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远古时期就开始了海洋的探索,在不断征服海洋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海洋文化。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港口、灯塔与炮台密切联系,交相呼应,构筑了彰显中华特色的海岸风景线。可以说,港口、灯塔、炮台既是自然环境变迁的见证,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载体。那么,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有哪些港口、灯塔和炮台呢?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在历史发展长河里,它们有哪些变化?如今它们又如何?

2024年3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刘慧宇教授编著的《中国海岸风景线:港口·灯塔·炮台》一书,详尽介绍中国海岸风景线的港口、灯塔、炮台。该书共分为三篇内容,以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灯塔、炮台地理位置为经,以其背后的海洋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航运等为纬,编织成一副上下五千年、纵横六万里的绝美图画,为我们了解中国海洋文化、传承优秀海洋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微观视角与宏大叙事的有机结合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不断推进,作为海洋强国软实力的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涉及到海洋文化产业建设、区域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教育等等。《中国海岸风景线》从港口、灯塔、炮台这些微观视角切入,呈现千余年中国海洋的大历史大文化,其在写作上体现了微观视角与宏大叙事有机结合,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立体多彩的海洋风景画。

全书从北向南介绍了渤海沿岸、东海沿岸、南海沿岸的10座港口,介绍了渤海海域、黄海海域、东南海域、南海海域的30座灯塔以及东北海防、华北海防、华东海防、华南海防的25座炮台,几乎覆盖了沿海海岸的所有港口、灯塔与炮台,内容全面系统。该书不仅仅讲述港口、灯塔和炮台的现状,还按时间顺序讲述港口、灯塔、炮台的历史变迁,阐述历史变迁背后涉及到的气候、政治、军事等自然与人文因素,让每位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海岸风景线的前世今生。

例如,书中介绍东海沿岸的宁波港,自河姆渡文化时期宁波先民的水上活动开始讲起。周朝时,为加强水师力量以及内越与外越之间的联系,建“句章港”,宁波古港形成。至唐武德、开元年间,宁波地区重新划分,废勾章港,增设明州,“明州港”形成。元朝时,改明州为庆元府、庆元路,明州港更名“庆元港”。明朝时又改庆元路为明州府,后避明朝国号,明州府改名宁波府,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宁波港”之称由此开始。至近代,随着西方国家打开中国大门,宁波港成为半殖民性质的港口。后历经海禁和战乱等人为破坏,宁波港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宁波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并取得优异成绩,如建有我国当前最大的矿石中转码头、我国第一个海上最大驳油平台、我国目前第一座五千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此外,该书还讲述了在宁波港不断发展、海洋文化不断丰富过程中,宁波商帮的迅速崛起及其心系家国、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带给宁波、浙江、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与变化。

《中国海岸风景线》利用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包括史料、档案以及历史故事等。比如介绍宁波港的发展变迁就是一个显著例证。在介绍宁波港时,书中就引用了《东越列传》《三国志》《孙恩传》《鄞县通志·食货志》《十道四番志》《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安祥寺伽蓝缘起资财帐》《四明志·叙赋下·市舶》《鄞县志·街巷志》《元丰广州市舶条法》《宋史》《元典章》《镇海县志》等文献资料;在介绍宁波商帮时,还引入了“红帮裁缝”的故事,史料丰富详尽。事实上,该书在介绍其他篇章内容时,也是把当地的档案、史料、县志乃至历史故事都进行了梳理与运用,使所述内容更加准确、可信与客观。

民间传说、历史事实与现实关怀的有机融合

《中国海岸风景线》所呈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爬梳史料所呈现的历史事实,也有搜集民间传说带来的趣味与神秘,同时,还关注港口、灯塔、炮台的当下发展,特别是其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彰显。

