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确实是非常精彩,但是不要忘记再精彩的小说也不能当成历史去看,确实在东汉末年与魏蜀吴三国政权同时并立的还有第四个政权那就是割据辽东的公孙家族,而罗贯中之所以把公孙家族抹去,其实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东霸主公孙家族的形成和崛起

辽东霸主公孙家族是依靠第一代建立割据辽东政权的辽东太守公孙度而崛起,公孙度本是辽东襄平(现今辽宁辽阳)人,其父公孙延因在家乡犯事,为了躲避官府追捕,带着全家迁徙到了玄菟郡(现今辽宁抚顺一带)。

公孙度成年后在玄菟郡当了一个小吏,后来偶然与玄菟太守公孙琙相识,公孙琙早年有一儿子名公孙豹,但是十八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公孙度与公孙豹外貌和体型十分相似,而且最关键的是公孙度小的时候就叫公孙豹,因此公孙琙十分喜爱他,而且觉得和他这么有缘,就把他认成自己的儿子,将他收养于家中,并花钱供他读书,还花钱给他娶媳妇。

可以说公孙度虽然跟着父亲逃离家乡,却也是就此因祸得福,遇到了贵人,也为他日后称霸辽东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孙度虽然遇到了贵人公孙琙,他被公孙琙当成亲儿子一样收养起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沉迷于官二代的享受,他反而借助公孙琙供他读书的机会发奋学习,同时还注重利用公孙琙的关系结交人脉,也因此才有了后来有人推举他出来当官的事情。

公元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才学的人出来当官,作为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养子,还勤奋好学的公孙度就被人推举出来当官,公孙度先是被任命为尚书郎,后来又升任冀州刺史,可以说升任为刺史的公孙度已经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他的官比养父公孙琙还要大一级了。

不过公孙度以一郡小吏被太守喜爱收为养子的出身下成为一州之刺史,当然会惹来不少人眼红和嫉妒,因此公孙度的冀州刺史没干多久,就被人故意传播谣言给罢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听起来不可思议,谣言还能让当官的被免职,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东汉对于地方官有一种特殊的制度,就是每年年底会召集一些百姓代表,应该都是那些有身份地位且富贵的人,让他们来对本地父母官的一年政绩做出评价,如果该官员评价过低就会被朝廷罢免。

要知道在汉朝那个时代还是很重视门第出身,公孙度出身低微,以郡守养子的身份入仕为官,还当上了州刺史这么大的官职,当然有很多人眼红和嫉妒,因此这些人就故意不公正的去评价公孙度,导致他最终罢免了官职。

到了190年,东汉已经彻底乱套,西凉军阀董卓入京把持了朝政,董卓手下有一员心腹大将名叫徐荣,这个徐荣是个狠人,在各地诸侯讨伐董卓时,曾先后击败了曹操和孙坚两大能人,尤其是汴水之战,徐荣险些射杀曹操,全靠曹洪拼死保护曹操才脱离险境。

就是徐荣这么一个狠人,他也成为了公孙度的第二位贵人,徐荣是玄菟郡人,他也是当初公孙度刻苦读书学习时的同窗好友,当时徐荣看公孙度被罢官赋闲,于是向董卓推荐了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东郡的治所就在公孙度的老家襄平,公孙度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了,但是襄平人都知道公孙度家族在本地并非豪门世家,他家里还因为犯事跑到玄菟郡去了,他是靠给给人家当养子入仕为官,被罢官之后又是走后门托关系抱了董卓大腿才混了一个辽东太守的官职,所以襄平本地人主要是当地的豪门世家当时十分瞧不起公孙度。

因此公孙度当上辽东太守之后也十分不好混,当地的名门世族排斥他,连襄平县令公孙昭都瞧不起他,公孙昭为了羞辱公孙度,故意征召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康出来担任伍长之职,伍长是汉朝军队中最低级的军官,与其说是军官不如叫兵头,只能管五名士兵,就相当于现代军队的班长一样。

