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马宋老师最近的一个视频,小马宋老师谈到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他认为产品同质化只是一个表象的问题,乍一看这些产品都很像,甚至一模一样,但是实际上完全不同。
非常同意小马宋老师的观点,真正的“产品同质化”其实很困难,因为站在产品的背后,这其实是供应链或者服务能力能否同质化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团队价值观的问题。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很多产品表面看起来挺像,但实际上使用起来还是千差万别,甚至你不得不抛弃某些产品,这就是为什么有了“好产品”和“差产品”。也是很多老板心中不理解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抄一个?
举个例子,房产中介其实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同质化的产品,因为房源是房东的,作为中介你没办法轻易地改变房源的原始信息,也没办法额外包装。而在服务层面,中介本身其实除了联系房东和买房人,帮忙贷款等,其实很难有其他的核心价值服务。即使有,其他同行业很容易复制,整体门槛和壁垒不高。这也导致房产中介类的产品,会给人一种看起来非常同质化的感觉,就是一大堆房源在上面供你筛选,好像选哪个都一样。
实际上即使拥有一样数量的房源,“筛选”这一件事本身也是非常值得玩味的,远没有到同质化的地步。
比如“楼层”这个选项,我们可以看到贝壳找房和安居客实际上在筛选上用了两套逻辑,贝壳上范围式:高中低楼层范围。安居客则是精准详细式:底层/低楼层/中楼层/高楼层/顶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我就是非常喜欢顶楼加露台选项的房子,所以我每次都必须去安居客看。如果在贝壳找房上看,就要一个个点开,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我的一位好朋友,特别喜欢带院子的房子,无独有偶,他也是只能用安居客的App,因为贝壳找房的低楼层不一定是底层,需要每一个房子都点开单独看。
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小需求,就把两个产品逐渐拉开,所以别问用户为什么不来自己的产品上看,先想想产品是否真的满足了客户需求。尤其是在供应链上本身不具备把控能力的产品,就更要在细节上不断地优化,否则不是用户抛弃你,是你抛弃用户。
类似的案例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在旅游行业中,订酒店始终是一个复购率极高的产品,也算是各家的看家产品之一。我是常年选择一年之内的新酒店,因为大概率这样的酒店整体设施比较新,服务的态度也会比较好(翻车概率大大降低)。但又不能选择当年开业的酒店,因为当年的酒店往往有股甲醛味,所以这一系列组合需求,也导致我只能用同程的App,而美团的就有点差强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在这种产品的层面,都没办法把产品细化,那整体的服务想做什么创新,可谓是天方夜谭。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的产品同质化时,可能是你已经脱离了用户需求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