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半起床,半夜一两点入睡,这是金靖近几年每天的作息时间。“在李祖村,只要想做,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晚上十点多,金靖还没有停下工作的意思,人也未见丝毫疲态,“哪怕李祖村只有一点点变化,再累那也是值得的。”在与金靖交谈的过程中,“李祖村”三个字像是刻在了她的基因里,随时随地都会从嘴里冒出来。

李祖村位于浙江省金华义乌市后宅街道。金靖是李祖村的职业经理人。多年来,“一人一地”互促发展,互相成就,共同迎来了高光时刻——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义乌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李祖村。“我作为李祖村的农创客代表,向总书记介绍了李祖村的农创产业项目情况。”以这个时间点为始,金靖讲述了她和李祖村的故事。

与李祖村的“爱恨情仇”

尽管金靖现在工作、生活都在李祖村,俨然一介村民,但在一开始,她并没有“看上”这个地方。

“曾经一个朋友多次劝说我到李祖村来做乡村运营,但实地看过之后,我觉得李祖村的底子太差了,根本做不起来。”金靖坦言,李祖村一没资源,二没底蕴。“它以前被叫作‘水牛角村’,意思是没有希望的村庄。”

直到第三次来到李祖村,金靖才敏锐地发现在“千万工程”持之以恒地打磨下,这里的人居环境有了大变化。她疑惑地问了自己一句:“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打造李祖村?”

历来做事风风火火的金靖觉得自己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何不放手一搏,“不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干就干,2020年8月,金靖来到了李祖村,马上梳理村里面临的发展问题,很快,便找到了症结所在。“一是创客留不住,李祖村原本有二三十名创客,等我们进村时只剩10位左右了;二是招商招不进来,说句不好听的,以前都是用‘求爷爷告奶奶’的方式去请人家进来,我觉得这种方式不太适合;三是游客不多,偶尔能在村里看到三三两两的游客;四是村集体经济不强,当时的整体收入还不到50万元。”金靖掰着手指头向记者一一介绍李祖村当年的发展困境。

这些问题都需要乡村职业经理人去解决。“从表面看,我的工作是怎么把年轻人引进来,但其实背后需要团队的系统工作来做支撑。”金靖解释说。当时,团队只有4个小伙伴,人少事儿多,金靖把自己所有心血都倾注到了李祖村。

重建创客空间,搭孵化平台是金靖破局李祖村发展难题的第一步。“你们只管绽放,我们来负责阳光和雨露。”这是金靖团队跟创客说的最多的话。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他们自己通过打造孵化器找到了各式各样的好“种子”、好“苗子”,把他们招引到乡村后,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不管是开展活动,还是借助自身特长,抑或整合资源,只要是创客所需,金靖和团队都会想方设法去满足。

筑好“巢”才引得来金凤凰。“这里天地广阔,装得下肉身和灵魂”“入,是美好事业;出,是诗意乡野”……创意十足的招商海报一经发出,便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引入人才的过程中,金靖特别关注有技能并认同乡村文化的年轻人。“乡村文化是快慢有度的,你要既能享受得了快节奏,比如生意很忙的状态,也能享受得了乡村慢生活节奏,比如没人流、没人气的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在乡村扎下根。”一改村里以往“谁来都行”的招商心态,金靖对引入的创客进行了严格筛选。

事实正如金靖所料,严选的创客们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惊喜,他们积极参与到李祖村的氛围打造中,从店面装修到品牌营销再到出谋划策,各个亲力亲为。

如今,金靖团队已为李祖村引来200多名各具特色的农创客,其中110多人是大学生,七成是女性,业态数达到了62个。

“乡村振兴重点在人,人是最值得被看见的。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如数家珍地报出我们村创客的名字时,我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金靖动情地说。

