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几十载为的就是平定战乱,安国定邦。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坚定革命道路,让人民群众过上和谐美满的生活,数不胜数的将士们在血雨腥风中拼杀,将希望的阳光送到祖国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这群保家卫国的英雄们终于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勋章,新中国第一次授衔典礼在中南海举行。国歌缓缓奏响,全体将士都身穿绿色夏季军服,稍息立正,等待喊到自己的名字。

“粟裕!”开场第一个名字就是粟裕,他迈开步子,快步走到台上。周恩来温和一笑,把大将的命令状交到粟裕手上,看到他郑重过于严肃的神情,周恩来不由自主想起过往的经历,发出感慨:“你多次化死为生,当真是不死将军!”

第一次授衔时,元帅授衔仪式晚两个多小时,因此粟裕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台带上军衔的军官。而粟裕又有什么特别呢?他有何经历,让周恩来发出这般感慨?

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得不了解粟裕这个人。粟裕是少数民族侗族,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本名粟继业,裕是他的字。

与大部分革命干部不同,粟裕家境颇为富裕,从小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为了更好地学习,粟裕重视锻炼身体,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为他未来的革命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来,粟裕考上了湖南省一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熟读进步书籍的他,很快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粟裕意识到国内革命比起知识力量,更缺乏武装力量,于是毕业后,他果断弃笔从戎。

这时还处于国共合作阶段,我党还在国民革命军中成立了教导队,积极吸收受到反革命分子迫害的学生和农民。我们对这个教导队很是重视,对队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希望他们之后能够深入基层,培养基层武装力量。

教导队成立不到十五天,就有上千名党员、团员主动加入,粟裕正是其中之一。粟裕离开家乡后,第一站是湖北武昌,在这里他与组织会合。我党现在所求的武装力量和他的愿望不谋而合,因此粟裕十分愿意接受军事训练。

国民革命军是叶挺的部队,作为一师之长,他自然相当关心将士们的训练,常常亲自到部队中作指导。因此,粟裕对他印象深刻,回忆往事时曾说过:“部队里的士兵对叶挺都很熟悉,很多人都对这个亲切的军官感到崇拜。”

粟裕本人也是“很多人”中的一员。有一次,叶挺在军中训话:“战场不是想上就上,你们训练时一定要做到铁腿、马眼、神仙肚。”粟裕不解其意,询问一旁的老兵。

老兵偷偷告诉他,这是叶挺部队中的习惯用语:“铁腿”指能够日夜兼程翻山越岭;“马眼”指能够持续性作战不瞌睡;“神仙肚”指挨饿能力强。这些都是上战场时,常常遇到的困难,如果都能克服,战力必将突飞猛进。

叶挺是根正苗红的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学习过专业的军事知识,他给教导队安排的计划表,可以说是军校训练大纲的速成版。因此训练量很大,受训时非常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在教导队时,每天要经历四次操练三次讲课,这比其他军队多出了一操一讲。因此队员们十分繁忙,每天早上床号一响,所有人都从床上弹起来,快速刷牙洗脸。轻松的时候,他们只需要跑十几公里,困难时他们就要和高山作斗争。

叶挺带队的习惯是,让先到的人排在第一,然后依次往后列队。粟裕猜测,这也是一种隐形的夸奖和批评,因此常常跑在最前列,受到叶挺的极大关注。列队结束后休息五分钟,他们又得原路跑回去,这时才能进入食堂吃饭。

早操虽辛苦,但也不算严格,到了正式训练时,粟裕才知道想做一名优秀的将士有多难。夏日酷暑,他们站在太阳底下训练卧倒动作,稍微有一点不标准,那都要加练十几次,直到队伍中所有人的动作像复制粘贴般才会停下。

起初,不少人都承受不住如此严格的训练,组织收到反馈后,立马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现在国内革命遇到瓶颈,根本原因就是军队力量不够强大。组织竭尽全力训练大家,就是为了能够扩建军队,将武装力量掌握在自己手里。

经过两个月的特训,粟裕从叶挺身上学到了一名将领最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要在部队中树立信仰,将士兵们的潜力开发到极致,建立起不畏生死的精神。

粟裕在训练期间顺利加入共产党,此后一直把叶挺当做指标,在未来无数次带队中,坚持要求士兵们做到“铁腿、马眼和神仙肚”,粟裕认为无往不胜的战斗不能失去体魄和忍耐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导队出师后,粟裕跟随队伍去了南昌,在组织的安排下,他成为南昌起义指挥部的警卫班长。每天在指挥部门外巡逻,粟裕总能看见里面彻夜不灭的灯光,他猜测最近可能有大事发生,更加小心警惕。将营地的警卫增派了一轮,务必要保护好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安全。

