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15日,一个美国记者在一家瑞士的医院中做了胰腺切除手术,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肝脏发生了癌变,并且无法切除。

这个记者的妻子通过多方关系找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希望他将丈夫安置到华盛顿附近的贝特思达医院进行休养。然而,这个正当的要求却被尼克松当场拒绝,并用一封书信敷衍了事。

万般无奈之际,妻子跑到了中国驻瑞士大使馆请求中国的帮助,希望他们能救自己的丈夫一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和埃德加·斯诺

没想到的是,这则消息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他和周总理一同对这名美国记者进行了慰问,还在信中表示:

“埃德加·斯诺先生,我对您的病情很是关心,如果可以的话您可以带着妻子来中国治疗,我们已经在北京的日坛医院准备好了医疗小组和病房。”

这个美国记者究竟是什么身份?尼克松为什么不愿接他回国?他又为何能得到毛主席的如此关注?他最终是否来到中国?让我们带着疑问慢慢阅读。

这个记者叫做埃德加·斯诺,出生于1905年7月19日的美国密苏里州,他们家世代经营着一家小印刷厂,父亲也对斯诺多加培养,希望他成年以后子承父业,继承家中财产。

但斯诺并没有依照着父亲的意愿,1928年他从密苏里大学的新闻系毕业之后来到中国,打算以此为起点游玩亚洲,此时的仅仅只有2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诺年轻时的照片

他的第一站就是上海,当时他在《密勒氏评论报》任职为助理主编,并有幸采访到了宋庆龄先生和鲁迅先生,并在他们的指引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对自己的弟子萧乾讲道:“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1934年初,斯诺前往燕京大学新闻系担任讲师,为了能让同学们知道他讲述的意思,他专门请了一个满族老先生来到家中授课,并因此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他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1936年春天,中国共产党先后与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签订了停战协议,一条从北平到延安的道路瞬间出现。

当时世界上对红军的报道少之又少,甚至作为敌对方的日本都不知道毛泽东的具体模样,为了寻找东方“秘密”,斯诺来到了宋庆龄的门前。

1936年7月初,斯诺和美国医生带着一封介绍信、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冲出了国民党的包围来到陕北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人。

7月9日,斯诺和马海德来到了安塞百家坪后见到了一个身材瘦高、满是胡子的英俊青年。那青年一下马就握住了斯诺的双手,说道:

“我叫周恩来,我接到报告,他们都说你是一个十分可靠的新闻记者,而且对我们中国人民是友好的,我相信你会如实报道在延安的所有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胡子的周恩来

斯诺这时说道:“国民党都说你们是亡命之徒,我希望能在此地进行详细的考察。”

周恩来大手一挥,直言道:“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还会给你提供一切的帮助,而且毛泽东就在保安,我们三天之后就能见他。”

7月13日,斯诺和马海德在周恩来的带领下来到了保安,红军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规律,还专门给他们配发了一匹快马、一支步枪、一套军服、这个锈有红星图案的八角帽,让他们住了下来。

当天夜里,毛泽东迈着爽朗的步伐,大步流星地走到了斯诺的面前,随后用自己强壮有力的大手握住了斯诺的双手,高兴地说道:“欢迎!欢迎!我就是毛泽东啊。”

其实当时的毛泽东状态并不好,刚刚结束长征的他还是稍显疲惫,斯诺对毛泽东的印象是这样的:

“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出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虽然状态不好,却也保持了以往的健谈,他们从晚上九点一直聊到了午夜,这时的毛泽东依然没有准备休息,他转身让工作人员准备宵夜,继续和斯诺谈论国际形势。

不一会儿,工作人员将几块馒头和一碟咸菜端了上来,但斯诺却对眼前的“美食”熟视无睹,现在的他只想回去好好休息,但也不忍心打断毛泽东的谈话。

毛泽东最后还是发现了斯诺的窘境,他哈哈一笑地说道:“你可以先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和别人谈话聊天,等你休息好了再来找我。”

经过这次采访,斯诺反而对毛泽东的印象更为深刻,经过十几个夜晚的交谈,斯诺发现毛泽东有着中国农民所特有的质朴纯真,还特别有幽默感、喜欢大笑,但这种笑并不会影响他内心对目标的向往。

最让斯诺记忆犹新的是毛泽东的朴素,他发现毛泽东穿的和普通百姓并没有两样,最为昂贵的也就是他床上的蚊帐,他在自己的书本中写道:

“毛泽东做了十几年的红军领袖,可他的财富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衣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诺、毛泽东在保安合照

有一天黄昏,斯诺这一次来到了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当他刚到院子时发现毛泽东也刚刚从窑洞中出来,要在外面晒一晒太阳。

看到黄昏美景,斯诺忍不住地想拍一张照片,可他却发现,身为红军领袖的毛泽东却没有戴上军帽,显得太过随意·。

于是斯诺走上前,对毛泽东说道:“毛泽东同志,我想给您拍一张照片,您可以戴上帽子帮助一下我吗?”

