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现一个需求,就值一个亿,至少也是几千万”,某机构投资人对品牌工厂这样说道。对创业者来说,现在AI硬件就是红利赛道,入局门槛不高,最困难的反而是找到市场需求。

如AI录音笔PLAUD NOTE,解决苹果手机接听电话无法录音的痛点,不到一年销售已过亿;未来智能的AI会议耳机,满足白领开会录音、翻译、记录摘要的需求,在全球154个国家大受欢迎。

“普通产品太卷了,一定要有新意才有竞争力”,一位从安克出来做智能配件的创业老板说道,而2024年,AI就是就是现在最大的新意。

2024 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证明了这一点,AI冰箱、AI烤炉、AI牙刷、AI床垫……超过上百件的“AI硬件”成为展会不可忽视的亮点,恍惚间让人误以为万物皆在AI。

AI硬件虽然层出不穷,然而能得到消费者青睐的其实少之又少,刚刚兴起的AI硬件功能大多相当初级,不仅AI交互不尽人意,硬件上的短板,也让实际体验跟预期天差地别,AI PIN发售第二天,就从万众期待变成差评如潮。

“未来硬件一定会AI化,但现在才刚刚开始发展,就像2007年iPhone刚刚出来的时候,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AI手机还是AI电脑,实际应用都比较浅,比如拍个照片,AI功能就是把图给P一下,这不会成为用户购买它的核心理由”,未来智能COO王超表示。

AI硬件未来潜力已经初露峥嵘,但远未到爆发的时候。

先洞察需求再补足资源,用好“100美元定律”

“谁先播种,谁先收获”,2024年被视作AI硬件元年,市场尚且一片蓝海,创业者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块价值洼地,然后开垦它。

“洞察市场上还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个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需求就值一个亿,至少也是几千万”,机构投资人调研多个AI硬件项目后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打造一款AI硬件产品所需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后续再弥补,唯有发现市场需求是最稀缺的。

去年,一款名为PLAUD NOTE的AI录音笔横空出世,上线Kickstarter不到两月,就获得了超过110万美元的认购支持,随后转到Indiegogo,又取得了超120万美元的众筹成绩,打破了录音产品类目的记录。

PLAUD NOTE被定义为“全球首款ChatGPT提供支持的录音笔”,它最核心的就是洞察到,苹果手机在打电话时没办法录音这一痛点,于是设计了卡片式的录音笔,可以贴在手机壳上,方便在会议及通话等场景进行录音。这款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过亿。

有需求的市场,不意味着有足够的商业价值,是否存在有付费能力的消费群体才是关键,PLAUD NOTE瞄准的是优质的苹果用户,未来智能推出的讯飞AI会议耳机,把握的就是经常有开会需求的白领。

未来智能COO王超表示,金融、法律等行业的白领,每天会议不断,有着录音、翻译、整理纪要的刚需,通过一个耳机解决全部问题,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或付费软件,带来的体验跟之前是全然不同的。

对创业公司来说,最好的打法就是唯快不破。当下普通的AI硬件产品根本没有壁垒可言,不管是ChatGPT,还是其他国产大模型,功能上都大差不差,成熟的供应链也很难打造人无我有的优势,这也是一款新品出来后,很快就会有同质化产品出现的原因。

对AI硬件来说,海外是更容易打开的市场,“尤其是欧美发达地区消费者,对AI硬件有相当的容忍度,只要觉得新奇,觉得好玩,即使功能上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他们也会包容,愿意付出一定溢价去支持,这对创业者来说相当友好”。

据说对于AI硬件这类新产品,欧美市场存在一个“100美元定律”,即早期产品还相当愚蠢,以至于只能算是“玩具”时,只要价格在100美元左右,消费者就能接受,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个价位的产品可以欠缺实用功能,只要它概念酷炫、足够有趣,那么“买就买了,反正才100美元”。当然如果价格更高,消费者也会变得理性,开始对产品要求尽善尽美,100美元这个数字,无疑是企业与用户不断试探和博弈后发现的心理阙值。