一天夜里,粟裕亲自带队巡逻,在营地附近来回检查直至深夜。正当他打算换班时,城里突然响起一阵枪声,南昌起义此刻拉开序幕。这天,粟裕第一次见到朱德,在警卫员的掩护下,朱德顺利进入指挥部营地。

起义部队占领城市后,蒋介石派出大军镇压革命,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总指挥部决定撤出南昌,南下广东,粟裕依旧承担护卫指挥部的职责。与此同时,他还负责押运起义时缴获的武器,赶路时他往往都是背着近百斤的重物。

这是粟裕第一次长途跋涉,一路边走边打,消耗巨大。他跟随大部队翻山越岭后,结果被国民党钱大钧部逮住了,朱德立刻指挥队伍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

粟裕在掩护大部队转移时,被敌人发现,穷追猛打。为了不让他们追上大部队,粟裕和战友们舍生忘死,竭尽全力挡住敌人前进的步伐。

在战斗中,一枚子弹悄然而至,从粟裕脑袋上穿过。一起作战的排长流下了眼泪,看见粟裕头上涌出大量鲜血,猜测他可能坚持不下去了,只能不舍地说:“粟裕啊,我管不了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长把粟裕身上的枪支弹药全部拆下来,跟随撤退的队伍离开战场。粟裕倒在地上,眼睁睁看着他离开,他明白自己受到了致命的伤,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意识。

奇怪的是,等他再次睁开眼却发现自己还有意识,身体也能动。经过惨烈战斗的山腰上,除了尸体空无一人,粟裕虽提不起力气,但也知道待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他还想继续革命。

粟裕咬牙从地上站起来,可受到重创的身体支撑不住。看着旁边的斜坡,粟裕灵机一动,他护住脑袋,顺着山坡往下滚,一不小心滚进了山下的水田里。他拼命朝路上爬,就像条鱼在扑腾,幸好有几个战友路过此地,发现粟裕后立即把他带回军营。

不久,朱德在江西召开一场重要会议,他与陈毅毫无保留地向大家分享革命经验。粟裕听了他们的讲话后,更加坚定革命的信念,认为面对困难就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

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和朱德为了更好进行游击战争,一起提出“十六字诀”。粟裕一向勤奋好学,当即将其熟背于心,结合案例多加分析,吃透其中的奥秘。

当蒋介石向革命根据地发起第四次进攻时,粟裕领命出征,率领连队赶到七溪岭。他们抵达目的后,发现敌人已经先一步霸占制高点。粟裕当即率队进攻,意图夺回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几个小时的激战下,双方士兵都很疲惫,但粟裕不愿放过机会,在中午敌军休息时,他立刻带队冲向七溪岭。在突如其来的猛攻下,敌人慌乱逃窜,一路往山顶撤退。

七溪岭地势险要,粟裕耐力惊人,很快就登上了制高点。不过问题又来了,他回头一看,跟上步伐的士兵只有九个,其他人因为疲惫的原因都还在下面。若是推下去,之前的突袭就完全无效,而现在登上去,敌我兵力相差太大,危险性极高。

在这个关键时刻,粟裕没有浪费时间,他果断选择往上走,将跟上来的九人分成两队。粟裕带领三人小队,直达山顶,向敌人发起攻击。六人那队则负责掩护他们,以及接应后面跟上的大部队。

越过山顶后,粟裕很快就看见敌人的聚集点,面对一百多名敌人,他不慌不乱,立刻冲上去,大喊道:“你们已经被俘虏了,缴枪不杀!”跟他上山的三名战士,其中有一个是司号员,他反应灵敏,听见粟裕的话后,立即吹响冲锋号。

同时还有一名战士眼疾手快地展开军旗,拼命在山崖上挥舞旗帜,将红军冲锋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三人的气势之下,敌军完全被吓住了,也不知道后面有多少红军跟上来,就老实地把枪支一丢,乖乖投降。

粟裕镇定地命令俘虏把山上的机枪全卸了,催促着他们下山。四个红军俘虏一百多名敌军,粟裕等人绷着张脸,冷静无畏地跟在他们四周,敌军愣是没一个人敢说话,更别说感到怀疑。这件事后,很快粟裕非凡的指挥才能就在组织中传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