毛泽东当即就答应了下来,随后让身边的秘书将自己的帽子拿了过来,一瞬间就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看到毛泽东的帽子,斯诺是哈哈大笑。毛泽东缓缓的走上前去,好奇的问道:“斯诺先生,你这是为什么笑的如此开心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陕北采访时的斯诺

斯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礼貌,赶忙将原因解释了出来,原来是因为毛泽东的帽子用了太长时间,不光出现了补丁破口,还因为几次水洗后褪去了颜色,显得很是滑稽。

毛泽东这才让工作人员找来一顶其他士兵的帽子,可这帽子依然是充满补丁,只是比毛泽东的帽子好看了一点。

正当,毛泽东左思右想之际,斯诺想到了自己的帽子,他突然用手一提,将自己的新军帽拿了下来,并送到了毛泽东的身边。

这顶帽子是斯诺刚到延安时,组织上统一发放的新军帽,这种生活物资匮乏的红军当中,如此崭新的帽子十分罕见。

“咔嚓——”只见斯诺用力地摁了一下相机开关,一张照片随着声音缓缓而出,这张照片就是我们最为常见的“红星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诺为毛泽东拍的照片

拍完照片的毛泽东很是高兴,他满脸笑容地走到斯诺面前,亲手将新军帽拿了下来,将他戴在了斯诺头上,郑重地说道:“谢谢!感谢你,斯诺同志。”

这顶红军帽也被斯诺珍藏了起来,因为这是他与毛泽东友谊的见证。

斯诺在延安的这段时间,充分了解到毛泽东的各种经历,并被他身上的特殊魅力吸引,他在英文杂志《Aisa》写道:

“不可否认的,你在他身上能感觉到一种确定命运的力量。它不是某种过激和润滑的东西,而是一种坚强的基本活力。

那么,在这种深刻庄重的意义下,毛泽东确实有成为中国伟人的可能。”

1936年10月12日,斯诺结束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与采访,他乘坐着张学良派来的卡车恋恋不舍地回到北平,并以惊人的状态整理着此次西行的笔记。

1937年10月,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正式在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详细地将中国红军最早期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地报道,打破了国民党长时间对红军的舆论封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星闪耀中国》

许多的爱国学生就是在此刻了解到了真正的毛泽东,很多燕京大学的学生更是自愿地组建起革命团体,前往陕北投身革命。

与此同时,作为传播者的斯诺先生也在自己的心里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擅自在中国军队驻地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并谎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在北平城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在遭受拒绝后发动了战争,宛平沦陷。

在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与野蛮之后,斯诺参加了日军在北平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面对日军发言人时,他大声质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在中国的领土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用这种借口攻打北平?”

日军发言人不知如何是好,急忙看向周围的同伴,寻求帮助。

可还未等日军说话,斯诺又出言喊道:“你们就是侵略者,凭什么让中国守军撤出宛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驻守北平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这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周围记者的响应,原本那些收受日军贿赂的无良记者也不敢出声,日军发言人也没有应对之策,只能仓皇逃窜。

然而,日军不敢动他们美国人,居然跑到中国人的头上撒气,自从日军占领北平之后,开始大肆地搜捕共产党人和爱国青年。善良正义的斯诺不忍此事发生,多次帮助他们进行逃离。

有一天上午,正在睡觉的斯诺突然听到有“咚咚咚——”的声音,他急忙穿上衣服开门见客,并询问道:“请问您找谁啊?”

这时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年轻人,正抱着一个布包走了上来,小声地说道:“请问您是埃德加•斯诺先生吗?我是西山抗日游击队的联络员。”

斯诺一听“抗日”两字就来了精神,他一把就将小战士拉到门内,请他到屋内相谈。

小战士微微地叹了口气,如释重负地说道:“斯诺先生,我们这里有一批从日本人那里夺来的珠宝和黄金,现在我们游击队缺枪少弹,希望您帮我们卖掉这些东西,不过您放心,等东西出手后我们会给您一大笔回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诺

斯诺并没有立即回答,他先是从厨房中拿了一杯咖啡送到了小战士面前,缓缓地说道:“钱我就不要了,这些东西交给我吧,但我有一个建议希望你转达一下,那就是将西山修道院的几名意大利修道士释放了。”

小战士急忙说道:“他们意大利人和日本人相互勾结,我们为什么要放了他们?”

