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老师她们要买楼,你捐钱了吗?”1997年,在上海老太浦逸敏的朋友圈里,传播着这样一条消息。

一传十,十传百,一群老太太要买楼的消息被更多的人知道了,善良的人们纷纷捐款支持。

在50多位老人的共同努力下,她们众筹买下了一栋楼,想要抱团养老,开启晚年生活。

你帮我端水,我帮你洗衣的场景在这栋小楼里时有发生,他们相互关心,团结友爱,这栋小楼一时声名远播。

住过的老人纷纷表示这里比家里还自在,可是,10年过去了,20年过去了,老人们的年纪渐渐增大,相继离开,这栋小楼又该何去何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发奇想,抱团取暖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幼年的童真,少年的立志,青年的有为,中年的奉献,老年的余热。

只要你是被需要的,你就有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一旦你在各个方面没有了任何的价值,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上世纪末,上海的一群老太太选择发挥自己的余热,她们抱团养老,互帮互助的事情被众人熟知。

1997年,家住上海的浦逸敏女士已经七十多岁了,二十岁出门闯荡,在上海五十多年,她已经成为了一位很有声誉的医生。

多年以来的职业生涯,让浦逸敏养成了吃素、不杀生的习惯,生活节俭,甚有规律。

在从业期间,她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姐妹,她们有着相通的一面,吃素养生,并坚持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浦逸敏在单位吃饭做事还能够不影响其他的人,但是退休后,与小辈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不便之处逐渐增多。

大人还好,孙子辈正值长身体的时候,饭菜根本不可能全素,再加上他们精力旺盛,作息时间也完全不同。

吃饭就要分灶分食,节俭了一辈子的老人面对偶尔浪费粮食的行为,唠叨在所难免。

时间一长,难免就会有矛盾产生,而且生活上有太多的不方便之处,有些事情不免麻烦。

浦逸敏逐渐就有了想要搬出去的想法,但是自己一个人走得太远,孩子们肯定不放心,还要另找住处,又要浪费钱,实在为难。

其实,不止浦逸敏自己有这样的难处,和她有相同习惯吃素的朋友们亦是如此。

再加上他们的年纪都大了,为了他们的安全,家人们这不让干那不让弄,让忙碌了大半生的她们一时手痒,根本闲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家里,总还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家里人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但这些行为有时就会被称作“添乱”。

综合多种因素,人老了人后,问题接连不断,怕给儿女添麻烦,往往越帮越乱,再遭埋怨。

浦逸敏和朋友们突发奇想,可不可以一起搬出去住呢?既能发挥一些自己最后的作用,住在一起又不怕儿女们担心,但是这个想法实现又谈何容易。

住在哪里?怎么生活?费用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大家的面前,她们根本无从下手。

说巧不巧,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有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将要搬迁,留下一个二层小楼正在出售。

当时,这栋小楼造价6万多,但是经过使用和一些损坏,最终他们以5万元的价格进行售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筹买楼,慈舟养老

人多力量大的理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不会过时的,结合众人的想法,组合众人的力量,她们又能创造出什么来呢?

葛隆村要出售房屋的消息一经传出,很快就被关注这方面的浦逸敏她们所知晓,此事难道不是正中下怀。

为了进一步实施抱团养老的计划,心动之下她们便派出了浦逸敏作为代表与卖家进行交涉。

虽然售价已经降低了,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5万元还是让这些老人犯了难。

向家里要钱显然不合适,但是众位老太太的退休金也不够,思来想去,一个想法逐渐成型。

既然大家要在一起抱团养老,为什么不众筹买楼呢?人人都出一份力,每个人都是这栋楼的主人。

最后,想法一经敲定,迅速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浦逸敏她们希望借助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一举拿下这栋二层小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息传开,大家热情高涨,你五十,我一百,你五百,我一千,资金逐渐增多,这让浦逸敏她们看到了希望。

有些老人并不打算住进小楼,也选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众位老太实现这个愿望。

1999年,浦逸敏她们终于筹到了5万元,买下了这栋小楼,之后20年间,老人来来往往,欢笑不断。

进到小楼,为了各位老人能够生活的更加方便,浦逸敏她们又筹集到了几万元用于小楼装修。

床铺、生活用品、厨房用具、还有卫生间,她们全部翻了一新,这里以后就是她们的家了,自然用心。

楼房成功翻新,她们成功入住,并给这栋小楼起了“慈舟养老院”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

在这栋小楼里,没有院长、没有护工、没有清洁工、没有厨师,一应事务都由她们自己完成,老人们可以大展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对于浦逸敏她们的到来,村里人的想法不一,这么一群不速之客,会给村里带来什么变化呢?

