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是新中国考古挖掘最具有价值的古墓之一,出土的文物也非常的珍贵,不少青铜文物改写了历史。特别是青铜尊盘、青铜冰鉴、曾侯乙编钟等国宝刷新了世人对中国古人科技的的看法,而这些文物证实了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学会如何精准使用失蜡法。但其实,曾侯乙墓是一座战国“水墓”,而且该墓还出土了一件极度怪异的文物,这件文物考古家至今也都在研究,发现这是古人通灵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说曾侯乙墓是一座“水墓”呢?我们从曾侯乙墓的考古挖掘说起,发现此墓的时间是1978年,当时考古家并不知道古墓存在盗洞,在考古挖掘后发现曾侯乙墓和其他战国大墓一样也曾经被盗。但和其他被盗的战国大墓不同的是,其他的战国大墓的墓中文物都是被盗掘一空的,而曾侯乙墓尽管有盗洞,但墓中文物却没少任何一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来说,古代的盗墓者发现曾侯乙墓后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盗掘挖空,而是之所以没有被盗就是因为这是一座“水墓”。或许连墓主人曾侯乙都没有想到在自己风风光光入葬的百年之内,墓穴居然被地下水浸袭,主墓室完全被地下水淹没。本来是一座陆墓的战国大墓却变成了一座“水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很多不怎么了解考古的人会认为古墓中的文物被地下水浸袭后会很难保存,因为这些战国大墓的珍贵文物基本都是青铜器。事实上并非如此,青铜器之所以难以保存是因为遇到了氧气以及水分,在二者的氧化作用下开始腐蚀。但完全被地下水浸袭的古墓恰好隔绝了氧气,也就是说这所谓的“水墓”中的文物一般来说都是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关于“水墓”保护文物的这一说法,考古上早已有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关于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最容易被世人忽略,这一件文物便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之一的“鹿角立鹤”。这件文物在考古家眼中是非常的怪异的,因为在出土的许多战国以及先秦文物中是极少出现这种“鹤形”文物的。尽管这件文物如今是湖北随州的城市标志,但关于文物的作用还一直有争议。因为文物和编钟、尊盘等文物不同的是,这件文物没有实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30年以来,无数考古家都研究过这件怪异的文物,但基本都认为这是“古人通灵之物”。要知道,战国时代古人是非常迷信的,认为人死之后会有魂魄,而魂归何处就得靠生前的修为以及死后的指引。而这种与松、龟并列的吉祥长寿之物就是所谓的“通灵之物”;代表着墓主人或后世之人以鹿鹤引路,东往成神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