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饱饭后的“空荡”

文/周长行

龙年端午节,我家照例是购买了艾草和粽子,全家还聚在一起撮了一顿。

人家过节,咱家也过罢了。

席间一家人边吃边聊天,但却没人提到端午,也没人说说屈原。好像这顿酒席与端午与屈原无关。集体无意识。席间不见端午节的影子。

就我家文化“家底”而言,是对屈原熟悉到勿用再说呢,还是对“表面文章”的不屑呢?

弄不准,我也不好意思在现场乱发挥一通的。

吃过喝过,然后是一哄而散。去年的端午是这样,明年的端午或许也是如此吧。我家如此,好多家(猜测)也是如此吧。

因此,一种吃饱肚子,心头却格外空荡的感觉,让笔者没着没落。

于是我躲进书房猫在电脑前做了两件与端午节沾边的事情,算是对于这个节日的交代。

第一件事,重新修改和发表4年前我的那篇《端午愁绪》(见百度),删繁就简,弃旧图新,还写了一段按语:端午节,一个纪念屈原的日子。历史却把这个节日演绎成如今的样子。艾草、菖蒲、粽子都在,仪式也在。只不过愈发仪式感罢了。仪式感却不虚无,粽子艾草艾柱都发展成大产业了哇,正成方兴未艾之势。因此,我也仪式感一下,再次分享4年前的小文,略表端午节的“意思”而已。如今过节,从“仪式”到“意思”,风气如此尔尔,然而,没什么不好。历史终归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祝读者朋友端午吉祥!

似乎觉得这个“按语”还不到位,我还有话想说。于是,又做了第二件事,归纳“总结”自己对如今端午节的“观感”,共五条,冠以“端午节的五大尴尬”为题目。因为是一己之漏见之浅见,甚至是偏见,不敢扩大“影响”,只在文友群里限量发表,意在引起重视,欢迎切磋,共同努力,让端午节回归传统。内容如下:

一,既是纪念屈原“自杀”的节日,又是人们驱灾避邪、阴阳互补,在乎养生,珍惜生命的日子。屈原之死,撬开了多少人的“生”路?这个有点儿“怪异”的问题,值得人们探索。

二,屈原是端午的重要“源头”,粽子艾草却成了当今主角。少数人在研究或争议着屈原之死,而多数人在咀嚼或对比粽子的味道中,评论着它如何更好吃,艾草业如何再发展等等。发展是好事大事,然而,“两手都要硬”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吧。

三,屈原在节日里“复活”,却越活越简单,最终成为“符号”或标签,乃至被人忽略。而端午市场的“火爆”,却让人蜂拥而至,前景不可限量。似与“之二”有些重叠,笔者呼吁的“侧面”却是:端午大市场里也应该根植屈原的灵魂和端午节的讲究和特色呢。

四,祝福语是节日的流行语,端午节却不见“祝你快乐”的祝福。然而,端午现实却处处是欢声笑语,好像并没有什么禁忌。

五,电视节目里的端午节,一个个包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的镜头,甚为热闹。然而,具体到我的身边,竟然没有让我感动的端午细节。因此,我又动了外出旅游的念头,哪里热闹,我就会往哪里跑。然而,“扎堆”过节的问题,又让人生畏。到哪里去能够过一个向往中的端午节呢?我顿时心生困惑。

节日是传统风俗习惯借以保存下来的一块“根据地”。四时八节,除了过“年”(春节),重要的就是端午和中秋了。

思考到了“根据地”的份上,笔者既兴奋又愧疚,也担忧。我们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带领家人在这片“根据地”上开垦一片“自留地”,耕耘播种,像沙漠上造林那样,有所作为,久久为功。否则,“根据地”的荒漠化,也是件头疼事。

重要的是做,从自己和家人做起,一步步地让自家“自留地”里瓜果飘香五谷丰登起来。比如,我和子女们商定,再伺弄“自留地”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参加,都要谈谈自己的“劳动收获”。假以时日,贵在坚持,“根据地”自然就会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片“热土”和“沃土”。

(写于6月12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