近期有一款名为“LOOI”的AI硬件产品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上架Kickstarter两个月,就获得了超过目标额100倍的认购支持。

LOOI由Tangible Future(可触未来)开发,这家公司两年前成立于广东东莞。LOOI看上去就是一个手机支架,但把手机磁吸上去后,就会唤醒一个名为Looi的AI机器人,变身成你的智能伙伴,可以自主移动,跟你聊天,识别语音和手势指令,比个OK,就知道自动拍照保存,不少评论表示,这是他们近期看过最有趣的AI硬件,甚至吸引了马斯克的关注和转评。这款产品定价129美元。

“AI硬件是目前非常好的赛道,大多数行业都要经过好几年亏损后才可能赚钱,而AI硬件却能做到第一年就盈利,这对初创企业来说尤为可贵”,该投资人总结道。

赚钱依然是少数,大部分是“脑洞”产品

当然,现在AI硬件能赚钱的依然是少数中的少数,不管是AI录音笔,还是AI会议耳机,都是对原有产品的简单升级,AI功能对销售额到底有多少贡献都未可知,这是AI目前要面对的窘境,只能给传统产品添加一点新奇的概念,想要赋予强大的功能,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近期Ray-Ban Meta智能眼镜风靡欧美市场,传闻出货量已超百万,跟上一代被称为“电子智商税”的Ray-Ban Stories智能眼镜截然相反,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内置了Meta AI,除具备基础的语音操控设备原生功能外,还可以通过摄像头接收跟用户视野一样的景象,并回答用户所看到内容的相关问题。

例如,戴着眼镜看向桌子上的一堆食材,就能让它提供一份利用这些食材的食谱;逛动物园、博物馆时,也能让AI通过语音向你讲解看到事物的详细信息,无需导游跟随;Meta CEO扎克伯格还在Instagram上发视频宣传,戴着智能眼镜的他拿起一件衬衫,询问Meta AI该怎么搭配裤子。

听上去很美好,但实际体验却根本没有惊喜,Ray-Ban Meta描述眼前的物体很容易出现错误,例如把“土拨鼠”说成“肥大的松鼠”,识别驶过的汽车品牌,也常常是错误的,相当有需求的,翻译眼前外文的功能,也因为语音逐字播报的效率太过低下,而显得非常鸡肋。

“Meta眼镜功能特别初级,并没有添加花里胡哨的东西,所以也卖的很便宜”,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道,Ray-Ban Meta售价299美元,虽不便宜,但比起品牌下很多“非智能”眼镜都卖到四五百美元,显得还是非常有性价比的。

这背后所展现的正是AI大模型尚未成熟的现状,尽管OpenAI、Google等顶尖AI公司,都在追求多模态,希望自己的大模型能同时处理文字、语音、图像,甚至是理解现实世界,然而实际结果却相去甚远。

近期Google把大模型与搜索引擎结合起来推出的AI Overviews,就在网友的体验中翻了车:建议苦恼披萨上的奶酪总是掉下来的用户在披萨上涂胶水;告诉人们为了过上健康、均衡的生活,每天至少吃一块小石头;还有对毒蘑菇毫无察觉等。

AI硬件想要走通,不仅AI需要继续迭代,更大的难点是工业技术上也要进行突破。大模型到底是部署在云端还是本地,就因硬件的不成熟而一直争论不休。采用云端计算,反馈延迟无可避免,还有数据安全问题难以解决,而本地计算的话,计算芯片和电池还不尽人意。

现在各种宣称的AI硬件,大部分都是采用端云结合的设计,例如VIVO X100、OPPO Find X7、小米14 Pro等AI手机,,“网红”Ai Pin同样采用云侧+端侧的混合模型策略,却依然无法解决延迟的问题,给用户的感受就是问个天气,都要好几秒才能得到回应,还不够准确,实际体验与预期天差地别。

