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场战争无法避免的就是死亡,为了赢得胜利,交战双方往往都会付出巨大又惨痛的代价。

我们都知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最为残酷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斗中,无论是德军还是苏联军队都做出了惨烈的牺牲,当时如果不是由于苏联极端恶劣的天气,很有可能苏联就会败给德国。为了挽救败亡的局势,苏联高层领导曾经下过一道命令,这个命令也被人们称之为270号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命令要求全体官兵绝对不允许投降德军,每一个人都要战斗到弹尽粮绝,每一个人都要战斗到最后一刻,阵地仗打完了打游击战,游击战打完了打巷战,不流尽最后一滴血谁也不允许倒下。就这样,在付出了无数的牺牲、留下了无数的鲜血之后,苏联人民终于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也由此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攻的序幕,击败了德军不败的神话。

当时苏联的局势十分复杂,德国从三个方向围困苏联,对苏联的重要城市发动闪电战,一夜之间苏联沦陷了大量的土地,德军仅仅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就侵袭了苏联腹地500公里,击灭了上百万的苏军。斯大林对于这种不利的战况十分的焦急,但是他绝对不能撤退,一旦撤退就会步入到北亚的西伯利亚地带,到了那里苏军的作战将会更加的残酷,很有可能苏联就会因此而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即便是苏军在前线打了败仗,也一定要把所有的物资全部带走,不给德军提供一点支撑,可是即便是苏联方面下达了如此严格的军令,还是没有成功阻拦德军,希特勒甚至狂妄地叫嚣,要在三个月内攻入莫斯科,彻底灭亡苏联。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人民免受战火的侵袭,史上最严格的军令就此下达。

该军令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凡是有临阵怯战的,无论军衔如何一律降为士兵,情节严重的可当场击毙。第二,作战途中不允许投降,即便是被敌人围困,也一定要战斗到弹尽粮绝,流尽最后一滴血,但凡擅自撤退,一律视为逃兵,可直接就地枪决,并且,其家属也将会因此而受到制裁。第三,在战场上如有叛变,周围的人可直接将其击毙,并且其家人也将会因此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事态的发展,该军令也在慢慢的变得更加严酷,凡是投降的士兵,家属直接枪决,甚至即便是被俘虏了,拼尽全力逃了回来,家属一样会受到处决。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军人只能战死,不能成为俘虏,一旦被俘便是对这个国家、对人民的不忠,就成为了国家的敌人,就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这让很多苏联军人感到十分的恐惧,因为每一场战斗都将会有死亡,同样也免不了被俘虏,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只有死亡,让很多人看不到生的希望。这带来了两种结果:第一,凡是作战必须取得胜利,而且必须将德军全部击毙。但当时苏联军队是做不到的,因为德军越战越勇,苏联军队根本讨不到便宜,而后来随着苏联士兵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第二种局面出现了,苏军大规模的投降,也有很多士兵为了不连累家人而举枪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虽然该命令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可是却也让苏军中弥漫着滔天的怨气,让他们觉得自己根本不被平等地对待,觉得自己成为了国家的弃子,在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国家换取胜利的时间。就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历史上最大的叛逃事件发生了,苏联著名的将领弗拉索夫是苏联红军的元老级人物,但是在一次作战中却不幸落入了德军的埋伏圈,被德军俘虏。弗拉索夫十分了解斯大林,他知道即便是此时逃回苏联,也一定会受到斯大林的针对,他的家人甚至因此而失去生命,与其如此还不如加入德军,至少能够活命。于是一位苏联曾经的英雄,就这样加入了德军成了一名可耻的叛徒。而根据统计,在二战期间被德军俘虏的苏联士兵多达530万人,而其中有超过100万人都选择了投降,调转枪口去攻打苏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由于即便回国了也会被处死,不会落得任何好下场,所以他们在攻打苏联的过程中比德军还要凶残。可是面对这种情况斯大林却不为所动,他坚持要把这项军令执行到底,因此斯大林也在军中获得了“屠夫”的称号,他的冷血形象就此深入人心。但是毫无疑问,这个命令也带来了显著的效果,苏联最终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结语:

我们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也相信斯大林当时是无奈之举,如果不采取这种措施,很有可能苏联会彻底沦陷。我们平时常说阴阳平衡,当我们过分注重事物的有利面的时候,该事物的缺陷也会被无限的放大。我们相信当时斯大林下达这项命令的时候,内心也是十分的痛苦,可是为了胜利他别无选择。

资料来源

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