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我妈喊我吃晚饭,我赶紧坐到桌前。

“又是剩菜?招待二舅的那顿还没吃完?”看着桌子都呈现出过度加热质地的菜色,我皱了皱眉。当季的水灵芹菜因过分加热而变得软踏;一盘热了又热的糖醋里脊,从外酥里嫩也变得十分硌牙。

“都还能吃,别浪费!”老妈把馒头端上桌。我拿起一个已经溜掉皮(liu,山东方言,意思是蒸)的馒头,咬了一口,筋道的外皮因沾了蒸锅的水汽而变得塌乎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两天刷到的视频突然出现在脑海,内容是一辆绿皮车的列车员吐槽山东人穷。我心里暗想:这要是把这桌菜发到朋友圈,也怪不了大家会如此留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条列车员视频下方的评论也颇有趣味,ip山东的几乎都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山东省可能不穷,但山东人一定不富(狗头)”;“我们本来穷得好好的,这下大家都知道了(捂脸)”。

当然还是有不少人替山东说话,列举出山东的各项第一,证明经济多么发达。但想起这个月已经吃了好几次剩饭,我还是忍不住抱怨:山东省的确富,但这和山东人的生活大概没什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已经不止一次跟我妈抗议了:冰箱虽然是用来储存食物的,但不建议把所有吃不完的菜都一直塞在冰箱。

很可惜,和她的所有老姐妹一样,我妈非但听不进去,还会联合姑姑婶婶一起教训我: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好点就铺张浪费,我们以前哪有这条件。

妥妥的愧疚感加道德绑架,让我哑口。所以我也无法告诉她,正因为这些剩菜习惯,山东成了全国食物中毒率最高的地区。2022年由卫健委数据组成的全国食物中毒患者分布图,山东凭借5250起食物中毒事件,超过了以吃菌子中毒闻名全国的云南省,成为食物中毒第一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俭这种美德,更是贯穿在老一辈的山东厨房:牛奶过期了,揉进面里当酵母发馒头;馒头长毛了,皮撕下来热热就好了;土豆子发芽了,洋柿子长毛了,切切就能吃;菜发酸了,溜透了就能吃……这样的群众基础,使得各地鲁菜馆无论再努力以精工细作为招牌,菜农再努力种植新鲜蔬菜,山东这个名词,还是和精致高雅搭不上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上有姐妹吐槽,说到了山东婆婆家,连续几天中午吃饭只有水饺,一个菜都没有,感觉受到了忽视。作为年轻一代的山东人,只想说能理解。无数次看着桌子上整齐划一的饺子,我也有过类似的疑问,“要不要再来个凉菜”?无数次,我妈这个纯血山东女性会不理解地看我一眼,然后说:都包饺子了,还吃什么菜?

我懂我懂,揉面、拌馅、包饺子,它们代表的是山东妈妈们曾经最理想的人间生活:有肉、有菜、有充裕的白面和粮食,每一样都是厨房里的最珍贵的东西。何况山东饺子馅儿远远不止于简单的韭菜猪肉,可以拥有全宇宙——我吃过最精彩的饺子,直接将大连海胆和威海皮皮虾完美结合,海洋的味道直接在口中铺陈开来。从节日、节气、生日到忌日……山东人的仪式感几乎都能用一顿饺子表达。山东人把最大的深情包进一顿饺子里,如果山东人一直请你吃饺子,那就是把你当家人,是最高款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饺子的好,外地朋友不太容易看见。海胆海参大虾大肉都包在白花花的饺子皮里,一眼看去,不算特别耀眼闪亮的自我宣传。

还有一次,我带着我的南方朋友去吃炒饼和炒馒头。当我热情分享这些麦子香气就是我最为喜欢的味道时,他们却总是投来一副怜爱的目光;长大以后,因为工作原因也尝过不少精美绝伦的各地珍馐,但能令我无限回味的,还是刻印在DNA里那口小麦香: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掰开夹上一块刚出锅的炸肉,再配上两根咸菜丝……

你说这馒头夹咸菜看着穷吗?是挺上不了台面的。但吃着香吗?嗯,真香!

唉,这该死的宿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黑乎乎的是什么东西啊?”