要知道汉朝当官是看家族出身的,老爹的官职越高,儿子获得的官职也相对会高一些,公孙度乃是堂堂辽东太守,他的儿子公孙康去被人征召去当兵头,这不是对他的羞辱嘛,因此公孙度得知公孙昭敢征召自己的儿子当兵头的事后十分生气,他也决定借此机会得收拾整顿一下辽东的豪门世家,他受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孙度的手段很残暴,那就是以杀立威,公孙度先是找借口将公孙昭抓起来,并在襄平闹市将他当街活活打死,随后牵连公孙昭的家人,将其全家在闹市诛杀,随后公孙度又开始随便给辽东的豪门世家安排罪名,然后将他们满门诛杀,当时被公孙度诛杀的辽东豪门世家足有一百多家,被杀者多达数千人。

之后公孙度发现董卓被吕布所杀,其集团被瓦解了,东汉政权更加混乱,于是他决定割据辽东,因此很快公孙度就召集官员,凡是不肯顺从他的官员全部和那些豪门世家一样被诛杀了,公孙度这一套以杀立威整的辽东人心惶惶,辽东的人也都明白了,只有顺从臣服公孙度才行,于是很快辽东就成了公孙度的私人王国,被他所割据。

公孙度为了统治辽东采取了残暴的手段,这也给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陈寿在《三国志》中就评价他为“残暴不节”,不过这些恶名对于公孙度来说无所谓了,很快公孙度又想通过武力手段准备吞并玄菟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中原混战,曹操和袁绍等实力强劲的军阀正忙于争抢地盘,他们无暇顾及关外辽东的公孙度,而公孙度也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参与争夺天下,于是他改为打起了朝鲜半岛的主意。

玄菟郡是汉武帝征服卫氏朝鲜之后设立的行政区,最开始玄菟郡治所在朝鲜夫租城(现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到了东汉末年治所才改到了现今辽宁抚顺一带。

公孙度曾在玄菟郡当过小官,因此熟知玄菟郡的情况,于是他很快占据了玄菟郡,在占据玄菟郡之后,公孙度又趁势出兵朝鲜半岛,使得朝鲜半岛的扶余国和高句丽臣服于他,之后又向西攻打辽西的乌桓。

至此公孙度奠定了称霸辽东的基业,在《三国志》中记载公孙度仅一句话“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这一句话虽然说得简单,但是也看出了当时公孙度的势力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公孙度拥有了如此强大的实力,自然也就助长了他的野心,此后公孙度在中原大乱的情况下,他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并趁机渡海收取了山东东莱各县,在东莱设营州,并派刺史负责经营东莱等地,以为未来他能趁乱进取中原的踏板。

此后公孙度更是在辽东设立自己的祖庙,追封祖父和父亲为侯爵,平日出行公孙度的仪仗也与皇帝没太大区别,他还特意在自己的帽子上加九条玉串,并让自己的卫兵头戴旄帽称之为羽林军,再加上营建类似于太庙的祖庙,这一切都使得公孙度在辽东来说与皇帝没有太大区别。

割据江淮地区的军阀袁术曾经称帝并建年号,公孙度与袁术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没有明目张胆的称帝,而公孙度这一切行为比袁术称帝还早了好几年。

此后公孙度就一直老实的待在辽东静观中原之变,公孙度其意也很明显,他想保存实力之后浑水摸鱼,这也是他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孙家族只是地方割据政权且三代而亡,与魏蜀吴不可同日而语

曹操曾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征调公孙度到中央出任永宁乡侯、武威将军,其实曹操此举也是在测试公孙度的态度,是否愿意归顺自己,公孙度对于曹操的加官进爵十分不屑,接到曹操送来的印绶之后,公孙度轻蔑的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这意思就是说我在辽东称王称霸,要当你那破永宁乡侯有什么用。因此公孙度十分干脆地拒绝了曹操征召,曹操也由此看出公孙度野心不小,但当时曹操却无暇顾及他,只能默许公孙度继续称霸辽东。

