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或许柯伊伯带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史前文明建造的星系防御系统。柯伊伯带是进入太阳系的星际防线,现在轨道上留下的小行星很可能都是防线崩溃后的碎片。也就是说,在至少二十亿年前的太阳系中存在过高级文明,并与系外文明发生过星际战争。太阳系有两个特殊的天体区域,一个是木星与火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一个是海王星轨道外侧的柯伊伯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个区域存在着数百万颗小行星和陨石,在数十亿年里围绕着太阳公转。太阳系的组成非常神奇,八颗行星中其中四颗岩质行星在太阳系内侧轨道,四颗气态巨行星在太阳系外侧轨道。如果说这样的结构是因为太阳系诞生时,较重的尘埃更靠近太阳,减轻的尘埃距离太阳更远,那么柯伊伯带的存在就相当可疑。我们曾猜测柯伊伯带的形成原因,是一颗较大的岩质行星破碎后的碎片,但根据太阳系的行星分布规律,在海王星外能够形成的行星也会是一颗气态行星。岩质行星存在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柯伊伯带上原本存在的那颗行星就很可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放在那里的。这其中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比如我们曾人为冥王星可能是那颗行星的星核,而冥王星的轨道非常诡异,冥王星的一部分轨道在海王星内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冥王星与海王星达到了回到共振,所以两颗星不会相撞,不过天王星却更加诡异。天王星的自转轴几乎躺在轨道平面上,也就是说其它行星都是站着在自转而天王星也是横着自转,有猜测说天王星应该在很久以前与另一个未知星球发生过猛烈的撞击,而这颗星极有可能就是柯伊伯带原本的那颗行星。或者说,也可能是从太阳系内侧轨道飞出太阳系的一颗星,经过天王星附近被天王星引力偏转了发生了碰撞,碰撞后的碎片又受到了海王星引力影响留在了柯伊伯带。而冥王星是碎片中较大的一颗,由于继承了行星的动能依旧保持着相近轨道运转。我们不知道这是史前文明的有意为之,还是在运送行星时发生的意外。换个角度来说,柯伊伯带遍布整个轨道环,在多颗小行星上建立防御系统可以作为太阳系的前哨站。那么我们为什么能确认系外文明进入太阳系一定会从太阳系的黄道面进入,而不是从轨道面垂直方向进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与三体小说中的三体舰队飞向地球的原理相同,三体舰队达到了10%光速,理论上到达地球只需要40年,却需要400年。这是因为整支舰队需要漫长的时间加速到光速的10%,到达了太阳系后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减速,而为了降低燃料消耗,在宇宙中减速的最佳方式是使用反引力弹弓原理。比如星际穿越中使用一颗中子星让飞船减速,也就是说系外文明太阳系的黄道面进入,途径每一颗行星都能使舰队减速,否则进入太阳系的内侧轨道后停不下来,只能眼睁睁的路过地球而无法停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一次的星际战争规模得有多大,导致木星与火星之间的那颗行星被毁灭,成为了太阳系内侧轨道的小行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