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毛主席的女儿,就更不能搞特殊了”

不能搞特殊,是毛主席对自己,以及对亲人的基本要求。也正是这个要求,作为女儿的李敏,在父亲去世后,不仅不能守灵,连前去和父亲告别,也要和别人一样,排着队才能进入灵堂。

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的一生中所得到的,照比正常人家的女儿还要少,就连毛主席病重的时候,作为女儿的李敏,与父亲也仅见了三次面。

在李敏的家里,陈列着毛主席的黑白遗像,在绢带上书写着“继承爸爸遗志”六个字,十分醒目。作为伟大的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敏

毛主席去世后不久,李敏常常在梦中回忆起童年时的场景。那个时候还不叫现在的名字,李敏还叫做毛娇娇。关于这个名字的出处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延安时期,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毛主席、贺子珍居住的窑洞到了冬天会变得十分潮湿、阴冷,这种环境下是不适合孕妇生产的。迫不得已就将贺子珍转移到了一座通风的岗楼,虽然避免了潮湿,但是却抵挡不了寒风。

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毛主席的大女儿也顺利地降生了!毛主席看到女儿生的娇小、乖巧,突然想到了《西京杂记》中的一句话:“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净如芙蓉。”其中的骄字,正适合眼前的爱女,“姣姣”便成为她的名字。

只是之后人们将“姣姣”误写成“娇娇”了。所以“娇娇”成为了她的乳名。从此,“娇娇”这个名字陪伴她度过了十二年的光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在这十二年中,先是母亲贺子珍,为了取出枪伤后的弹片,辗转到了苏联。娇娇只能暂时与母亲分别,后又在苏联团聚。可在苏联的生活中缺少了父亲的存在,5岁的娇娇只会喃喃的喊出妈妈,却从来不知道爸爸的意义。在这个幼小孩子的童年记忆里,战火、奔波和离别始终伴随在身边。

1949年,李敏从苏联回国,见到了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由于常年在苏联生活,基本上不使用汉语,当毛娇娇站在日思夜想的父亲面前时,只能用蹩脚的中文喊出“爸爸”两字。

毛主席也激动得把李敏抱了起来,亲了又亲,享受着亲骨肉久别相逢的幸福,嘴里还喃喃念叨着:“娇娇,我的小娇娇!”

那时,她刚刚从苏联回国,相见的地点是在双清别墅。后来,娇娇因为上学的需要,毛主席才给她取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做李敏,因为,在陕北时毛主席曾化名为“李得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左)

但梦境毕竟不会成真,醒来后,眼前的现实告诉她,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她。他们父女情深,此时只能在梦中相见。而在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总能回忆起父亲的谆谆教导,希望她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毛主席一生对身边的人要求极其严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则就是不搞特殊。对于子女来说,也不例外。

也许是为了弥补聚少离多的缺失,一回到父亲身边,李敏就感受到了父亲的关爱,但那不是溺爱。

在苏联生活久了,李敏养成了夏天把鞋子脱掉,赤脚走在石子路上的习惯。父亲看到后,心疼李敏的年纪太小,怕割伤了脚,心中发急的情况的多半就会带着训斥的口吻说:“莫把娃娃的脚给刮花了。”

但言语中却透露出关爱的心。之所以这样,其实还是,希望李敏赶紧把鞋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敏

毛主席在屋子里办公,李敏就在旁边学习中文。

有时候,李敏还会顽皮地用两只手遮住爸爸的双眼,叫他猜猜是谁,毛主席总是高兴地放下手中的笔,和李敏一起玩着。晚上,李敏还会陪着毛主席在院子里散步。

上学后,毛主席对李敏的生活提出了一些要求,作为毛主席的女儿不准搞特殊,上学不准坐公家的车。

就这样,每天李敏都是步行上学的。直到高中后,因为离学校太远,李敏才开始骑着自行车上学。同时,必须要和同学一样吃食堂,周末回家的时候,虽然能见到父亲,也还是照例去机关食堂就餐。

因为不搞特殊,在学校中,一直没有人知道,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敏与贺子珍

在困难时期,毛主席宣布了对自己的戒律:“不吃猪肉和鸡,有米饭、青菜、有盐、油就可以。要和全国人民一起度荒还债。”

李敏也被要求饮食定量,可并没有什么怨言,她在想连父亲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自己坚持去搞特殊,那真的是辜负了他对自己的关爱。

其实,不只是出行和吃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李敏的生活都与普通人无异。这也养成了李敏朴素的习惯,平淡、简单的生活一直伴随着她。作为领导人的子女,不只是李敏,毛主席的另外第几个孩子也同样被这样要求着,这是一种家风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李敏

1958年,李敏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化工系的学生。

一年后,李敏与孔令华结婚,两人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这令毛主席十分高兴,急忙从外地赶了回来,参加女儿的婚礼。

对于李敏来说,她十分满意,因为婚礼的主持人是父亲。婚礼举办得极其简单,虽然只摆了三桌,场面却十分温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李敏的婚后的家庭生活幸福,那时的李敏,既要学习又要照顾爱人,所以不能像以前一样时常陪在父亲左右,只能在周某抽时间与父亲吃饭、聊天。

又过了一年,李敏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孔继宁。毛主席很喜欢小外孙,常常抱着他,享受着天伦之乐。有时,毛主席也会到李敏和孔令华的住处坐坐。

