房地产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全国房地产投资和交易普遍进入下跌通道,为此,包括上海等在内的一线城市在过去近一年时间内,已分群体、分层次、循序渐进放开了限制性购房政策。然而,房地产交易量在短暂冲高后出现了回落,房屋租赁市场低迷,住宅和写字楼的空置率达到近年来新高,房地产对宏观经济恢复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政策效应还有待观察。

事实上,随着老龄化加速,经过多年调控,投机性、投资性住房需求得到有效遏制。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影响,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地化居家养老模式,由此,因追求退休后更高质量生活、异地养老、方便照顾子女(老老人)等导致的改善型、调整型住房需求上升,市场交易的结构性特征明显。特别是随着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60后”集中步入老年期,从2022年到2032年的10年间将有近2.5亿人进入老年期,我国集中退休高峰期也随之到来。随着老年期生活方式的变化,退休老年人房屋置换的需求客观存在、并将集中释放,由于不再需要按时上下班,对学区也不再敏感,进而希望居住在环境更好、靠近公园和医院等区位;或者希望从“老破小”置换到更大、户型更好的住房;或者希望通过置换,一卖一买的结余,为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或者希望搬到高龄的父母身边,方便照顾“老老人”等等,此外,还包括对户内适老化改造的需求,比如置换适老化家具、配置康复辅具等。

然而,我国住宅户型设计、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和环境设计都是在年轻型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不适老、不宜居现象,老年人“下不了楼、出不了门”客观存在。住房的买卖、租赁、物业管理等制度同样存在“老年不友好”,老年人房屋置换过程中的中介费用、流转税费等成本过高,受贷款利率和年限的影响,当前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放宽并不能让老年人受益。“物业+养老”服务难以实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住房政策与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不衔接。

由此,统筹住房政策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构建年龄友好型住房制度体系,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住房消费的更新迭代,促进老年人口合理流动,缓解老年人过度集中在城市核心区的矛盾;有利于活跃房地产交易,促进住房价格合理回归,减轻育龄群体生育、养育和家庭养老负担;有利于促进代际关系和谐,满足家庭养老和托育等隔代照料的需求;有利于盘活存量房地产资源,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化解房地产风险。希望在这一轮房地产政策调整中,能够实现民政部门和住建部门的政策联动,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提高政策的综合效能。

王晋斌:美国已形成事实上的顽固性温和通胀

管涛:保持对美联储降息的理性预期,做好中国应对预案

洪灏:中美经济周期有望共振向上,应坚定人民币汇率信心

黄石松:全球养老服务的最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杨瑞龙经济学研究基金捐赠仪式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深度解析美元下半年走势及对中国和全球的影响,CMF专题报告发布

王永利:美国经济不确定性犹存,上半年走势“好”中有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