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大事将成”。

近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布的一条微博,引发外界纷纷猜想,有博主猜测称:小鹏汽车将推增程车型,走“增程+纯电”产品路线。

事实上,早在2022年和2023年的时候就有媒体爆料小鹏汽车在研发增程车型。小鹏汽车也公开回应称,“在飞行汽车领域里面,我们会用增程的解决方案来去解决,但是在小鹏我们是纯电,就是可以非常明确的。”

不过,增程路线屡被提及,或许更多的源于近年来小鹏汽车销量的颓势。

失意者

在5月的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排名中,小鹏已经跌到第七位。

要知道,在2021年,小鹏汽车曾以年累销9.8万辆的数据位居新势力榜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小鹏凭借“东方特斯拉”的智驾标签,发展势头迅猛,是蔚小理中第一家实现总交付超过二十万辆的新能源车品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销量占比上,小鹏都风光无限。

2022年,成为一个拐点。小鹏汽车开始掉队,交付量下滑,全年交付仅有12万辆,不仅被哪吒、理想和蔚来超越,与曾豪言的“2022年销量确保25万辆,冲击30万辆”目标也相差甚远,股价更是一路下探到了9.94美元。

这一年,小鹏G9的翻车是最直接的导火索。彼时,小鹏汽车将其称之为“50万以内最好的SUV”,并寄予了品牌销量向上的期望。但由于选配逻辑和高价低配的市场策略,G9一上市便引发舆论风波,发布会后48小时内的“改配调价”也创出了车市纪录,此前盲订阶段下单的消费者纷纷退订。尽管后来小鹏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但依然起色不大。

与此同时,由于小鹏P7的产品进入周期尾声,以及小鹏P5的市场冷淡,其在市场上几乎无牌可出,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不断侵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小鹏也意识到了危机,开始主动“求变”,进行深层次的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并聘请了长城汽车原总经理王凤英出任其总裁一职,全面负责公司的产品规划、产品矩阵以及销售体系。

短短365天之内,其产品端,接连打出小鹏P7i、小鹏G6、2024款小鹏G9、小鹏X9四张“底牌”;渠道上,也将直营和加盟两个销售体系合二为一,并启动了“木星计划”,从坚持直营模式转向重新开放经销商模式。

然而,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小鹏汽车并未如预想中那样扭转局面。2023年,小鹏累计交付14.16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7%,只完成了年度销量目标的70.8%,交付量和增速均在蔚小理中陪居末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小鹏汽车的危机远不止于产品与渠道。

先是,“智驾”标签的丢失。一直以来,小鹏汽车都以“技术宅”形象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尤其是其智驾技术XNGP,很长一段时间覆盖城市数量为国内第一,被网友们视为小鹏汽车的技术标签。

但在当下的汽车市场之中,小鹏的智驾故事不再那么精彩与独特。一方面,华为正在凭借巨大的影响力迅速的占领消费者心智,华为余承东甚至表示:“过去智能泊车、智能驾驶在国内市场做得最好的是何小鹏,但是今天我们来了以后,是公认体验最好的。”

另一方面,一些原本不以智能化为卖点的车企正在发力。据悉,具备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的汽车,预计到2025年渗透率能达到49.9%。

其次,“背刺”二字的危害。此前,一封名为“G6/G9/P7i车主联名信”在网上流传,内容主要是刚购买了小鹏汽车的车主对于小鹏汽车新出的优惠政策表示不满,纷纷指责小鹏汽车背刺老车主。

此外,小鹏汽车的车主对产品的投诉也频繁发生。其中,小鹏汽车引以为傲的高级别辅助驾驶也被用户投诉失灵,如自动泊车撞上石墩、新车行驶五天辅助驾驶摄像头故障、开启智驾后追尾大货车且安全气囊未弹出等问题纷纷发生。

破局者

“穿越短暂的挑战”。

这是何小鹏对于过去一年的定调,进入2024年,挑战仍在加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1日晚,小鹏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当季实现总营收65.5亿元,同比增长62.3%;毛利率大幅提升至12.9%,较去年同期的1.7%以及去年四季度的6.2%均实现大幅增长。在业绩带动下,小鹏美股当日一度涨幅达到26%。

不过,根据行业解读,小鹏“翻身”的最大功臣,源于卖软件。去年小鹏跟大众集团达成合作,联合开发平台和软件,小鹏帮大众开发几款纯电动车型。这部分软件技术服务的收入,会在接下来每个季度记到小鹏公司账上,一季度入账了好几亿。

但从销量表现来看,仍有些差强人意。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在2023年四季度实现交付超6万辆以后,小鹏汽车在今年一季度的销量降至2.1万辆,增长势头明显趋弱。今年前5个月小鹏汽车的累计销量为4.14万辆,仅达成年销量目标的14.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难有起色的销量,小鹏汽车开始不断加码出牌。

先是,放大其自身优势,用智驾降维进入10-15万区间的红海市场,其被赋予使命的就是去年8月小鹏收购滴滴的智能电动汽车项目“MONA”。

“为年轻人提供一台真正的 AI 智驾汽车”,这是何小鹏对 MONA 项目的注释,按照他的预测,MONA将搭载小鹏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甚至无人驾驶系统,并可实现盈利。

然而,尽管这是一个上量的市场,对于车企而言,销量达到规模化才能进一步向盈利靠拢。但小鹏汽车想要在这一细分市场抢肉吃,也并非易事。一方面,该市场上内卷严重,包括比亚迪秦、零跑、哪吒、长安启源等都是这一细分市场的有力争夺者。

另一方面,目前小鹏两款销量担当G6、P7i的终端起售价均在20万元以内,均以智能辅助驾驶为核心卖点。若MONA用极高的性价比实现了媲美上述车型的智能辅助驾驶,那品牌内部将不可避免出现销量内耗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MONA之外,小鹏还有“后招”。何小鹏在一季度电话会议中透露,四季度还将交付一款全新B级纯电轿车,这将是小鹏达成25%技术降本目标的首款车型。

同时,从今年三季度起,小鹏汽车将开启三年内推出超10款全新车型的强产品周期,将覆盖10万~40万元价格带的主要细分市场,这其中包含了多个像X9一样专注品类创新的新物种产品。

“我们的目标是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打造一个像大众汽车一样覆盖全球市场、多种产品类型、拥有广阔客群的一个超级品牌,并且让AI智驾车成为最主流的品类。”但智驾的故事,在下沉的市场中,能否成为小鹏汽车的转折点,还有待市场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