可是,复杂的家庭矛盾促使李敏产生了要搬走的想法,她一开始是犹豫的,不知道如何对父亲开口。因为在处理家庭人际关系上,李敏总是忍受着委屈,把很多事情都埋在自己的心底。同时,她也不想让父亲左右为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李敏夫妇

性格单纯、善良的李敏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向毛主席提出了打算搬出去住的想法。

毛主席得知后,内心深处还是舍不得女儿离开。他心情十分沉重地对李敏说着:“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伤心难过的李敏,眼含着泪水,对毛主席说:“爸爸,我们走了,会经常回来看您的。”

李敏心里十分清楚父亲的不舍,也理解父亲的难处。但她坚信父亲是爱自己的,自己也很舍不得离开父亲。毛主席最终还是强忍着不舍,答应了李敏搬离中南海,去外面居住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而再次回忆起这些生活片段时,李敏总是说着:“那段快乐的时光,实在是太短暂了!”在外人来看,能够生活在红墙之内,会有着特殊的待遇,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对于李敏来说,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李敏搬出中南海后,她的出入证件就被收回了。从那之后,李敏再打算回去看望毛主席时,便遇到了重重的阻力。与父亲的相见,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1964年,李敏一家在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宅住了下来。依然过着普通的生活,唯一的不足就是与父亲见面成为了奢望。

李敏在晚年回忆起,这段想见,却见不到父亲的日子时,记忆十分深刻。常常每次被拒回到家中后,总会抱怨着说“中南海的门槛太高。”

原来,李敏每次到了中南海大门口,先要通报,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去。但大多数时候,不是等待了很久,就是被拒之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南海

情急之下,李敏除了气愤,也很纠结,有时候也很想跟警卫大吵一架,可想想父亲的谆谆教导,总不能违反组织上的规定,只能黯然的离去。

毛主席长时间见不到李敏,也十分想念她。为了弥补缺憾,他还总交待小女儿李讷替自己去看看李敏,了解一下她的情况。父女之情就被这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阻隔着,使他无法跨越。

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李敏都未能与毛主席面对面地坐下来像以前一样谈谈心,那段时间李敏真想大哭一场,告诉毛主席自己也很想念她。

在毛主席去世前的5年时间里,李敏只有三次机会与他的父亲见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父女见面的频率如此之少?

1972年,在陈毅的追悼会上,李敏见到了日夜思念的父亲。毛主席见到李敏时,拉着女儿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

李敏只能含着眼泪,默默地点着头,把痛苦咽了下去。而这一次的相遇,也仅仅是短暂的碰面。而下次与父亲见面时,父亲已经病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李敏

第二次见到父亲是在1975年,李敏已经被安排到“五七干校”劳动,毛远新打来了电话,告知她:“毛主席病重了,赶紧回北京”。

这一消息令李敏心急如焚,她立刻赶了回去,李敏见到了父亲,可这一次,在父亲身边待的时间也并不长,就被要求离开。

虽然十分的不舍,但是还得听从组织上的决定,父亲是全中国的领袖不是她一个人的父亲。此时,年届82岁高龄的毛主席,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往日的战友纷纷离世,亲人的离散,无情地打击他的身心。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可他考虑的不是儿女情长,他一生中有失去了太多的亲人。

可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他必须优先思虑国家的前途和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1975年下半旬,毛主席卧病在床,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

李敏不顾一切地跑到中南海门口,恳求与父亲见面见。而这一次,她被获准了。看着在床上面容憔悴的父亲;李敏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失声哭了出来,此时的毛主席,神志还算清醒,用微弱的声音对李敏问道:“娇娇你来看我!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毛主席还对李敏问了句:“你今年多大了?”

李敏答道“我今年39岁了。”

毛主席用微弱的声音又说了一句:“不,你是38岁。”重病中的毛主席还清楚的记得女儿的年龄。李敏难以抑制抑心中的感伤,眼泪止不住地掉落下来。

1976年9月9日,李敏接到了中南海打来的电话,要她即刻去一趟,李敏急忙坐上汽车,她心中还想着,是不是父亲情况稳定了,想要与自己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左)

可当她来到毛主席的卧室后,眼前的场景却让她一时无法接受,眼前的父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此时此刻,她只能握着毛主席那双冰凉的手,她深知虽然是毛主席的女儿,可在这种时候,不能有任何冲动的情绪,她能做的,只有再多看父亲几眼。

就这样,李敏肃穆地看着父亲,可看着看着,李敏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心情,失声痛哭起来。

毛主席逝世后,李敏要求能为父亲守灵,尽尽孝心,但这个简单的要求被拒了。

作为毛主席的女儿,一生都不允许搞特殊,要服从组织上的安排。

正因为如此,李敏随同群众们一起排队,走进了灵堂,同父亲做了最后的告别。

父亲在很多场合都曾告诫李敏不搞特殊,无论任何事,都要保持这个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女儿婚礼时的合照

不搞特殊,是一种人生的志趣,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人一生的精神追求。

毛主席一生坚持不搞特殊,同样也要求着自己的子女。

李敏作为毛主席的女儿,谨记父亲的教诲,一生奉行着父亲的嘱托。

她一生都过着普通人的简单生活,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李敏晚年的生活十分平淡,走在大街上,几乎没有人能够认出这就是毛主席的女儿。

这个红色家庭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值得我们回忆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