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常梦星 陈睿

“您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工作,曾经动摇过吗?想过退缩吗?”

“哭过,那时候太苦了!但是我那么多战友都能坚持下去,看着他们,想到一代又一代海岛官兵为国守岛、至死不渝,我觉得我也可以。”谈及过往,曾在南海涠洲岛服役的老兵刘文远感慨万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现场

日前,一场以“强国复兴 青春挺膺”为主题的老兵与学子的对话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演播厅展开。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四中心“老兵宣讲团”四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军种的退役老兵与大学生深入交流,谈人生选择,谈目标理想,重温军旅故事,共叙爱国深情。

鲜活故事拥有无穷魅力

“您觉得我们青年学子应该如何去继承抗美援朝的红色基因并把它发扬光大?”89岁抗美援朝老兵周义仁回忆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用“四座山”寄语青年:祖国是靠山,人民是江山,创新是金山,梦想是泰山。

“我想知道您为什么当兵?”曾参加过边境战争的杜曙新说,是部队让他的父亲从一个放牛娃熔炼成钢铁战士,改变了他父亲的人生,影响了他的成长,报答党的恩情是两代人的梦想。

“我们大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一个与国家发展比较契合的方向?”面对青年学子的提问,军事测绘领域专家、87岁仍坚守社区志愿服务岗的胡广伦说,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生存与享乐,更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能够学以致用、为国所用,是我此生最自豪的事情,华科学子更应该如此。”

对话过程中,刘文远、周义仁、胡广伦、杜曙新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保家卫国、强军兴军的军旅故事和难忘经历,展示了不同时代军休老兵的强国志、爱国情、报国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名听众,台下数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华科人文学院学生徐叶深受感动,她说,“每一位老兵谈起往事都像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永远充满激情与热血,让我们年轻人知道如何敢做敢为,又善作善成,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尽己所能,挺膺担当!”多次细听老兵讲故事的华中科技大学大四学生穆热迪力·麦麦提明说,“听不够,根本听不够!每次都有新体会、新收获,这样的思政课应该让更多同学听到。”

讲鲜活红色思政课、在学子心中厚植家国情怀是“老兵宣讲团”始终坚守的原则。团队成员先后走进107所大中小学开展宣讲140余场,受众5万余人,深受学生欢迎。“老兵宣讲团”被武汉市委宣传部纳入全市多样化宣讲队,主题党课《传承红色基因 在战“疫”中成长》获评市级精品党课,《“老马”与“青马”的对话》荣获市级优质党课一等奖。

集中力量上好红色思政课

思政教育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好的工作。武汉市军休四中心党委创新工作理念,遴选青年骨干组建“老兵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全过程负责老兵宣讲专项工作。

四年多来,挖掘成员612人,采集老兵故事素材387份,形成文稿40余万字,与省市区组织、宣传、文明、教育等战线建立常态联系,策划“‘老马’与‘青马’的对话”“老兵与学子的对话”“开学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多个主题活动,有效解决了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在哪讲的问题。

今年4月份,在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武汉市委宣传部、洪山区委宣传部和团区委指导下,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四中心“老兵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多次走进华中科技大学,与校团委、青马班学子召开专题座谈会,确定军休思政微课主题为“强国复兴·青春挺膺”“老兵宣讲团进校园”实践活动——“老兵与学子的对话”。中心精心选出思想红、兵情深、口才好、乐奉献的4位老兵作为主教员,通过《砺炼军人精气神 红色精神永传承》主题宣讲、4位老兵与华中科技大学青马班学子一对一对话、同频共振的方式,为大学生上一堂“不一样”的红色思政课。

“宣讲+”模式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此次对话活动既是一次“老兵永远跟党走”主题思政微课,也是一次通过“宣讲+对话”,用有血有肉的鲜活故事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宣讲效果的创新尝试。这种形式的思政微课受到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充分肯定,鼓励宣讲团创新宣讲模式,注重以“小切口”上好大思政,讲好有感染力、有传播力的红色军休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自2019年创建以来,“老兵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始终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积极探索“宣讲+”服务模式,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公益助学、文明创建等有机融合,让理论宣讲走“新”更走“心”。

“宣讲+助学”感人心。2023年,志愿服务队带头发动全体军休干部及中心职工参与“武汉军休·公益助学基金”善款募集,累计捐款15余万元帮扶困难学子。

“宣讲+志愿服务”暖民心。志愿服务队联合武汉高校“红杜鹃爱心社”“蒲公英志愿服务队”走进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小学、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金地社区、麻城市第九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社区老人、农村支教助学等活动,受到学校师生和党员群众广泛好评。

“宣讲+文明创建”聚民心。宣讲团核心成员胡广伦18年扎根社区治理,义务开展志愿服务,发挥个人专长解决大量社区难事,以身体力行诠释志愿服务精神,影响大学生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知行合一,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真理力量,实现思政课政治性、学理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