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在《走走停停》首映礼上,一位观众向高圆圆提问如何看影片中她的老板PUA她,高圆圆答道:“我做演员的,没经历过职场,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演员,高圆圆的回答很诚恳。不过她的回答,也意外道出了《走走停停》于端午档电影市场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端午档结束,《走走停停》上映3天,累计票房仅收5100万+,在档期新片中遗憾倒数。这部曾经被部分行业人士看好成为端午档最佳、最惊喜的影片,在口碑层面无愧为新片中的佼佼者。只可惜,这碗“喜剧细糠”,仍必须面对主流观众不懂“食用”的现实。

有灵气,缺地气

在今年的国产新片里,《走走停停》算得上一股清流。

作为一部以一线城市返乡人员为主角的影片,却无意强化戏剧性贩卖焦虑。虽有着文艺片的气质,却又不像大多文艺片那般晦涩难懂。

相较于主流回乡影视作品中常用的聚焦冲突,《走走停停》用了一种更温和的手法描绘北漂回乡青年。

自己成不了大城市里的金子,也不甘心在小城市变成一坨“屎”。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落差,很多人往往无法太快看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一事无成的吴迪就这样突然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重新认识家人,也重新认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推进吴迪拍电影这条主线之外,导演在片中放进了大量零散的生活桥段,无论是对自己未来迷茫还是遭遇直亲的变故,松弛感自始至终穿插在影片中。

普通人的生活或许便是如此平常又喧嚣,不那么戏剧性的《走走停停》,诠释的未尝不是现实。

轻喜剧这个标签放在《走走停停》上,也是恰如其分的。这部影片没有主流喜剧热衷的夸张设定或是精心埋下的包袱,就如潺潺流水般自然而然地引人发笑。

在饭桌上试图发怒却反被自己扔出酒杯砸中脑门、藏在一本厚书中的父亲私房钱、被狂风吹下假发引得众人发笑的退休话剧演员,这些碎片化的喜剧桥段构成了吴迪的日常,也能让观众回想起自己生活中不经意的“喜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喜剧写进生活,留白恰到好处,不可谓不高级。

而兼备议题真、叙事新、喜剧妙的《走走停停》,赋予了这部这部影片在国产电影中很难具备的浪漫与治愈感。

能够夺得今年北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及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实至名归。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若要站在商业片视角来审视《走走停停》,影片气质决定了它还是很难走远。

现实选题和喜剧元素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走走停停》的商业属性,特别是喜剧在影片宣传过程中被屡次强调。

但相对的影片还是难以消解影片本身的作者性。在一线城市浮沉的北漂编剧,决意回乡仍不忍放弃电影梦想。他婉拒了父亲托关系找来的稳定工作,借电视台拍摄纪录片之余重拾创作拍摄,这样的故事是真实的,又是私人的。

相较于大城市打工人返乡这个选题本身,故事的普适性比较有限。吴迪平静琐碎的生活片段偶尔能够激起观众内心涟漪,但它终归是一个美妙的个体回忆,无法牵出观众更多现实共鸣,很难被大多数人代入情绪。

当然,导演龙飞刻画的这个家庭依然是鲜活可爱的。影片中有很多充满灵气的桥段,特别是结尾处吴迪在拥堵车流中“走走停停”,在犀牛君看来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只是站在市场角度来看,《走走停停》中有趣的段落还不足以构建离场感。

于现实题材领域,看多了苦难、惨痛叙事多少有些套路,但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夸张和极致才是情绪共振的必备品。能够主动放慢节奏拒绝在人生中做“单选”的《走走停停》,对于普通人而言太过光鲜,亦成了一种悬浮。

难成第二部《爱情神话》

在犀牛君看来,《走走停停》之所以能够被很多观众拿来对标《爱情神话》有两个大原因,其一是都采用了生活流轻喜剧叙事,是国产电影中屈指可数能够拍出伍迪·艾伦味道的亮眼之作;其二则是二者出品方皆为麦特影业,在项目定位和目标受众上原本也有一定重合。

所以《走走停停》和《爱情神话》比,究竟差在了哪儿?

《爱情神话》胜在吃透了目标受众。作为一部都市轻喜剧影片,《爱情神话》片名直给、内容地域气质强烈,因此能够收获上海观众的广泛认可。仅是上海这一座城市,就为影片贡献了1.08亿元票房,是支撑《爱情神话》创造“神话”的主力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这部影片还赶上了12月24日圣诞节这个相对独立的档期,同期竞对项目较少。而在获得不错开局后,凭借口碑发酵影片市场热度不降反增,于次周连续多次逆跌。最终在元旦档以及次年1月拿下了不错的长线票房。

与能够引发上海人广泛共鸣的《爱情神话》相比,《走走停停》的核心受众显然就小了多。拿一位一线城市返乡的影视工作者作为主角,看似是普适的打工人叙事,其实切入点过于刁钻,普通北漂难共情、返乡的重庆人更难共情,无形之中就把目标受众框在了“善于共情”的影迷群体里。

而营销也没能为这部影片吸引到更多观众入场。

在映前犀牛君就已经注意到了这部影片,作为一部映前热度并不占优势的项目,片方的宣发思路精准且合理。巧妙地提炼出了《走走停停》相对更适合打开受众的传播方向,在前期着重宣传喜剧元素。但从极为有限的爆款物料中不难看出,这部影片气质与短视频受众喜好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而且或是为了规避普通观众可能会出现的落差感,这部影片也是端午档新片中唯一没有进行点映的项目——要知道,即便是决定改档到6月28日的《来福大酒店》,也始终没有放弃连续点映。

点映不代表一部影片品质多高,不点映也不说明《走走停停》畏惧看片。但市场表明,一部缺失映前看片的项目也会相应缺失映前大众口碑。在观众观影决策趋于谨慎的现在,可能会加重普通观众的不信任。特别是在《走走停停》片名的文艺色彩强烈、并不利于观众进场的前提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走走停停》的故事舞台设置在重庆,贡献票房最多的仍然是来自上海市的观众。

诚然,表现如此低于预期,还有一部分责任可以归于市场大盘。

由于今年端午档处于六月上旬,市场还未升温,且档期新片中缺乏头部领跑项目,几部档期新片品质都说得过去但并非话题爆款,导致了从首日起就开始崩盘,最终以3.83亿元总票房成为除疫情外近十年表现最差的一届端午档。

但《走走停停》的叫好不叫座仍在意料之中。虽拿到了豆瓣7.9的国产新片最高分,在话题度上毫无优势的情况下,仅凭影迷口碑,这部影片很难在平淡的市场中走出长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尽管《走走停停》没能拿到一个漂亮的票房数字,这部影片仍然是今年以来犀牛君最喜欢的国产新片之一。这部不落俗套的“返乡小品”让我们耳目一新,即便市场表现平平,依旧不妨碍这部影片成为2024年的国产佳作。

只是自古文艺、商业难两全,像《爱情神话》这般双收的奇迹,总需要些天时地利人和。这部《走走停停》,终归还是差了这么点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