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独臂将军余秋里,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做出重大贡献。

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开国上将余秋里,建国后就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继续带领了浩浩荡荡的石油大会战。

那么余秋里的一生有哪些传奇经历,毛主席又是为何对他称赞有加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4年,余秋里出生于江西吉安一个十分困苦的农民家庭里。从小便体察到生活疾苦的他在15岁那年便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投入到革命队伍之中。

1931年,表现十分优异的余秋里便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并担任了赤卫大队中队长、第358旅团政委、第1军第1师政委等等职务,可以说是年少有为。

1934年,余秋里跟随红军大部队一起进行了战略战役,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当时,余秋里作为政委和十六团的战士们负责对战国民党万耀煌的部队。

当时十六团的团长为了探测敌情站起了身子,就在这时余秋里注意到对面的敌人的枪口已经对准了团长。

余秋里来不及思考,马上飞身将团长拽了下来,可就是这一拽导致他的左臂中了一枪。因为战事紧急,余秋里只能简单包扎了伤口后便继续投身到战争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不幸的是,在掩护敌人撤退的时候余秋里受伤的左臂竟然再次中弹,这次竟被硬生生打断!当时左臂的骨头已经露在了外面,但因为医疗条件落后,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于是他只能忍受着痛苦跟随队伍继续行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口开始腐烂生蛆,疼得厉害的时候余秋里只能将左臂放在冷水里泡一泡,他竟然就这样带着病躯体度过了192个奔波的日夜!

直到队伍到达甘南后,余秋里的左手已经干燥发黑,整个手臂也红肿得不忍直视。因为伤势十分严重所以只好选择截肢。

虽然少了一个胳膊,但是余秋里还是跟随我党参加了日后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并且充分发挥了他出色的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在战场上表现十分勇猛外,余秋里还十分善于做政治工作,喜欢通过“抓典型”的方法来整顿纪律。

据余秋里自己所说,他小时候在家里放羊的时候发现,领头羊往哪走整个羊群就会往哪走,所以“领头羊”这个位置十分重要。

所以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和平年代,找到这个“领头羊”,树立典型和榜样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1955年,“独臂将军”余秋里被授予开国中将的军衔,并且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1月,余秋里突然接到了中央方面的指令,随后他马上前往中南海丰泽园,并且见到了毛主席。

二人见面后,毛主席和余秋里握了握手后便开门见山地说“总理和彭老总推荐你当石油部长,听说你有些顾虑喔”。

当时刚刚建国后不久,我国石油资源十分紧缺,加快石油资源的开采成为首要任务。而余秋里则觉得是自己是军人出身,担负不了如此艰巨的任务,所以才一直有所顾虑。

于是他向主席表示担心自己扛不起来这个担子,但毛主席听后却笑着表示,之前大部分共产党人都是打仗过来的,在治理国家上都没有什么经验。

甚至有的是炊事员和马夫,但是因为革命的需要,他们都投身到了不擅长的领域之中。

而余秋里本身就有着极高的政治才能,所以毛主席认为他非常适合担任石油部部长的职位。看到主席如此相信自己,余秋里也不再说什么,傻笑着接过了这个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臂将军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部长的他是如何进行石油大会战的?

其实我国之前还有一个石油部长,他叫李聚奎,比余秋里大了18岁,主席认为余秋里这个年龄更加适合这个职位,因此让二人交换了一下。

1958年1月27日,余秋里正式上任石油部部长,并且在三月初正式前往报道。

那么接下来余秋里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采做出了哪些贡献,又是如何进行石油大会战的呢?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石油是无比重要的战略支援,但当时我国还并没有开采出十分大规模的油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了能够获得石油,很多工人便开始从页岩中提炼人工油,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我国只能花高价从国外进口石油,因此处处受到掣肘,经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在李聚奎担任部长的时候,曾经率领团队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虽然是我国采油史上的重大突破,但是这个量还是远远不够。

余秋里上任之后,马上针对问题向毛主席做了具体汇报。汇报中他建议可以将财力、物力、人力进行集中,然后找一个突破口集中突破,然后再带动全局统筹发展。

毛主席听后十分赞赏他的决定,并且大手一挥表示余秋里如果缺干部的话可以随时提。就这样在主席的支持下,余秋里招募了数十万石油大军,开始进行石油探测工作。

余秋里认为当下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发现新油田,并且要将目光放眼全国,而不是之前那些已经开采出油田的地方。

当时四川石油管理局表示在川中地区几个探井中有石油喷出,余秋里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马上带队前往川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到达川中之后才发现,这里的石油层十分特殊,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川中石油会战只能十分遗憾地落下了帷幕,这也意味着余秋里出师不利。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坚信在外界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只要能找到哪一个突破点,那么这事便成了。但是中国那么大,这个点究竟在哪呢?

