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费欣(1879-1955)又译尼古拉·费申,尼古拉·费钦,全名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费欣,俄裔美籍画家,1879年出生在俄罗斯伏尔加河畔喀山的木雕工手艺人家庭。父亲是费欣的启蒙老师,他赞赏儿子的绘画和木雕手艺,一心想让儿子跟圣像画师学艺。1895年小学毕业的费欣考进了喀山美术学校。1901年费欣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推荐到列宾美术学院做旁听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术学院以严格的素描教学和最新的绘画技法规范着他,列宾给予他精心的培养和特别的关照。列宾的温暖体贴给了他莫大的鼓舞,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费欣长期研究自己老师列宾的晚期绘画和肖像作品。在学院就读的8年里他有几十幅素描写生和小油画作品参加了展览或被杂志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费欣作品别具一格,在油画、素描、水彩以及建筑设计、木雕、陶艺、印刷设计、舞台设计等应用艺术领域都建树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见地。代表作有《秋天》《卡努里雅肖像》《父亲像》等。他的画色彩明快、明暗对比响亮,表现力强。他素描受东方传统绘画的影响,素描头像用炭笔画在坚实光滑的纸上,自成一家,刻画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特殊的肌理,源自费欣所使用的宽大画笔,奔放流畅之中强有力的堆积着颜色,有时以刮刀作画,甚至以手代笔,可谓是举重若轻,这也成为了费欣的标志性特色之一。这幅画征服了列宾美院那些挑剔的评委,获得了一致好评,使得费欣获得了“艺术家”称号和奔赴罗马进修学习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3年,费欣借纽约艺术学院教授的邀请,带着全家前往美国,这是令他悔恨一生的决定。费欣的夫人是喀山一名富豪的女儿,可能是严峻的政治形势,令她早早的与一个美国商人有了联系。但这同样也是有代价的,到了纽约迎接费欣的是一笔巨额债务。

在中央公园边的小屋里,他整整奋斗了四年才从妻子的债务中解脱出来,现代都市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常常令他茫然失措。而教学课程也因不适应环境、语言,支撑了一个月就放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6年,费欣的肺病发作,再次迁居美国西部。异国情调给费欣带来了新的激情,他以当地的印第安人为对象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但她的妻子再次出轨,与一个20多岁的人同居。她抛弃了费欣和自己的女儿重建了新的家庭,这一沉重的打击几乎使费欣年老了10岁。为了生计,费欣辗转来到洛杉矶,并在此定居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作品也同样受到了美国人的欢迎,他们在报刊上这样写道:“如果你们想看到奇迹,那你就到费欣的展览会去吧。”但失去了伏尔加河与故土,费欣这个现实主义画家就像一颗无根了的树,常常幻想着再次看到伏尔加河,或是在松林里再住上一段时间。

他对自己走过的道路下了这样的结论:“搞艺术的人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的整个精神基础在儿童时代开始奠定并和周围环境一起成长直到老死。在异国他乡你只是肉体上的存在,因为经常处于孤独中的人不能理解生活的意义。”

他的晚年在对故土的思念中度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梦虽好,但并非人人能做。1955年10月5日,被列宾认为“俄罗斯最天才的画家”,尼古拉·费欣(Nicolai Fechin)悄然离逝。临终时,只有他的女儿留在身边。遵照父亲的嘱托,费欣的骨灰终于回到了故乡——喀山,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0艺术观察》常年作品征稿

1、投稿内容:作者姓名、联系电话、作者生活或工作照片、简历。艺术评论或自述。作品20幅左右,请标注作品名称、作品尺寸和创作年代。
2、投稿要求:画种、题材不限,手稿、写生、创作均可。
3、作品电子格式为JPG,大小在10MB以内,打包成压缩文件发送至邮箱:541794294@qq.com。
4、我们不赞成一稿多投。本次活动只收取一定支持性费用。

5、为了便于快速联系,投稿人可加编辑微信:13928888211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