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以微弱优势再次当选印度总理,然而其未来的治理之路将面临三大难题。与此同时,中印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可能出现新的转变,印度或许会寻求新的策略以与中国抗衡。面对如此态势,中方是否能保持其优势地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5日,历时近三个月的印度大选终于尘埃落定。印度总理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议会下院中斩获240个席位,这一数字虽未达到舆论预测的“353至401个席位”,但足以让莫迪惊险地保住总理职位,实现连任。

然而,由于未达到议会下院席位的半数272席,莫迪必须寻求与其他党派的合作以共同组阁。

其主要竞争对手“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获得了231个席位,与印度人民党的差距仅为9席,显示出莫迪此次胜选的艰难。未来五年,莫迪的执政生涯将面临至少三重困境。

首先,联合组阁可能引发党派间的内耗和权力制衡,使得莫迪在内政外交方面的政策推行遭遇更大阻力。

其次,莫迪一直依赖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在选战后可能更加难以推行,修改宪法的企图也面临挑战。

最后,失去过半民意支持对印度人民党的士气造成打击,同时也对莫迪的经济改革政策形成阻碍。可以说,虽然莫迪在选举中胜出,但实则面临重重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莫迪的政策与实际民生的脱节。莫迪虽不断宣扬印度的发展成果,然而民众生活水平和就业率并未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近九成的劳动年龄人口收入低于印度平均水平,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1%的富人掌握着超过40%的国家财富,这无疑加深了民众的失望情绪。

同时,莫迪政府强推印度教民族化的做法不仅疏远了穆斯林等少数群体,还引发了部分印度教徒的不满,导致其支持率下滑,此次连任可谓惊心动魄。

对于中印关系而言,莫迪的连任意味着两国关系将进入新的阶段。预计未来中印之间将长期处于一种表面和谐但内在存在分歧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层面,莫迪可能会继续推动“印度制造”战略,以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并通过制定更诱人的商业政策来吸引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向印度转移,从而提升印度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影响力。

政治层面,莫迪政府可能会采取“多边结盟”策略,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主要国家和组织保持联系,以便在多方博弈中谋取利益。

在地缘政治方面,印度在中印边境争端中的挑衅行为仍需警惕,不排除莫迪政府在国内面临危机时转移矛盾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背景下,中印之间的竞争将迎来实质性的变化,双方将在经济、政治和地缘政治等多个领域展开长期较量。

尽管两国关系缓和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中国而言,时间是有利的因素。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印度最终将认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