仅仅是1958年一天,余秋里便带领团队找到了二十多处油田,但是这些油田的储备都很少,并不是他希望的那个“关键点”。

邓小平在听完余秋里的汇报后,决定之后的石油开采地区应该向东移,将其与我国的战略发展结合起来,并且以之前李聚奎已经打下基础的松辽盆地为基础。

随后松辽石油勘测大队成立,并且开始在松辽盆地东北斜坡开始开钻。然而第一次工作人员向下开钻了将近两千米都没有发现石油,第二次虽然有油但是量却少得可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大家都逐渐泄了气,第三次的选址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最后在余秋里和专业地质人员商议后决定将第三个钻井位置选在了大同镇高台子,并且向下深钻3200米,整体条件都十分理想。

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那段时间余秋里整天都在现场紧张地盯着进度,晚上还会因此事睡不着觉。

那么这次松基三井会不会发现大规模石油,余秋里又是如何进行石油大会战的呢?

松基三井能否出现石油井喷,我国又是“贫油”的帽子的?

松基三井开钻过去三个月后,所带出的砂岩中已经出现了石油的迹象,余秋里便明白这下面一定有油,只是还不知道含量的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钻着钻着,井孔却出现了倾斜。为了能尽快搞出石油,余秋里马上下达命令固井试油,然而第一次射孔却并没有石油出现。

这一现象再次给了所有人沉重一击,但是余秋里依旧没有放弃,他鼓励所有人想尽一切办法再试试。

当时一线指挥康世恩,决定用提捞法排水,将井筒里水排干净。于是工人们便用人力将一桶桶水打捞上来,大家都期待着石油喷出的那一刻。

9月26日,在所有人的不断努力下,松基三井射孔试油后终于喷出了褐色的原油,我国石油开采事业终于迎来了重大的转折。

因为当时正值国庆期间,为了庆祝松基三井的成功井喷,黑龙江第一书记将大同镇的名字改为了大庆镇。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也成了举世瞩目的事业,其中余秋里自然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知道此事后自然笑得合不拢嘴,并且表示是因为余秋里的坚持,才能取得如此重要的突破。

1960年,余秋里再次向党中央汇报,表示在大庆地区发现了储油量一亿吨以上的大油田。所以他提出,要再次集中一切力量,在大庆地区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

党中央马上批准了余秋里的要求,并且从退伍解放军中集结了三万人奔赴大庆油田,从事石油开采工作。

在这场“大会战”中,因为石油大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从而也影响生产效率。余秋里看到这一切心急如焚,便想方设法地想要提高生产。

于是作为领导的他几乎每天都和工人一样待在工地里,吃住都在一起,生活十分简单朴素,更是和所有人并肩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他又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抓典型”的长处,以“铁人王进喜”“大庆精神”等等为榜样和宣传口号,不断提高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在这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余秋里基本没休息过。只要是和油田有关的事宜他都会亲自过问,甚至工人的吃喝拉撒和身体状况他都会放在心上。

到1963年,余秋里已经带领队伍在大庆油田开钻了一千多口井,并且具备了年产六百多吨原油的生产能力,占到了全国石油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多,我国也终于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

毛主席更是十分高兴地与余秋里进行了面谈,当面表扬了他在石油大会战中的表现,并且提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在余秋里的带领下,我国终于脱掉了“贫油”的帽子,石油的发现也为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注入了力量,是大国腾飞必不可少的条件。

1999年2月3日,余秋里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回顾余秋里的一生,从战场上下来的“独臂将军”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石油事业,可以说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国家。

也正是因为有着像他一样的老革命家,我国才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