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轻人难以摆脱报复性熬夜的陋习”

“为何年轻人对家务劳动缺乏热情”

“是否年轻人对小龙虾的热情有所减退”

近期,一系列以“年轻人为什么”为开头的议题频繁占据热搜榜前列,涵盖了年轻人生活中的各种喜好与偏好,从就业婚恋等宏观层面到日常饮食起居等微观细节均有涉及。仔细审视这些话题,不难发现,其中部分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另有一部分则显得较为模糊,难以捉摸其真实意图。那么,为何热搜开始不约而同地将焦点对准年轻人群体?年轻人成为广泛讨论的对象,社交平台究竟是出于真心关切年轻人的福祉,还是在刻意构建一种虚构的年轻人形象以吸引眼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网生代作为天然的流量主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持续引发关注。

根据相关的权威数据,近半年来,以“年轻人”为核心关键词的微博热搜话题累计达到353条,且近期内尤为活跃,尤其在七八月份这两个月份内,连同热搜和各类话题在内,共计有124条上榜记录。平均而言,几乎每日都有两条关于年轻人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讨论热潮。这不禁让人思考,关于年轻人的话题真的如此丰富多彩、值得频繁探讨吗?如此高频次的出现,显然已远超过话题自然发酵与传播的正常速度。

那么,为何社交媒体上的热搜总是围绕着年轻人展开呢?实际上,这背后有着较为合理的解释。社交平台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制造和推动“年轻人”相关话题,主要源于互联网行业的普遍认知——“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年轻人”作为一个较为宽泛且模糊的概念,在热搜中其具体的年龄段界定并不明确。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10.32亿,其中30岁以下网民占比达到34.9%,即约3.6亿。这一庞大的年轻网民群体,正是网络热搜中“年轻人”所指的主要对象。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年轻网民普遍具备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与技能,他们具有强烈的表达意愿和高度的活跃度,是网络平台流量的重要来源。简而言之,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吸引流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一旦话题涉及“年轻人”,年轻网友往往愿意点击浏览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推动话题热度的迅速上升。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平台上大量涌现的“年轻人”相关话题,实际上是平台方为满足年轻用户需求而进行的策略性引导。

此外,也有媒体指出,社交平台如微博之所以如此迫切地寻求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年轻用户流失的问题。根据相关的报告,在日均使用时长排名前15的App中,快手、抖音、B站等新兴平台均位列其中,而微博并未上榜。这表明,其他新兴平台正在积极争夺年轻用户的流量,并对微博的市场地位构成挑战。对此,微博不得不加大对“年轻人”相关话题的引导力度,以应对年轻用户对社交媒体黏性下降的趋势,并避免成为像昔日论坛那样的“中老年”用户聚集地。资深TMT产业评论人张书乐对此表示:“微博正努力通过引导此类话题,以缓解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的黏性下降问题,并努力保持其在年轻用户市场中的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被代表的青年群体!

近年来,扎堆涌现的“青年”相关话题虽不乏流量炒作之嫌,但细究之下,亦非全然空洞无物。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部分话题确实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引起青年人的共鸣,至少触及了一部分青年的情感内核。例如,从大量围绕“青年”喜好的话题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国风、非遗、汉服等元素的热爱,这反映了近年来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追求,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即便不关注热搜,我们也能从日常生活中深切感受到这一趋势。对于这类话题,网友们乐于参与讨论,积极表达个人见解。

当然,也有更多的“青年”话题却显得肤浅而无深度。例如,“青年人为何不愿做家务”这一话题,评论区便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做家务并非青年人的专属责任,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应将锅全部甩给青年人。又如,“青年人缘何抵触体检”这一话题,虽然有人附和,但更多网友却对此表示质疑,认为将恐惧体检归咎于青年人未免过于偏颇。

此类“青年”话题往往以偏概全,将个别现象泛化为整个青年群体的特征。有些话题其实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却刻意添加“青年”这一限定词,实际上即使去掉“青年”二字,话题依然成立。这类话题的惯常手法是预设一个话题或热点事件,然后强行将青年人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绑定。因此,此类话题往往缺乏深度,难以引发有建设性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网生一代外,另一显著特征便是年轻人作为消费的主力军。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对世代的划分旨在更为精准地描绘用户画像,以便于更准确地锁定目标群体。

与此同时,与消费紧密相关的“年轻人”话题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种意图,如“年轻人为何逐渐减少对鸭脖的喜好”、“年轻人为何不再热衷于逛宜家”以及“年轻人是否已不再钟爱小龙虾”等讨论。

深入探究“年轻人为何逐渐减少对鸭脖的喜好”这一话题,我们会发现其标题与实际内容并不完全吻合。事实上,该话题的源头主要源于周黑鸭、绝味和煌上煌等传统卤味品牌利润的大幅下滑。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成本价格的上涨、利润空间的压缩以及新兴卤味品类的激烈竞争。从整体市场趋势来看,卤味市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简单断言“年轻人不再喜欢吃鸭脖”或许并不成立。

商业的兴衰起伏是一种长期的市场表现,将其简单地归咎于年轻人消费喜好的变化,显然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这种片面的观点不仅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也容易引发公众的质疑,尤其是关于其中是否存在刺激消费意图的猜测。

随着对“年轻人”话题背后套路的逐渐明了,年轻网友对此类话题的反应也日趋明显。在相关话题的评论区,年轻人的态度普遍表现为反感与抵制,他们对于被反复讨论此类话题感到不满,甚至开始提出质疑:为何年轻人总是成为热搜的焦点?这种不满与质疑主要源于他们感觉被误解和误判,被贴上了并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我们必须停止对年轻人的误导行为!

网络对年轻人的过度关注,尽管看似是对年轻人的讨好,但实际上却存在误导年轻人的风险。当前,所谓的“年轻人”话题大多是由人为预设而成,因此,无论这些话题的讨论有多么热烈,对于真正解决年轻人心中的疑惑以及关注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往往并无实质性的助益。

除了直接涉及年轻人的热搜话题外,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议题便是“00后整顿职场”。在微博上,类似的话题不胜枚举,接近20个;而在短视频平台上,更是涌现出大量与此相关的内容,这一话题一度成为网络热点。这些话题主要聚焦于00后这批初入职场的新生力量,描绘他们如何勇敢地直面职场问题,敢于挑战不公,以一己之力对抗职场的诸多弊端。这种看似鼓舞人心的故事,配合网络上大量的传播,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打工人的情感需求,并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一股讨论热潮。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现实中,能够真正拥有整顿职场底气的年轻人其实并不多。而真正的00后,不仅要面对职场中陈旧的陋习,还要承受空前的就业压力。在现行制度尚不完善、保障措施仍有不足的情况下,仅仅倡导年轻的职场人勇敢地站出来反抗,这种所谓的“00后整顿职场”的爽文段子,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很容易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产生误导。

过度讨论虚假的“年轻人”话题,不可避免地会挤压那些真正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的空间,从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一旦媒体所营造的假象被大众所接受,将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真正的年轻人可能会被这些虚假的信息所诱导,进而产生误解,对自身状况产生错误的认知;另一方面,过度地给年轻人贴标签,也容易引发对立情绪,加剧社会舆论的对立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应为年轻人塑造真实、合理的社会形象,而非虚假的画像。只有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和真正具有建设性的议题讨论,才能真正关注到年轻人内心的真实诉求。我们应该以中肯的态度和建议来引导年轻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地迎合或刻意地误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将社会舆论引入歧途,为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环境。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