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国家战争潜规定,打仗各凭本事,不能请中国顾问?乍一听,你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竟然还有国家“拒绝”军事援助? 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非。彼时,坦桑尼亚军队在接受了中国军事顾问的指导后,战斗力突飞猛进,在乌坦战争中大放异彩,甚至被冠以“非洲解放军”的称号。然而,这场战争的胜利,却似乎引发了周边国家的“恐慌”,并促使他们之间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

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必须先了解伊迪·阿明的统治。这位在1971年通过政变上台的乌干达总统,其统治可以用“残暴”和“荒诞”来形容。他不仅对国内的反对派进行血腥镇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还将矛头指向了在乌干达辛勤经营的亚洲人,将他们强行驱逐出境。这一系列疯狂的举动,不仅让乌干达陷入了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的深渊,也让阿明的国际形象跌落谷底。

然而,这位独裁者似乎对这一切毫无察觉,反而变本加厉,在外交场合也展现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行径。他曾邀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嫁给他,还声称自己是“苏格兰之王”,让各国驻外使节苦不堪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阿明将他的疯狂推向了顶峰。他命令乌干达军队越境进攻坦桑尼亚,并对坦桑尼亚领土进行了无端的轰炸和占领,制造了大规模的边境冲突和人道主义灾难。自恃武力强大的阿明,甚至狂妄地向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发出挑战,要求进行一对一的决斗来解决边境争端。

面对阿明的侵略和挑衅,尼雷尔总统选择了坚决抵抗。他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坦桑尼亚军队和流亡的乌干达反政府武装组成的联军,对乌干达军队展开了猛烈反击。战争的天平逐渐向坦桑尼亚一方倾斜,最终,联军攻入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将阿明赶下了台。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非洲“暴君”,最终狼狈地逃亡海外,结束了他在乌干达的血腥统治。

乌坦战争以坦桑尼亚的胜利而告终,也标志着阿明政权的彻底垮台。然而,战争的结束,却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谜团:战后,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几乎同时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再聘请中国顾问。

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两个在战前都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在战后做出了如此出人意料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东非高原见证了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坦桑尼亚,这个人口和经济都不占优势的国家,在短时间内击败了拥有精良装备和利比亚军队支持的乌干达,推翻了伊迪·阿明的暴政,将饱受苦难的乌干达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让坦桑尼亚军队获得了“非洲解放军”的美誉,更与来自中国的无私援助和“中国式”练兵密不可分。

彼时的乌干达,在阿明的残暴统治下早已民不聊生。阿明政变上台后,便露出了独裁者的獠牙,对内实行高压统治,对反对派进行血腥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对外,他蛮横无理,肆意挑衅周边国家,将乌干达拖入了战争的泥潭。

面对乌干达的侵略,坦桑尼亚决心抵抗到底。然而,坦桑尼亚军队仅有4万人,武器装备也相对落后,与装备精良的乌干达军队相比,实力差距悬殊。更不利的是,阿明得到了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支持,2500名利比亚士兵,携带着苏式先进武器,加入了乌干达军队,使得战局对坦桑尼亚更加不利。

危急时刻,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不仅向坦桑尼亚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还派遣了军事顾问团,帮助坦桑尼亚军队进行训练和指导。在实战经验丰富的中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坦桑尼亚军队学习了中国军队的战术思想和作战方法,战斗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有趣的是,当时的乌坦战争,双方士兵的军事素质都不高,战斗方式也颇为原始。用一位中国军事顾问的话说,就是“双方士兵端着枪互相射击,谁先卧倒谁就赢了”。而中国军事顾问团带来的中国式练兵方法,强调纪律性、战术配合和灵活运用地形,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坦桑尼亚军队在武器装备上的劣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坦桑尼亚军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不仅成功击退了乌干达军队的进攻,还收复了被占领土,最终兵临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城下。阿明的统治如同一座沙雕,在坦桑尼亚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迅速崩溃,最终,阿明被迫逃离乌干达,结束了其血腥残暴的统治。

乌坦战争的胜利,是坦桑尼亚人民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这场战争证明了“中国式”练兵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也展现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无私援助和真诚友谊。

乌坦战争结束后,坦桑尼亚军队凭借其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获得了“非洲解放军”的美誉。而中国对坦桑尼亚的援助,也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并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长期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乌坦战争也给其他非洲国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效仿中国军队的训练模式,整顿军队,提升战斗力,在非洲大陆掀起了一股“中国式”练兵的热潮。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军事援助和支持,不仅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军事发展,也为非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东非高原上,一支支军队开始接受来自东方大国的军事训练。中国军事顾问的身影出现在训练场上,他们带来的“中国式”练兵方法,为非洲国家注入了新的军事活力。其中,坦桑尼亚军队在学习和运用中国经验方面尤为出色,迅速成长为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被誉为“非洲解放军”。然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远不止于军事领域,一条由中国人民浇筑而成的钢铁巨龙——坦赞铁路,成为了中非友谊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这两个位于非洲腹地的内陆国家,在独立后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境。尤其是赞比亚,作为一个以铜矿出口为主的国家,其经济命脉却掌握在邻国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港口手中。然而,两国之间只有一条崎岖的土路相连,交通运输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了赞比亚的经济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两国政府曾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寻求援助,希望能够修建一条连接两国的铁路。然而,这些国家却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正当两国陷入绝望之时,中国政府毅然决定伸出援助之手,承担起修建坦赞铁路的重任。

1967年,坦赞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全长1860.5公里,需要穿越崇山峻岭、河流沼泽,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中国政府先后派遣了5万多名铁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往非洲,与当地工人并肩作战。

在异国他乡,中国工人克服了语言不通、气候恶劣、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顽强毅力,投入到铁路建设中。他们不辞辛劳,夜以继日,甚至有近70位中国工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了非洲的大地上。

经过6年多的艰苦奋战,1975年,坦赞铁路终于建成通车。这条被誉为“自由之路”的铁路,不仅连接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的经济命脉,更成为了中非友谊的象征,被誉为“友谊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坦赞铁路的建成通车,对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赞比亚的铜矿、锰矿等资源可以通过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达累斯萨拉姆港口,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为赞比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而坦桑尼亚也通过铁路运输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坦赞铁路的建成,也为中非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桥梁。越来越多的非洲学生来到中国留学深造,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带回了非洲。而中国也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中非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不断深化。

如今,坦赞铁路依然是连接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的重要交通线路,承载着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条由中国人民用汗水和心血浇筑而成的钢铁巨龙,不仅是中非友谊的象征,更是中国对非洲人民无私援助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中非友谊历久弥新。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友谊之花必将在非洲大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