李祖村的表、里与灵魂

乡村的流量变成了产量,颜值变成了产值,山区变成了景区,资源变成了财源,农房变成了客房,村民变成了股民。这六个“变”,是李祖村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李祖村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5000元升至2023年的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1.1万元升到365万元;2023年全年游客量高达70余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靠着“千万工程”和创客丰富业态,李祖村既有了面子也有了里子,但在金靖看来,一个乡村要真正焕发活力,仅有这些是还远远不够,“灵魂还没有。”然而,灵魂在哪里?金靖想到了从李祖村的历史中去找。

“李祖村的村民是不是大部分都姓李呀?”一旦有游客问出这样的问题,金靖就会通过解答村民的疑惑过渡到李祖村的村史和文化品牌的宣传上来。

李祖村有着500年的历史。曾几何时,游客的问题也是金靖最初的疑惑,“李祖村的村民大部分姓方,可为什么叫李祖?”带着这个疑问,金靖和团队认真整理出李祖村村名的由来。

“‘李氏让村,方氏感恩’这样的有礼故事,足够动人。”于是,金靖和团队打造了一个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村庄品牌——有礼的祖儿。

品牌有了,以何为载体?金靖又想到了“梨”。李祖村原本就有大片种植梨树的历史。至今,她都记得自己第一次来李祖村时,登上后山看着成片的梨树,心情十分舒畅。“那是我与李祖村最早的结缘。”金靖笑着说,再加上李祖村有制作梨膏的老手艺,“李”与“梨”谐音,以梨为形再合适不过。

以梨为形,以礼为魂,李祖村把“有礼的祖儿”做成伴手礼,制作IP形象,开展研学活动,打造品牌馆,展示展销秋梨膏、“梨想”香囊等20多款本土系列农产品。

而今,面对李祖村的土地、房屋、资源等都用到了“极限”的状况,如何在“天花板”上再突破?金靖团队再次将目光投射到“梨”上。“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产业本身上来。”

“轰轰轰……”在去往后山的道路一侧,一个梨加工工坊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机器轰鸣的声音,在金靖听来,更像是共富激荡的回响。

从一村富逐渐转向区域富,从单村兴旺转向组团共建。今年年初,李祖村联合周边方塘村等5个村开展党建联建,并成立大李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走向“大李祖”发展模式。

“我们鼓励周边村庄种植各种各样的梨树。”金靖眼中闪着光,并进一步畅想,等梨加工工坊建成后,就不缺原料了。“到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做梨膏,还可以做梨膏棒棒糖、榨梨汁、做梨形糕点等梨子深加工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金靖的构想中,村集体可以入股,村民可以入股,在村的创客们可以入股,感兴趣的乡贤也可以入股。

“我都能想象,入股的创客们到时候会用怎样的‘十八般武艺’去‘卖’加工坊的产品了。”兴奋的金靖满怀信心地说:“梨的文章,大有可为!”

李祖村的“缩影”未来

在李祖村村口,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牌匾上的“缩影”二字,出自村里的百岁退休老教师方启富之手。2015年,老人家看到李祖村发生的变化后,有感而发、挥毫写就。也正是在这座牌楼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

“真的是很巧,在‘缩影’下说‘缩影’,当时给我的震撼特别大。”金靖回忆说。在她看来,静默而有力的“缩影”,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在,我们村两委在围绕着‘缩影’做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李祖村,不仅有“千万工程”的缩影,还有百位创客、62家业态的缩影,有乡村运营的缩影,有村两委干部干实事的缩影……

“我们希望能把这个‘缩影’的意义放大。”目前,金靖勾画着李祖村的新图景。“可不可以把‘缩影’放大到全省的农创客,形成好的产品、好的模式?甚至说,把全国各地的农创优秀案例引入李祖村,将它打造成‘乡村小商品城’的缩影,可以让全国想做乡村振兴、乡村运营的村子在李祖村这个‘样品库’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实操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法大胆而创新,金靖也正在为此而努力。对于未来,她盼望着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乡村的广阔天地中。“农村这片蓝海,完全可以安放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到乡村去,扎根在乡村,打造更多像李祖一样的乡村,让每一个乡村都能得到蓬勃发展。”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编辑/廖芸卿

审签/晓月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