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年,正是疫情在全世界掀起恐怖浪潮之时,当时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突然接到了一通求救电话,电话那边的男子是名叫托马斯的德国医生,他因为自己家人疑似感染的新冠肺炎,却因当时德国医疗系统已濒临崩溃得不到检测和治疗,而不得已向中国政府发出了求助。

接到这通求助电话后,我国政府立刻表现出了高度重视,迅速联系了国内相关厂商为该男子和其家人送去了大量的药物和物资。由于赠送的总量太多,托马斯医生甚至有余裕将多余的药品分享给周围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之所以我国政府对于此事如此重视,是因为这位托马斯医生的祖父,正是当年在南京大屠杀中,以一己之力拯救了25万中国人性命,写下《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禽兽暴行的国际友人——约翰·拉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约翰·拉贝的传奇人生!

1882年约翰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船长。受父亲的影响,约翰拉贝从小就富有冒险精神,每当听起父亲谈论出海的经历时,他内心之中就充满了对外面广阔世界的向往之情。从父亲这里约翰拉贝不仅开阔了眼界,也继承了父亲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富有正义感的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不幸的是在约翰拉贝14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因病不幸去世了,刚刚初中毕业的他被迫放弃学业,出去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不过生活上的苦难并没有压垮约翰拉贝,他的心中已然满怀着对生活和未来的渴望,很快他便找了份在出口商行的工作,并开始随船出海践行自己儿时远航的梦想。

1908年带着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与好奇,回到德国汉堡的约翰拉贝又启程来到了北京,并很快就爱上了这座充满了历史积淀的宏伟城市,选择定居在这里并开始认真钻研和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不久之后他的未婚妻也来到北京,两人在这座历史名城的见证下,缔结了相伴一生的婚姻誓言。

1911年,约翰拉贝应聘成为西门子公司驻北京分公司的会计。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在欧洲掀起战火的德国纳粹政府,急需在与自己经贸往来密切的中国核心地区安排可靠的人手。这时与纳粹政府军方关系密切的西门子公司,便向纳粹政府推荐了约翰拉贝。于是约翰拉贝稀里糊涂的成为了纳粹党南京分部的副部长,并以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总经理的身份,带着全家前往南京工作和生活。

对于约翰拉贝来说,这就是场看似普通的升迁,对于政治缺乏敏锐认知的他只是按部就班的经营着西门子公司的业务,直到1937年,那个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悲惨一天到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同年8月15,日军就已经展开了对南京的轰炸,得知消息后本不在南京城中的约翰拉贝冒着生命危险紧急的赶回了南京,在那里不仅有他的家人和下属,还有这么多年来他与这座城市建立的深厚感情。

等回到南京之后,约翰拉贝才意识到眼下的处境有多么糟糕。大量外国人开始选择逃离这座城市,但约翰拉贝却选择留了下来,并动笔记录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这本日记便是日后作为南京大屠杀重要的研究材料之一,揭露了日军种种残暴兽性的著名历史资料《拉贝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日记最初的内容来看,开始约翰拉贝之所以不愿离开南京,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身为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极富责任感的他不愿就这样抛弃当地职工,破坏西门子公司的经营形象。另一方面当时的德国与日本是军事同盟,在拉贝看来即便南京城被日军攻陷,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是能够得到充分保障的。但是,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灭绝人性的残忍行径,激发了他的正义感和与之抗争到底的勇气。

同年11月日军对于南京的轰炸便极为频繁了,以至于很多时候在家中的约翰拉贝不得不带着头盔工作生活,为了躲避轰炸,他在自家的别墅院子里,挖了个防空洞,并拉起巨大的纳粹党旗以躲避日军轰炸机的误伤。热情善良的拉贝将自家院子当作这些因轰炸而无家可归的中国民众的避难所,并竭尽所能的为众人提供食物和住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前来避难的中国民众越来越多,约翰拉贝不得不为众人的花销四处奔走求援,并率领大家在院子里开凿更多的防空设施。好在当时像约翰拉贝这样救助难民的国际友人还有很多,他很快便从其它个人和组织那里,为大家找来了急需的食物和生活物资,最多的时候在栋不大的院子里,足足生活着600多名无家可归的中国民众。

眼见局势愈加危机,大量滞留南京的外国医生和传教士合力组建了一个国际委员会,并推举富有声望和爱心的约翰拉贝担任国际委员会的主席,他纳粹党副部长的身份在帮助难民方面无疑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约翰拉贝也不负众望,积极的和各方联络筹备救援物资,统合安置难民的各项工作。