面对我热情满满从老家特地背来办公室的山东特产,同事们齐刷刷地发出来了这样的疑问。“博山酥锅!有肉有菜,可以凉吃也可以加热,这可是北方版佛跳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我的精彩推销并没有引来大家的热烈回响。话音落地,办公室里的沉默震耳欲聋。几个关系好的同事为了不让气氛过于尴尬,拿起筷子尝了一口。而后都安静地放下筷子,不再吃第二口。直到下班后,一位年轻的南方女同事终于忍不住偷偷问我,那锅菜是不是放了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外地人眼里,这就是“土味剩菜”的标准模样。

很无奈,山东的菜系里,的确不常见到长三角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动辄上万的老鹅头干鲍老陈皮。而我手中这碗几乎没人动口的博山酥锅,相比之下也是朴实:猪蹄儿、鲅鱼、海带、白菜……都是家常菜食材,一锅“豪华版”下来也就一两百块钱。

这么说来,山东特产似乎都是“朴素”和“家常”,要么是比脸大的馒头,要么是比人高的大葱,要么就是制霸整个夏天怎么吃也吃不完的豆橛子。最夸张的一次,一个朋友半开玩笑地问我:你们山东特产,不是挖掘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不是,我坚持认为这是人们山东电视台看多了的错觉。恨其不争啊,山东电视台对外宣传的山东形象,不是积极向上的蓝领,就是热火朝天的技术工人。

当山东电视台靠着魔性的“美容美发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学挖掘机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强势出圈,山东人的形象便在接地气的路上一去不回头。“快乐向前冲”,万年不变的以看人“出糗”为乐趣的竞技类水上游戏;各种抗战神剧更是晚间不变的记忆;至于广告,更是重灾区,史丹利的化肥、莆田系的医药……以至于小时候我刷到自己的省台都会跳走,目光直接锁去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

新媒体的崛起,也没有帮助山东摆脱这些土气画面。甚至很多本地籍贯的博主为了博流量,进而将山东的酒桌文化、磕头文化、古早的女人不能上桌的习俗都被拿出来夸张地演绎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作为山东人,我必须正名,很小的时候我其实是可以选择和爸爸、叔伯同桌,但他们一直敬酒的习惯并不适合年纪太小的我,所以我和妈妈其实更愿意坐在旁边小桌子轻松吃饭。而长大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后,我主动选择再次回到酒桌,也被叔叔伯伯欣然接受。在被外地人“诟病”的山东酒桌文化里,我学会了成年人世界尤为珍贵的为人处世启蒙课,并在离开山东以后,成为我在社交层面的加分项。当其他城市的同龄人还在苦恼不知道怎么参与公司饭局,跟领导沟通,我拥有耳濡目染的第一手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数据上来看,山东和穷不沾边:山东的GDP常年排在全国前三,是北方经济的冠军;山东是全国第一蔬菜大省、第一啤酒生产大省、还是全国黄金产量排名第一、石油产量,柴油发电量亚洲第一;甚至于全国50%的动车组产自山东、全国33%的重卡发动机产自山东;山东还是我国唯一个拥有41种工业大类的省份……

我也经常骄傲地跟身边人说,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基本很难不和山东产生关系:天南地北的蔬菜是寿光的、大葱是章丘的、车厘子是烟台的……甚至年轻人热衷千里迢迢代购来的小卡,可能就是产自东营,那个拥有国内第二大的油田——胜利油田的地方。

还有很多来不及对外宣扬的惊喜:潍坊的鹅肝、聊城的灵芝、临沂的钻石、菏泽的芦笋、济南的玻尿酸……这些可能暂时陌生的名字,或许都在未来成为标榜山东的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用奇迹般的农业和工业,成为全国人民的底气。而这些奇迹的背后,就是过惯了苦日子的山东人。比起“藏富于民”的南方城市,山东的富有,更多是在上层结构,而具体到每一个山东人,则依然习惯过着传统朴素的“穷”日子。然而他们也许对自己小气,但对他人的问题,几千年来,都是不可否认的豪爽。在日常,没有不抢着请吃饭的山东人;在遇到危急关头,山东人永远有勇于担责,推己及人的大局观。

根植于骨子里的农耕文明,赋予了山东人勤俭的美德;孔孟儒学的传承,让山东讲究稳定。这曾经是山东人赖以生存的法宝,但时至今日,也成了阻碍山东印象的偏见。

作为新时代的山东人,我当然也会希望,山东可以变一变了,保持热情好客踏实肯干等传统美德的同时,也更开放更多元。希望山东人都能多过上山东电视台画面以外的新鲜生活,也希望一个繁荣发达的山东能被大家看见。至于还会不会有人说山东穷,我想我们并不在意,毕竟:

“倘若全国都富强,我们山东垫底又何妨?”

本期作者|王小懒

编辑|梅姗姗 斯小乐 视觉/创意|BOEN

摄影| 《风味人间》《我的美食向导》《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小红书@磕昂康、Mom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