真正成熟的AI硬件,一定是把AI能力部署和运行在设备端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用户的隐私需求,并且做到让每个人的AI智能伙伴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点来看,AI硬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很多AI硬件产品体验一下,就会感觉到延迟严重,还有包括散热、续航等都有问题,这是因为上游还没那么完善,需要时间等待,大概过个两年会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某机构投资人表示。

正因为AI技术的不成熟,让现在AI硬件虽然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都只能称为“脑洞”,是营销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的象征性产品。

美国知名厨卫品牌科勒,在马桶盖上搭载了大模型,就为了解决一个很简单的需求:通过语音来完成坐垫加热、马桶冲水等操作,彻底解放双手,这款“高科技产品”销售价格达8625美金。

世界500强企业创维集团也强势推出了首款智能AI电动牙刷,这款产品有个非常贴心的功能——AI智能换区提醒,每30秒后就会停顿提示更换清洁区域,2分钟自动结束清洁。

不能说这些产品完全无用,如果价格没有大的变化,大概还会有许多人买单,但想要靠它们迎接AI硬件时代,显然不切实际。

AI硬件目前不需要新产品

AI硬件有两种设计方向,其一是直接打造新产品,如AI PIN、Rabbit R1,它们是以AI为中心,通过AI来赋能生活、娱乐、工作等方方面面,这些产品有着足够的野心,比如替代手机;第二就是在传统产品上集成AI功能,AI耳机、AI录音机,还有AI手机都是此类,通过AI来拓展应用场景。

直接打造AI硬件新产品,在当前阶段显得相当困难,不管是AI还是硬件都还不够成熟,所做出来的产品功能根本不够刚需,往往被问一句“手机做不到吗?”,就无言以对了。

AI Pin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网红产品,AI Pin去年还在视频宣传阶段,就被选为《时代》“2023年度最佳发明”之一,预定购买量超百万,还真有一点其宣称的要“替代手机”的势头,然而,AI Pin的实际使用体验却非常糟糕,佩戴方式不便、户外投影看不清、语音交互延迟等硬伤一大堆。

AI Pin的失败在从业者看来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没用的产品。比如作为一款号称替代手机的通用产品,AI Pin竟然没有屏幕,只能依靠语音和在手上射蓝光来进行信息交互,效率远低于视觉屏幕,在数据膨胀的时代,人们不可能接受一个信息交互效率更低的终端,“AI Pin不是从用户需求出发,完全是靠噱头yy出来的”,有人这样评价道。

据彭博社报道,AI Pin的开发公司Humane正期望以7.5亿美元到10亿美元出售,目前处于早期阶段。

现在做AI硬件,未来智能COO王超表示,要从场景入手,去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最好为已经存在的产品提供升级,“用户付出了时间和金钱成本,就一定会进行权衡,只有符合他的需求,才会愿意买单”。

从这一点来看,AI硬件比较稳妥的做法,是选择一个行业集中度低的大市场,先站稳脚跟,后期有机会再通过优化AI等功能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成为细分市场的头部玩家,如AI耳机、AI录音笔就是如此做的。

当然,最好尽可能的选择简单一些,各方面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耳机就是很好的选择,并不需要投入多少钱,就能做出一款不错的产品,并且耳机赛道足够大,针对不同的细分人群都有着市场机遇,例如对于运动耳机,AI功能可以向健康方向发展,加上检测心率等功能。

反而是AI眼镜,看似同样小巧的产品,但实际却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在当前阶段,很难做出理想的产品。AI眼镜涉及到显示、光学以及声学等技术,一系列配件还要集成在眼镜腿上,对工艺要求非常高,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投入巨资研发,也因此如今AI眼镜厂商都是采用先眼镜、后智能的设计理念,在满足基础的近视眼镜/墨镜的作用上,再把音频、摄像头、AI、显示、SLAM、交互等功能一点点加上去。

目前阶段,AI硬件似乎不太需要诞生新的硬件产品,升级已有产品就足够了。有行业内人士表示,当下手机每年有10亿的销量,TWS耳机3亿多,这些都是销量最高、离用户最近的产品,也是真正可以了解用户的产品,“消费者已经被教育了如何使用这些产品,为什么要做一些新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