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土面积是中国的三分之一,还没有袁隆平。凭什么印度可以养活14亿人,并且粮食吃不完多到出口,而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呢?

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中国一样面对着严峻的粮食问题,但是中国在袁隆平院士等人的努力下,真正实现了“不会饿肚子”的美好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让人疑惑的是,明明中国人已经能够吃饱肚子,却还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作物。

不同的是,印度这个人口大国同样面对着粮食困境,他们居然能够对外出口粮食。

难道这能够说明印度比中国的农业技术更加厉害吗?

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完全是一种片面的误解。

根据官方数据报道,印度2024年的总产量预计大约为三千多万吨,相较于过去五年呈增长趋势。

同时,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数值一直在不断增长,在今年预计有望突破七亿吨。

显而易见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更高,就算不说富余,养活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肯定是绰绰有余。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会需要进口粮食作物呢?

其实中国进口的粮食作物有一大部分都不是主食小麦和水稻,而是用来榨油和饲养牲畜的大豆等经济作物。

这也就是说,中国看似每年都在进口粮食,其实它们的用途一大部分是为了提高牲畜的肉质,而并非给人类食用。

由此可见中国的情况已经从“吃饱饭”转为“吃好饭”,不存在农业落后的状况,反倒是证明了中国人生活质量上升,对食物营养要求日渐增加。

相反的是,印度每年对外出口大量粮食,可是国内依旧有大量的农民吃不饱饭。

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国内的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尽管中国的总面积比印度大出许多,但是只算耕地面积的话,印度的可耕地面积比中国还大。

这让印度的粮食产量原本应该占据不小的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印度的粮食产量远远低于中国。

这样的情况其实和印度的国情有很大关系。

印度占据着耕地的优势,却有着农业基础建设薄弱的短板。

再好的耕地无法发挥出全部的作用,生产效率肯定不高。

印度农业现代化建设还不够完善,这就会导致在面对天灾的时候很容易“颗粒无收”,农民忙碌一整年最终出现白费辛苦的结果。

不能够稳定收成本来就已经很打击农民耕种热情,印度的地主制度更是将农民的生存环境推到了悬崖边缘。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同,印度的政治制度依旧遵循着落后的地主制度。

印度农民的土地不属于私有,而是属于地主阶级,他们就算累死累活干活,全部的收成也不能够属于自己。

在劳动成果被剥夺的情况下,农民耕种热情大大下降。

印度的地主制导致国内的贫富差距拉大,地主阶级手中的粮食吃不完,而贫民饿死街头也无人在意。

当粮食都掌握在部分人手中的时候,它们的分配就会变得不均匀,正因如此,印度才会在贫民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依旧出口粮食。

因为他们只为地主阶级谋求财富,而忽略了底层人民的困境。

相比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再次被凸显出来,它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人民生活稳定。

因此,不必羡慕印度看似“富裕”的行为,只有真正了解之后就会明白我们国家的智慧和先进所在。

资料来源:

印度政府:总粮食产量预计为3288.52万吨,比过去5年平均粮食产量高出211.00万吨——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