此后公孙度依然注重发展辽东,为自己将来能走出辽东称霸中原打基础,不过很可惜老天却不给他机会了,公元204年公孙度病逝,其长子公孙康接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孙康接替父亲成为辽东太守之后,对待曹操的态度依然是“恃远不服”,不过公孙康接位不久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割据冀州的军阀袁绍在官渡之战被曹操打败后抑郁而亡,他的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争位,曹操利用兄弟不和趁势攻之,袁谭战败被杀,曹操派大将张辽安抚海滨一带,曹操早就瞅公孙家族占据东莱设置的营州不顺眼,于是授意张辽顺道攻取了营州,至此公孙度经营多年的东莱各县被曹操所占。

因此公孙康对曹操十分不满,他想趁曹操攻打袁尚之际带四万大军围攻邺城,幸亏被他手下谋士劝阻了,否则曹操很可能直接灭了他。

后来袁绍的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被曹操打的很惨,投奔了乌桓蹋顿单于,结果曹操派大将张辽发动白狼山之战,张辽直接临阵斩杀了蹋顿单于,彻底攻灭了乌桓,袁熙和袁尚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想到了投靠辽东公孙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熙和袁尚投靠公孙康让常年不参与中原征战的辽东突然成为了当时的聚焦点,曹操的部下都建议曹操趁此机会发兵攻打公孙康把辽东也占过来,但是当时曹操刚刚平定河北,实力损耗也比较大,而且公孙康从没有在正面和曹操撕破脸,即便张辽攻取了营州,这口气公孙康也忍了下来。

因此曹操认为公孙康只是想割据辽东,无意参与中原混战,如果他敢收留了袁熙和袁尚那势必会成为下一个被曹操攻打的目标,这样也就与公孙家族想割据辽东的战略意图相违背。反而如果曹操真率兵去攻打辽东,那才会使得袁熙、袁尚与公孙康互相抱团对抗曹操,这样反不利于曹操,所以曹操没有听取手下的建议去攻打辽东,而是放任袁熙和袁尚去投奔公孙康,他也是想借此看看公孙康的态度。

果然公孙康确实不敢正面得罪曹操,再加上袁熙和袁尚也不是真心投奔,他们兄弟俩看曹操没有继续追杀过来,于是就起了除掉公孙家族霸占辽东以图东山再起的想法,公孙康一面不敢得罪曹操,一面也知道袁氏兄弟投奔自己居心叵测,因此公孙康抢先一步布局诛杀了袁氏兄弟,随后公孙康命人将袁熙和袁尚的脑袋送给曹操并请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代表着公孙康向曹操投降了,因此曹操以东汉朝廷名义册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因此公孙康是名义上向曹操投降了,曹操只是碍于辽东偏远没有征伐他,公孙康家族之于曹魏就像羁縻州一样,名义上归顺接受册封,但实际上自身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公孙康此后对曹操很是臣服,孙权曾经派遣使者渡海与公孙康取得联系,希望两家结盟共同对抗曹操,但是公孙康知道这不过是孙权挑事的计谋,他如果真起兵对抗曹操,孙权远在南方未必能对他有帮助,所以公孙康拒绝了孙权的同盟要求,并且为了不让曹操疑心,公孙康特意斩杀孙权的使者以安曹操之心。

至此曹操也相信公孙康不会有异心,只要公孙康名义上保持归顺,就算让他在辽东当土皇帝又有何妨,因此曹操不再拿公孙康当成问题,也因此辽东没有卷入混战之中。

此后公孙康去世,他去世的时候由于两个儿子公孙晃和公孙渊年幼,因此部下推举他的弟弟公孙恭为继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孙恭接位之后已经正式进入了曹魏时期,曹操的儿子也就是魏文帝曹丕册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平郭侯、假节的待遇,这个身份地位可谓是非常高了,公孙恭没有父兄那般大志,因此他很乐于臣服曹魏,接受册封,并且还把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派到曹魏的都城洛阳去当质子,可以说公孙恭在位时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后来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野心很大,他觉得叔叔公孙恭太窝囊了,于是公元228年公孙渊暗中积蓄力量胁迫叔叔公孙恭让位并将之囚禁,他成了公孙家族的掌舵人。

这时候已经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了,曹魏听闻公孙恭被侄子公孙渊囚禁,谋臣刘晔曾劝曹叡借此机会征讨辽东,但是曹叡却不想大动干戈,于是他册封了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