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是享有世界美名的大学之一,它的东亚系(汉学系)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美国汉学的最早发源地,其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美国人可以了解中国。

在东亚系中设立了一个讲座,名为“丁龙汉学讲座”。能在此讲座中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之名为学生讲解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先后仅有夏德、胡适等四人,可见对于讲师的学衔要求之高。

你可能会好奇,这个讲座的命名人“丁龙”是谁?在中国人心中,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名字,但在美国哥伦毕业大学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照片挂在大学里的展览厅,让每一个看到他的人都想知道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卖到美国,沦为“猪仔”

丁龙出生于1857年的广东,当时正值内忧外患的晚清时期,很多中国劳工被外国列强以“招工”的假名义贩卖到海外成为任人宰割的“猪仔”,丁龙就是其中一个。

被卖到美国加州后,他和其他劳工们一起被迫修建当时贯穿全美的铁路大干线。当时的加州疯狂反对华工和虐待华工,丁龙他们过得是暗无天日毫无指望的悲惨生活。但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他此生的“雇主兼贵人”—贺拉斯·W·卡本蒂埃先生。

卡本蒂埃是一个纽约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淘金热”最盛时期,他来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州买下了一片处女地,并自称为市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名下,他拥有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大量股票,又因为曾服务于国民自卫队,可称得上是一位名利双收的大富翁。

在卡本蒂埃的眼中,华工的身上拥有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优良品质,这在他所接触的下层人中是极为少见的,因此在他的企业和庄园中雇佣了很多华人,丁龙就是这样成为他家中的一个普通侍从。

二、亦主亦友,相互扶持

丁龙从未上过学堂读过书,但从父辈那里知道些孔孟之道和为人之理。在作为卡本蒂埃仆从的日子里,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做事,待人真诚且深明大义。卡本蒂埃的性格有些古怪,难免会失控责罚下人们,令人避之不及。

有一次,他因为一件小事大发脾气,解雇了丁龙和其他侍从。第二天早上,本以为会挨饿的卡本蒂埃看到了一如往常捧着早餐来服侍他的丁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懊悔之情油然而升,他不解的问丁龙为什么不离开他,丁龙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您虽然脾气不好但却不是个坏人”。这件事深深感动了卡本,他决定让丁龙做自己的管家,还亲切地称其为“Companion”(伙伴)。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丁龙陪着卡本蒂埃回到了纽约生活。他们名为主仆,实为朋友。丁龙的包容让卡本渐渐改变了易怒的性格,也因为丁龙,让他开始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被中国深深的吸引。

卡本曾经这样评价过丁龙“他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他虽出身贫寒,却天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

三、倾囊相助,达其所愿

丁龙作为管家陪伴在卡本蒂埃身边数十年,一直无微不至地照料卡本的生活起居。在卡本晚年时期,他向丁龙提出可以满足他一个愿望,而丁龙的回答又再一次感动了卡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龙的愿望是希望可以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能让美国更多地了解中国文明与文化。这一愿望令卡本很吃惊,他以为丁龙会提出物质上的补偿,没想到却是如此让人崇敬的宏愿。

答应了丁龙的请求之后,卡本蒂埃随即给自己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写信,提出愿意无偿捐赠来设立以自己的仆人“丁龙”为名的汉学讲座和科系。

但是这一要求却被当时的校长所婉拒,原因是丁龙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是最底层人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实为不妥。

可是卡本蒂埃始终坚持这一点,他向校长写了一封关于丁龙身份和赞扬他高尚品格的信,还表示所花费的钱款都由自己承担,并且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追加捐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着手建立全美第一个汉学系,并以“丁龙”之名来命名。

丁龙知道自己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慷慨地将自己几乎所有的家当--12000美元奉献出去作为该大学中国学研究基金的捐款,在所附的信中却只有寥寥几句,最后以“一个中国人”落款。

就这样,在1901-1902年间,汉学系在哥伦比亚大学正式建立。这件事传到了清政府慈禧太后的耳朵里。

慈禧太后被丁龙高尚的爱国之情所感动,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赠了约5000册书,价值约7000美元,还让清政府驻美大使伍庭芳协助哥大办理此事。

自此以后,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在卡本蒂埃基金的捐赠下不断完善,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与研究的一块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平凡之人成就千古之名

距离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建立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间通过“丁龙讲座”领略到中国优秀历史文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而来到哥大留学的中国学子也通过它知道了“丁龙”这个人。

丁龙的事迹不仅感动了中国,也让“丁龙”这个名字响彻了美国。哥大校长曾经评价丁龙说道“他捐出的不是金钱,而是崇高的眼界和理想”;还有人特别发起了“寻找丁龙”为名的活动,想要更多的发掘其背后的故事。

虽然很难从过去的记载中得知更多关于丁龙的介绍,但是通过卡本蒂埃的描述和哥大汉学系就足以了解他身上所反映出的人格魅力和闪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龙和那些载入史册的“郑和”“徐福”等人一样,是中国文明文化的无私传播者,是中国人在海外勤劳奋斗顽强生存的见证者。即使与祖国相隔万里,也始终保持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希望那些在海外学习和打拼的中国人都可以像丁龙一样时刻发扬中国人的优良品质,不做有辱祖国之名的事情,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