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经常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一个人的见多识广,这两件事在古代确实不容易做到。

就说“读万卷书”吧。在一个纸张匮乏、出版印刷业不发达的年代,书籍奇缺,除非自己家里有藏书,否则单要觅得到书就得费一番工夫,更不用说还能读到“万卷”的程度。而那些能落在纸上以成书的“文”,虽然“一字值千金”有夸张之嫌,但也大多有启人心智、劝人行善或经世致用的价值,因此古人才会劝人们要“敬惜字纸”。

至于“行万里路”之艰难,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来古人受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不到万不得已,通常不会有迁徙远游之事,这首先需要突破的是心理上的障碍。二来即便是为了赶考或为官赴任,人们也会因为交通工具的简陋、路途的艰难凶险等,视出行游历为畏途,更不用说那些私人的旅行了。

在许多地区,人们更是不敢在夜间旅行,一本导游手册的作者就告诫人们,即便是在靠近杭州的人口密集区,也不要在“黎明或黄昏时旅行,更不能在荒歉时期到那里去”。至于在苏州周围地区,“在歉收时期这里盗匪猖獗,只有在保镖的陪同下才能在苏州的农村地区旅行”。

除了这些不得不防的情形外,在古代“行万里路”还有一个不便之处,就是对路途不熟悉时需要不停地“问路”,有时候就难免走不少冤枉路,“向导”是不可或缺的。

现存最早的一部导游手册,是1570年在苏州刊行的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而他之所以萌生编纂此书的想法,竟然是因为有一天“归心迫切,前路渺茫,苦于询问,乃惕然兴感,恐天下之人如余之厄于歧路者多也”。于是他参照官方驿程指南中的道路,在驿路网中又加入了许多别的路线,并添加了许多旅途建议,“讲解和说明一些游人难于把握的拐弯处,对比各不同道路间的优缺点,还插入了关于一些著名景点、客栈、渡口和日常或季节性道路安全的知识”,貌似我们今天的一份旅游攻略!

◎本文原载于《北京青年报》(作者马建红),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