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春老地名-三角广场

作者:李春昌

三角广场,是康平广场的俗称,虽无正式记载,却也在长春人口中传了几十年。

大家都知道,长春的街心广场,大都是圆形。“园广场”也是长春的一条城市特征。

唯独康平广场为三角形,于是大家就都这么叫了,也就叫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角广场,和平胡同拍摄。↑】

康平街始建于伪满初期。康平,是辽宁省的一个县,康平街是以国内地名命名的街路。

康平街位于满铁附属地西南部边界以南,属于伪满“国都”建设区域比较靠北的一条街路。康平街是东北—西南走向,北起胜利公园南侧的府后路(即团结路),向南止于东万寿街(即东民主大街)与西万寿街(即西民主大街)交汇处,北部有转折,全长1180余米,在与北安路、新发路交汇处有一座三角形状的康平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平街上,远观三角广场。和平胡同拍摄。↑】

东北沦陷之前,三角广场这里属于长春县乡五区新发屯西侧。

我们查看一下历史地图,去找一找三角广场形成的来龙去脉。

在1935年地图上,三角广场位置就是一处十字交叉路口,南北方向的是康平街,东西走向的为北安路。康平街北头东侧,是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官邸(今松苑宾馆)。在康平街与北安路交汇处西北角上,有“忠灵塔”(今部队大院),东南角上是白菊小学校(今长春五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新京”街路地图,康平街,翻拍自《长春历史地图集》。↑】

这个时候的新发路,向西过了明伦街(今文化街)不远,就向南转弯,奔向永安街附近,并没有与康平街相交汇。

我们再看下一张,这就到了1938年,新发路改了路径,不去永安街,而是去和康平街、北安路交汇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三角形的街口。这个三角形街口,是占了白菊小学校校园的一个角才形成的。而且,在白菊小学校临三角形斜边的一侧,还有绿地出现了。这块,也许之前就是绿地。新发路改道,让出来的地块,建成了“日满军人会馆”(今吉林省公安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新京”特别市街地图,康平街,翻拍自《长春历史地图集》。↑】

接着往下看,1941年地图上,又有新的变化。街路上,影影绰绰的线条,是城区分界线。这条城区分界线基本上被延续下来,成为宽城区和朝阳区的分界线。再往北,连续断线表示的是原满铁附属地的边界线。

图上,“日满军人会馆”西侧,新发路与北安路交汇处(今儿童医院),出现了一座小型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新京”市街地图,康平街,翻拍自《长春历史地图集》。↑】

康平街与北安路交汇处北侧东西两处有转角让出,变成道路的一部分,也就使得三角广场地盘更宽敞了一点。

小结一下,透过以上历史地图,我们可以看出,在伪满时期,三角广场的街心绿化并没有出现,如此,也就应该没有三角广场这样的称谓。

我是这么看的,你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6年卫星拍摄长春地面图,康平街,网络资料截图。↑】

我们再看看1966年卫星拍摄长春地面图,康平广场上,看不到绿化街心岛的痕迹,还是路面形态。

下一张,1983年地图,这时候,地图上明确标出来了三角广场的街心绿化带。而且,在以后的地图上都是这样。从地图上看,这是一个倒三角形,康平街是较长的直角边,北安路是较短的三角形直角边,新发路是斜边。新发路向西北,先是与北安路相交汇,紧接着就交汇于康平街,于是三角广场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3年长春街路图,康平广场。↑】

《长春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三角广场占地总面积为1300平方米,绿化面积为900平方米,彩化面积350平方米。配有长廊、攀援植物、树木与草坪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角广场内,和平胡同拍摄。↑】

后来呢,这个倒三角形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三角广场朝着更浑圆一点的方向发展了。毕竟康平街北侧的两个街角早就有一点让步,康平街方向过了北安路,又把那个锐角做了处理,从中划分出一条弧形道路出来,使得北安路自西向东不必太绕,方便了行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三角广场南半部开出的道路,和平胡同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时截图于手机高德地图。↑】

康平街北头东侧,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官邸,始建于1933年,属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附属配套建筑。城堡式样的二层建筑。先后有5任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先后居住于此。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中苏友好协会。1953年改为长春市委招待所,1956年改为只接待中央领导的中共吉林省委1号招待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都曾在此住宿过。1985年改为松苑宾馆,对外开放。历史建筑为松苑宾馆1栋,为长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旧影,资料图片。↑】

康平街与北安路交汇处西北角部队大院内,曾经是伪满“忠灵塔”所在地。日本人为纪念在战争中“尽忠殉国烈士之英灵”而修建。1934年11月落成,占地约3668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高达38.6米。塔座为石砌方形,四面设有台阶,其上是一座单檐底层塔室,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城门楼的形式,正面开有三个相同大小的门洞,其他三个侧面各开有一个门洞,外墙面有凹入的方格图案,内部存有亡者的骨灰、供奉着亡者灵牌及代表日本战神的“日本刀”。塔身向上有明显的回收,表面贴花岗岩,整体朝向东南,上刻忠灵塔三字。外侧有带状绿地,称为忠灵塔外苑。1945年8月,苏军进攻长春时塔身局部被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于1956年将忠灵塔的塔体拆除,塔基尚存。2000年后,在新一轮部队大院建设的时候,将塔基残迹也被彻底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伪满“忠灵塔”旧影,资料图片。↑】

康平街与北安路交汇处东南角白菊小学校,1934年设立,又称“第三小学校”,后又改称“白菊在满国民学校”。1952年改称“长春市第五初级中学”。1958年改称“长春市第五中学”。2000年老校舍拆除。2002年11月,在原址重建的6层教学楼落成,学校增加了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之名。现在康平广场位置的长春教育学院(长春市中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楼已经属于长春五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三角广场看长春五中,和平胡同拍摄。↑】

北安路与新发路交汇处,长春市儿童医院,1956年由市医院儿科及市妇幼保健院合并成立长春市儿童医院,1957年6月1日开诊。是吉林省内唯一一家集医疗救治、科研教学、健康管理、康复训练为一体的非营利性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春市儿童医院,和平胡同拍摄。↑】

康平广场北侧,还有公交公司多条公交线路的总站,这里交通方便。

【和平胡同-春发盛】编发长春历史文化图文,欢迎转发留言,如有利于,须注明出处。【胡同长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