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骂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一向温和的林徽因,为什么如此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的一生没有安稳,七七事变后一家逃离北平,

好不容易流亡到长沙,却整日面临日机的狂轰滥炸,只好又逃到重庆。

生计唯艰,林徽因年幼的儿子梁从诫两腿长满了疥疮,家里买不起鞋,他只能穿草鞋,夏天被磨破皮满是伤疤,冬天脚都冻烂了,依然挪动着小步去上学。

日寇虎视眈眈下,日子没有未来可言,梁从诫曾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重庆,我们又往哪逃?”林徽因回答:“逃不了,门外不就是扬子江吗。”他慌忙拉着母亲:“那我怎么办呢?”林徽因叹道:“国之不存,怎顾得你......”

如此倔强、刚烈的骨气,给林徽因带来半生痛苦。

新中国成立后,熬过抗战的一家人,不顾劝阻离美回国。梁思成在清华是建筑系主任,林徽因是建筑系一级教授。然而梁从诫身为系主任的儿子,愣是因两分之差上不成清华,父母无一人说情,只能到北大历史系就读。

1952年上半年,林徽因在报纸上发表了11篇介绍古代建筑的科普性文章,向人们介绍了故宫、雍和宫、天坛、颐和园等历史建筑。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致力于传承和宣传中华古代建筑文化。
1953年,北京的古城墙成为一场论战的中心。49岁的林徽因站在北京城墙下,眼睁睁看着拆迁队伍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夷为平地。
她双手紧握,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终于还是忍不住朝正在指挥工人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大声质问道:“为何要毁掉我们的历史?”
“拆掉它!”吴晗提议在会上。这位北京市副市长深信,新世界需要用钢筋水泥重建,古迹是封建糟粕。
“请三思。”林徽因站起身,“我们不能断自己的根。”这位女建筑师词锋犀利,为古城墙争取机会。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谁也不让谁。在场的人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抉择。
吴晗冷笑一声,说:“时代在发展,这些破烂建筑早该拆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气得浑身发抖,她和她的丈夫梁思成是这座城里最著名的建筑师,他们用毕生的心血在保护这些古老的建筑。吴晗这句话无异于在践踏他们的努力。
“我侯官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什么东西!”林徽因义愤填膺地指着吴晗骂道。
与此同时,梁思成也竭尽全力,努力说服上面的领导,他在会议上理据力争,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支持和资源来保护和修复古建筑。

然而,一次次的被拒绝,一次次的失败,让梁思成内心压抑的情绪终于决堤,当众号啕大哭。这次大哭并不是因为失败的挫折,而是他对中华古建筑文化的热爱和无奈的愤怒。

梁思成深知中华古代建筑的珍贵和独特之处,他为保护这些历史遗产而努力,希望能够将这份宝贵的文化传承给后代。

吴晗脸上一红,却还是命令拆迁继续。他是副市长,有权力可以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的东西,就连这位著名女建筑师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请你再想想,古迹对我们民族的意义。”林徽因还想挽回,但吴晗已经转身离去。

这对夫妻为保护古城墙奔走呼号,可是轰轰的推土机和铲车,捣碎了伟大古迹的同时,也捣碎了林徽因的心。从此,林徽因受到沉重打击,她忧心如焚,生气痛苦,天天消瘦下去......

那时她伏于病榻憔悴不堪,仍固执地和梁思成一起,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殚精竭虑,她的才华怒放,和这座碑一样顶天立地!

那年北京寒风凛冽,在最后一堵古城墙倒塌之时,曾为儿子写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怆然离世!

而她一生挚爱的古迹建筑,也在“拆旧建新”的洪流中消失殆尽。

多年前,她和梁思成为了证明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曾在寺庙的角落里辛苦考察,终于找到了难得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他们欣喜万分,以为这可以保存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变成泡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后,人们终于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然而林徽因已经不在身边,无法见证古建筑逐渐受到重视。她那句“你们不懂,等时间证明”的预言最终成真,人们追悔莫及,却无法弥补已逝的历史痕迹。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样,都是对中华古代建筑文化热爱的传承者,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用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这场论战成为历史注脚。北京改头换面,魅力渐失。直到多年后,人们从痛苦中明白,文化守护者。但林徽因们已不在身边,只能缅怀遗憾。
哪一方对错已无从判断。但这段历史警示我们:珍视文明根脉的人,方能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