有人猜测她们待不长就会离开,有人好奇她们的举动多番围观,有人抱着友好的态度前去帮忙,一时间村里热闹非凡。

浦逸敏她们住下之后,为了和村里人尽快的熟悉起来,主动表达了她们的善意。

浦逸敏退休前就是医生,她会在村里义诊,针灸、拔罐是她的拿手好戏,村里人有个什么不舒服的她就会多问上几句,给些专业意见。

得益于浦逸敏的做法,她们与村民间很快的熟悉了起来,村民得到了病症的缓解,浦逸敏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村里的孩子对这些外来的人都很好奇,一开始跑过来还会受到家长的斥责,后来经过了解,也就任由孩子们去了。

放学后的孩子们,养成了习惯一般扎堆来这里玩,为这些老人带去了很多的欢乐,还有人称这里是村里的“幼儿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总是经不住慢慢了解的,经过了解,两方人越来越熟悉,浦逸敏她们逐渐融入了这个村子。

为了让大家生活舒适,浦逸敏她们为小楼入住者定了三点要求,一是生活上要能够自理,二是吃素食,三是每月上交100元。

这三点要求并没有阻挡老人们的热情,这栋小楼最高峰的时候接纳过20多名老人。

有的老人虽说在家养老,但她们时不时的就会来到小楼住上一段时间,分享各自生活间的趣事。

小楼声名远播,慕名前来的老人络绎不绝,她们愿意来,浦逸敏当然很高兴,说明这里还是有吸引她们的地方,而她们也声称小楼比家里自在多了。

在这栋小楼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大家亲力亲为,做饭洗衣,打扫庭院,这不仅没有让她们感到厌烦,反而因为有了事情做,乐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饭菜,他们就用公费去集市上买,有时候是老人的儿女们送,你一点,我一点也就够用了,有时候是村民们自发的送,蔬菜水果全都有,其中自是满满的心意。

没有煤气,村民谁家房屋翻新,废弃的木材都会被他们运来小楼,给浦逸敏她们做饭用,水稻丰收了,村民也会把秸秆送来这里。

不止当地的村民,听说这栋小楼的人都会自愿捐赠,就这样,浦逸敏她们逐渐有了健身器材、电视机、录音机,生活丰富了起来。

2015年,小楼要重新装修,嘉定城里有位做窗帘生意的老板,出资数万元,为小楼换上了全新的窗户,阳光照进房间,人心更暖了。

要说老人最怕什么,那当然是生病,其实不止老人,家里人更怕她们生病,毕竟年龄大了,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出现。

对待这个严肃的问题,浦逸敏她们也都很重视,如果老人们有什么突发急症,她们就会及时的通知家里人。

要是平常的头疼脑热,她们就会主动地轮流照顾,端水的端水,洗脸的洗脸,喂饭的喂饭,没有人有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人都说老来难,等真正到了老年,才知道这里面的各种不习惯,尤其对于要强的老人,要强了一辈子不肯服老。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血浓于水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亦是摩擦不断,更何况是这些半路相识的老人。

对于浦逸敏的节俭,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赞同,有时候炒菜油放多了,吃饭剩下了,水果放坏了,这样的情况避免不了。

唠叨也是,在加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准时的上交100元生活费、伙食费,一次两次可以宽限,次数多了老人们也难免传出闲话。

再一个就是家庭的阻挠,有些孩子根本不放心这一群老人在一起生活,想要把自己家老人接回去,老人又像闹别扭的小孩,说什么也不回去。

由此,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就在这慢慢流转的时光中,小楼一直是抱团养老的老人们的最佳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事已高,无偿捐赠

可是,岁月无情,它留给世人的一丝丝白发、一条条皱纹是那么明显,小楼飘摇20年,浦逸敏她们更老了。

小楼里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不断地离开,身边的人来来回回,浦逸敏还一直坚守在这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福利待遇的提高,有些老人被子女送进了更高规格的养老院,享受着晚年生活。

有的干脆直接在家养老,请护工照顾,这栋小楼里的人越来越少,浦逸敏的家人也多次劝说她离开。

只是,这里的记忆太厚重,浦逸敏舍不得,看着墙上的照片,她总能陷入回忆,想起她们刚来小楼的日子。

2015年,浦逸敏被家人接离了小楼,住进了上海市嘉定双善养老院,自她离开,这栋小楼也算正式退休了。

此时的浦逸敏已经九十多岁,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去照管小楼的入住者和自己的生活,但小楼的归宿一直是她的牵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浦逸敏搬进双善养老院后,她以前的好朋友都来看望了她,还带来了她最喜欢吃的水果。

老友相逢,自是有说不完的话,一提起之前小楼的生活,她们总有很多的话,那些共同的回忆也是她们的人生。

趁此机会,浦逸敏说出了自己琢磨了好久的想法,那就是把当初她们抱团养老的这栋小楼捐出去。

当初,这栋小楼就是大家众筹买来的,浦逸敏把它据为己有断不可能,想着它在村里的位置也合适,不如把它捐给村里,另行使用。

5万元买进的小楼,如今被估价500万,但这巨额的利润丝毫没有改变大家的想法,浦逸敏的提议被全票通过。

如今,这栋小楼被村里充分利用,再次装修建设,成了村里老人的活动室,里面还有厨房,可是供老人用餐。

之后,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党委书记李雪来养老院看望了浦逸敏,向她简要介绍了小楼的后期规划和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浦逸敏听的是连连点头,能为相处二十多年葛隆村的父老乡亲们做些事情,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慈舟养老院退休了,但它却也永久的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在人不断变老的过程中,这些记忆只会更加深刻。

她们觉得比家更自在的或许是那种被需要,被别人需要自然是一种幸福,继续创造自己的价值也是一种幸福。

人总有老的那一天,而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摆在老人面前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

抱团养老的新模式被更多的现代老年人所选择,对于这样的方式,你们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