斯诺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小战士的后背,向他讲解道:“一次战斗最好和一个敌人作战,树敌太多不好,我也是为了中国着想啊……”

游击队很快就接受了斯诺的建议,而斯诺也帮助游击队将珠宝黄金卖了出去,并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家中设立了秘密电台,积极地帮助中国人抗战。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就在北平养病,眼看此地的情况越来越复杂,邓颖超便跑到了斯诺的家中进行求助。

斯诺看到一个女人来访并不知道她的身份,但他对每个革命人士都报以敬意,于是他建议道:“现在我们出门就要接受日本人的盘查,您可以化装成我的‘保姆’,我们一起坐火车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诺和周恩来、邓颖超

迫于形势严峻,这个计划并没有进行太多的筹备,邓颖超也差点遭到逮捕。

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天津站时,日军果然对所有下车的中国游客进行了检查,甚至有的日本人把几个中国老农当作了国民党逃兵,当场将他们抓捕。

这时,一个日本检查员注意到了邓颖超。正当他们要进行抓捕时,斯诺挡在了他们面前,随后说道:“我是美国人,是一名记者,她是我的保姆,请你让开。”

听到这话,日本检查员就泄气了,他不敢因为自己而发生外交事故,急忙向远处的工作人员挥手示意,邓颖超这才安全出站。

斯诺因为工作原因并没有将邓颖超送到了延安,反而是让自己的好友詹姆斯·贝特兰进行帮忙,将邓颖超带出封锁线,而在此期间,斯诺一直不知道邓颖超的真实身份,他只是想帮助每个受苦受难的中国人罢了。

就在这本《西行漫记》出版之后,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就准备收拾斯诺,他不仅暗中监视了斯诺的一举一动,还严禁他发表文章,取消了在中国的采访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诺在保安的红军照

而美国也没有帮助自己的国民,反而采取了种种限制,斯诺迫于压力只能举家来到瑞士生活,只在1939年时偷偷来到了延安,与毛泽东等人再次团聚,随后被迫出逃。

1949年新中国终于成立,蒋介石再也无法阻止这个红色记者来到中国,党中央多次邀请,希望斯诺能回到中国,见一见自己的好友。

1960年10月22日,斯诺终于排除了美国设立给自己的重重困难,来到北京与毛主席相见,毛主席专门在丰泽园内准备了丰盛的饭菜,等候着他的到来。

吃饭的时候,斯诺发现桌子上的肉菜没有一人去吃,而毛泽东更是只挑青菜和辣椒,于是他问道:“我们多年未见,没想到您还是那么爱吃辣椒,为什么不吃点肉呢?”

毛主席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的碗筷,眼中也出现了一丝泪花,沉重地说道:“我们的人民还吃不饱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吃饭照(非同一时期)

原来1960年正是新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早已不吃肉食,而今天斯诺吃的这顿午餐是主席亲自掏的伙食费。

1964年斯诺再次来到了中国,当他在人民大会堂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惊讶地发现,一幅毛主席头戴红军八角帽的照片屹立在舞台中央,而这正是他1936年为毛主席所拍的照片。

原来中国并没有忘记我这个外国人,共产党也没有忘记我这个老朋友……

1970年8月,斯诺和他的妻子收到了中国的正式邀请,希望他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的庆祝大会。

10月1日,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毛主席,而这一幕也被摄影师拍摄了下来,并刊登在了《人民日报》的首版之上,而这一幕也被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所看到,中美建交的契机于此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诺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合照

回到瑞士的斯诺在《时代》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我们同毛泽东谈了话》的文章,并在美国掀起了轰动。

不久之后,美国白宫确定在1972年2月21日正式访问中国,但可惜的是,作为功臣的斯诺却陷入了病危之中。

1971年12月15日,斯诺在瑞士医院做胰腺切除手术时发现自己身患癌症。他的妻子不忍心丈夫早早去世,便通过种种关系,请求尼克松将他安置到华盛顿附近的贝特思达医院进行治疗。

面对自己的国民,作为总统的尼克松居然拒绝了这般请求,只用了一封信就打发了此事。

迫不得已之下,他的妻子只能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中国,毛主席得知此事后高度关切,他向中国卫生部顾问马海德带去了慰问信:

“埃德加•斯诺先生,我对您的病情很是关心,如果可以的话您可以带着妻子来中国治疗,我们已经在北京的日坛医院准备好了医疗小组和病房。”

这间病房是陈毅将军曾经居住过的,是日坛医院最为先进、最为完善的一间病房。可斯诺的病情很是严重,经不起长途跋涉。

这时斯诺缓缓地张开了嘴巴,用尽全力地说道:

“我知道,我在中国的土地上,会得到在其他国家都得不到的关怀……我很热爱中国,但我不愿意作为一个病人来到中国,我不能给中国添麻烦……我死后,请把我的一部分留在中国……就像我活着的时候一样。”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诺在睡梦中黯然去世,同一时间毛主席、周总理、邓颖超、宋庆龄……他的中国朋友们向他发来了唁电。

依据斯诺先生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放到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毛主席、周恩来抱着病重的身体前来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名湖畔的斯诺之墓

三年之后,斯诺的夫人在此来到中国,他将那顶毛主席戴过的红军八角帽交到了邓颖超的手中,如今这顶军帽正安静的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之中,看着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先生先后五次来到中国,他向世界展示了最真实的华夏,可是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却拒绝了毛主席的好意,绝不肯给红色的大地增添麻烦。

真正的朋友就是如此,在危难中相助、在困难中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