就在大家渐渐适应了艰难的处境后,1937年12月5日南京城破,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的屠杀降临在了数十万无辜的南京人民头上。13日在特级战犯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日军对南京城展开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现在面前的地狱场景,令约翰拉贝感到无比的痛苦,几乎每天他都能看到大批的中国民众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他只能用悲愤的笔触在日记中记录下这些不忍目睹的暴行。为了拯救身处水火之中的南京人民,他以纳粹党副部长的身份前去会见了日军的指挥官,在激烈的交涉后,碍于他的身份日军勉强同意划出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难民的安置地。但条件是这片安全区内,不允许有任何一名军人,这就代表着约翰拉贝和国际委员会的同僚们,必须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完成对二十多万人的身份登记!

面对日军赤裸裸的刁难,约翰拉贝只得咬牙应下,率领国际委员会的同僚们不眠不休的奋战数日,只为能够在难民身份认证的名单上增加哪怕一人。最终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这片小的可怜的安全区为整整25万南京人民,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此时此刻约翰拉贝的心态也从最初站在国家和公司角度留在南京,转变成了为拯救更多陷入苦难和危机的人们而咬牙坚守。在安全区建立后,他不仅要应对来自数十万难民生活物资短缺的巨大压力,还经常奔走在南京城中,将正遭受日军荼毒的无辜民众带回到安全区中,而碍于他在纳粹党中的身份,日军往往只能选择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几名日军翻过安全区的围墙,试图将一名年轻的中国女性从里面强行带走,收到消息的约翰拉贝迅速赶到现场喝止了日军的兽性,并拦住了这几名想要从正门溜走的日本兵,勒令他们“像来时一样”当众翻墙离开。经过此事安全区附近的日军意识到,约翰拉贝并不是个好惹的人物,只得悻悻放弃了对安全区内难民的骚扰。

就像约翰拉贝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南京这座城市给他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他的良知让他在面对当下的惨剧时不忍袖手旁观。半个月后的1月3日正是春节,大量难民自发的组织起来用收集起来的红墨水在纸上写下祝福的语句,来到约翰拉贝的门前郑重其事的鞠躬致谢,真诚的称呼他为“几十万难民的活菩萨”。

与此同时由于约翰拉贝的努力和活跃,日军自然也开始对他产生了严重的不满,频频向盟友德国纳粹政府抱怨抗议。最后约翰拉贝终究还是抵挡不住来自国内纳粹政府的压力,在1938年2月22日应西门子公司的召回要求,迫于无奈乘坐英国船只返回了德国,临行前的告别会上无数民众沿途哭求挽留,以至于约翰拉贝不得不下车一路步行与众人泪别。

回国后的约翰拉贝也依然心系在南京安全区内的民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尽数整理成材料,去会见纳粹政府的高管向他们传达正发生在中国的惨剧,希望政府能够出面制止日军的暴行。但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他显然错估了纳粹政府的态度,他为中国难民发声的举动不仅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反而因此引起了盖世太保们的怀疑,剥夺了他的职位将他逮捕入狱,珍贵的资料也被没收。好在西门子公司的高层十分赏识器重他,利用在军方的关系费劲艰辛将他从牢狱中解救了出来。

战后因为曾经纳粹党员的身份,约翰拉贝被判定为纳粹分子先后遭到苏联和英国的逮捕,好在得知消息的中国政府积极出面斡旋,证明了他在战争期间从未替纳粹做过任何恶事,才得以无罪释放。

但即便如此出狱后的约翰拉贝生活也是大不如前,只能靠一份翻译员的工作勉强度日,到了1948年因生活拮据一度到了全家濒临饿死的状态。在得知了他的窘境之后,中国政府立刻组织了捐款,特别是南京市民尤为积极,为其送去了急需的金钱和生活物资。直到1950年1月5日,约翰拉贝因中风在公司突然去世,享年68岁。

1996年约翰拉贝的外孙女首次在美国纽约,向公众公布了外祖父在南京大屠杀的日记,揭发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这段尘封的往事,也再次被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中国政府对此自然也是高度关注,并邀请了约翰拉贝的后代观礼国庆阅兵,作为国际友人的代变和联系中外关系的纽带。

如今约翰拉贝在南京的故居经过多次修葺,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参观,每年都有大量志愿者前来担任拉贝故居的讲解员,向民众宣传那段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

中国人民绝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也会永远铭记在最艰难的时刻,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国际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