在讲述黄海海域“小青岛灯塔”时,本书从乾隆年间《即墨县志》中梳理出灯塔的来源,“从空中看小青岛,其外形如一把古琴,故称“琴岛”或“琴屿”;又据《琴岛诗话》记载,“琴岛”之名“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声铮铮如琴声之故”。此外,书中还把当地流传的美好传说呈现给大家:传说天上有位弹琴的仙女,下凡与当地青年渔民结为夫妻,后被玉皇大帝得知,在海上掀起一阵狂风,使琴女丈夫命丧大海,琴女抚琴在海边苦等,丈夫却迟迟未归,后来琴女跳海殉情。此后,人们仍能听到海边传来的琴声,据说是琴女的灵魂与琴声幻化成的海浪拍岸的声音,人们为了纪念琴女,就把这座小岛叫作“琴岛”。

讲述东海海域“姑嫂塔”时,该书在爬梳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民间传说的内容——明代泉州著名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中,记有“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还有传说“古有姑嫂二人,切盼漂洋过海的亲人,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建国后,姑嫂塔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精心修缮并安装了避雷设施。2006年,姑嫂塔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的互相支撑,使得内容更加鲜活立体,宛如一幕历史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除了历史事实、民间传说,该书还特别关注港口、灯塔与炮台的历史人文价值的现实发展。

承载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应在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其时代意义。中国沿海海岸上的港口、灯塔、炮台见证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斗争历程,彰显着海洋文化的价值内核,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其承载的中华风骨。“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更要“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是我们今人要警醒并做好的现实工作,该书无疑也关注到了这一点。

兼具思政教育与文化科普功能

《中国海岸风景线》具有思政育人价值。在漫长封建社会时期,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等优秀品质取得了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巨大成就。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中国东部海岸上的港口、灯塔和炮台,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辉煌而衰落,再由衰落重新走向辉煌的历程,是向读者进行爱国主义的宝贵素材。《中国海岸线》一书述及港口、灯塔和炮台前世今生,从另一层面呈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并用读者放眼可见、触手可及的历史文化遗迹,向人们诉说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思政育人的生动教材。

书中讲述定海炮台时,提及鸦片战争的定海之战。当英军舰队抵达定海水域时,定海守军对英军侵犯毫无认识,定海镇总兵竟认为英舰是“风吹误至”,民众也认为“夷船来售货物”。当定海守军了解到英军来犯意图,并等到英军开炮进攻时,清军才开炮还击,但由于英军舰炮射程、威力、杀伤破坏力都远超清军炮台铁炮,短短9分钟后英军就基本摧毁了清军火力。第二次定海之战历时6昼夜,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5600名将士奋勇杀敌,与敌人血战到底!定海炮台见证了这段屈辱与壮烈的历史!这些凝聚着民族屈辱与英雄鲜血的炮台,警醒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海防意识,强化海防建设;又告诫今人,只有建设海洋强国,才能震慑和抵挡一切来犯之敌!

书中讲述大连湾炮台的历史时,提及甲午战争中大连湾淮军统领赵怀业贪生怕死,在日军攻占大连湾时,即便大连湾炮台防务力量依然完备强大,但他仍弃守而逃。日军毫不费力地占领大连湾,并对大连湾炮台的先进武器惊讶不已,同时还缴获到清军防御地带的实测地图。此后,大连湾成为日军进攻旅顺的基地和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根据地。这一具体案例说明,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装备等其他因素。

《中国海岸风景线》也是一本文化科普著作。当前,学术研究不断专业化,然而学术普及程度却明显弱于专业学术研究。大众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等研究内容极有兴趣,但因教育、工作等各种因素,无法读懂读透专业化的学术著作;关于海岸港口、炮台、灯塔等内容,一些地方的公众号或者地方志中也有零散介绍,却不完整不系统,《中国海岸风景线》是兼具学术性与普及化的著作,做到了学术著作通俗化,通俗易懂;同时该书由北向南梳理中国沿海的港口、灯塔与炮台,在阐述时既有档案资料又有民间传说,以及对当下发展与现实的关怀,内容全面系统、鲜活生动,是社会公众了解中国海岸港口、灯塔和炮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的基础著作,同时也是丰富中国海洋文化价值体系,坚定海洋文化自信,促进海洋强国建设的精品佳作。

(文:王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