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四川雅安石棉县万人空巷,人们自发地站在道路两侧,手捧鲜花。所有人都低着头,一辆黑色面包车缓缓驶过,车头放置的是一位少年英雄的遗照,英雄名叫赖宁。车里坐着的除了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还有赖宁的父母,他们看着车窗外赶来送儿子最后一程的人们,红肿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两行热泪默默流下。赖宁究竟做了什么让人们都来为他送行?事情还要从几天前的一场山火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机立断,逆流而上

1988年3月13日下午,15岁的赖宁正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石棉中学读初中二年级。当时正值周末,赖宁正在书桌上奋笔疾书。这些作业原本周六就可以完成,但看到父母操劳的他便主动提出帮父母分担,这一干就是一天。本想等一天工作结束后赶作业的赖宁,一坐在桌前就只觉得困意袭来,迷迷糊糊地倒在桌子上睡着了,直到第二天才被父母叫醒。

看儿子如此劳累,父母便不忍心儿子再帮忙,让儿子安心完成课业。就这样,赖宁伏案一天,高效完成了作业。每当看书看得累了,赖宁便看向远处的海子山,以缓解自己的疲劳。完成作业后,赖宁像往常一样转头看去,可眼前的一幕惊得他目瞪口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远处的海子山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冒起滚滚黑烟,火舌在山间迅速蔓延,看这架势不出一刻钟,不仅是山脚下的村子,就连石油公司油库都会被山火毁于一旦。

因为石棉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且冬春少雨,所以石棉县海子山常发生山林火灾。而作为班长和少先队员的赖宁,两次参与到灭火救灾工作中,每次都是冲在第一线,待险情解除后默默离去。经历了多次灭火的战斗的赖宁见状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每耽搁一秒处置险情,风险和难度都会成比例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不及和妈妈解释,赖宁放下笔,三步并作两步冲出了家门。在路上,他还遇到同班的周伟、王海等同学,赖宁来不及多解释,急忙招呼他们一起走。一行人还没靠近火场,就感受到山火掀起的阵阵热浪,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烧焦的气味,熏得赖宁等人不住地揉眼。

模糊中,他看到站在火场边缘的人一边奋力地挥动树枝,一边大声地呼喊着。赖宁只觉得一股力量注入了身体,他急忙招呼同学拿来铁锹、锄头等工具,在距离山火最近的地方开始挖掘隔离带。虽然原来只是看大人们这样做,但赖宁的隔离带一点不比有几十年防火经验的村民挖得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力作用下,火焰并没有稳定的方向,因为距离太近,被风吹来的火焰几次都差点烧到他。相对于烧伤,燃烧产生的巨大高温对这个年仅15岁的少年来说考验更大。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人在靠近山火的地方不能待太久,因为高温会带走人身上的水分,而浓烟则会让人吸入氧气的浓度变低,各种因素综合出现会让人的体力消耗速度成倍增长。头晕眼花是体力透支的人最常见的表现,也是葬身火海最常见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距离赖宁进入火场才过去了十几分钟,而赖宁早已汗流浃背,觉得好像过去了几个小时。繁重的挖掘对一个成年男子来说尚且不易,对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很快,赖宁就出现头晕,但他只是闭上眼,定了定神。

赖宁知道,每耽误一秒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自己既然选择来到这里,就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他双手紧紧地抓住手中的锄头,紧皱着眉头,眼神坚毅地盯着下一锄的位置。手上没有力气就跳起来,用尽全身力气将锄头砸进泥土中,再用脚抵住慢慢将锄头带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到消息的救火队员和村民很快来到现场,现场总指挥看到赖宁如此卖力心疼不已,赶忙派人替下了他。考虑到天色渐黑,总指挥指派了专人专车将赖宁、周伟、王海等小孩和伤员送到安全的位置。

就这样,赖宁他们坐上了下山的车,虽然在车上,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火情。赖宁在心底里暗自计划,要再回到救火的一线去。下了车,随便找了个借口与同学道别后,赖宁没有犹豫,又一次快步奔向了火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义无反顾,重返火场

再次来到火场边缘,看着山火映出的红光,赖宁只觉得人在灾害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没有犹豫,他捡起扔在地上的树枝就加入了救火的队伍,所有人都忙着扑打火苗,没人注意这个“倔脾气”的少年又回来了。

当时科技并不发达,因此面对山火人们只能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火场外围将草木等易燃物清除干净,挖掘一条隔火带隔离山火。另一种方法就是以大量人力用扑打、覆土等方法一点点将火势缩小,赖宁和其他村民一起奋力扑打着燃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因为当时条件有限,除了专业救火队,普通村民很少受到专业的有关山火扑救的培训。扑打法讲究一打一拖,如果仅仅是直上直下,反而会助长火势蔓延,即使火焰减小,也容易残留火星。因为人员不足,所有人都冲在扑救的一线,没有人注意点点火星正在他们身后亮起红光。

赖宁这次灭火的地点处在两座山峰的夹缝,这样的地势也为山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变的风向和强劲的风力很快就将一线救火队员身后的火星连接成片,察觉到不对的赖宁急忙环顾四周,他发现一些燃烧过的树干有复燃的倾向,高声叫道:“快走,火又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燃烧的噼啪声掩盖了他的提醒,赖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手拿着树枝,一手不断拍打着身边的人,提醒他们赶紧撤离。见远处的人还在专心灭火,丝毫没有注意到危险已经来临,赖宁顾不得自身安危,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他们身边,挨个提醒他们撤离。一个,两个,三个……人们在赖宁的提醒下,相互搀扶着撤离火场。

而赖宁本就在扑打时耗费了大量体力,短时间高强度的奔跑让他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熊熊火焰越烧越旺,空气中氧气含量越来越少,赖宁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最后他的眼中只剩一片火红,倒在了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赖宁的家里,赖宁的母亲坐立不安,父亲不停地在家门口踱步,却始终不见儿子的身影。他们知道儿子早已参与过灭火,心想孩子这次也一定是在救火前线,或许等山火扑灭,儿子就一定能回来。

这种自我安慰显然无法说服自己,二老来到灭火前线,一个人一个人地打听,看到身形相仿的就冲上前询问,可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望,此时不安的预感笼罩了他们的心头。14日清早,山火终于被扑灭,总指挥带领队员在巡护过火森林时,意外地发现一个人倒在树旁。他的眼镜摔碎在一旁,一只手紧紧地抓住突出地面的树根根系,另一只手还紧紧攥着被烧成灰烬的树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眼镜,总指挥心头一紧。当人们用水将黑漆漆的脸冲洗干净后,终于确定,这就是最初参与救火后被送走的少年赖宁。消息很快传到赖宁的父母那里,一时间父亲怔住了,脚就好像被钉子钉在原地。赖宁的母亲浑身瘫软,慢慢地从椅子上滑落,哭声渐渐变大,最后演变成嚎啕大哭,在场的人无不掩面而泣。

追认烈士,后被“抹杀”

人们在听说赖宁的事迹后,纷纷前往吊唁,赖宁的遗像前摆满了鲜花,表达了人们最崇高的敬意,寄托了人们深深的哀思。从此刻开始,全国人民开始学习他胸怀大志、学习他热爱科学、学习他积极进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大媒体记者都聚集在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石棉县,采访邀请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赖宁的父母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面对记者们的追问,他们疲于应付。一遍遍地重复着赖宁的成长经历,这无异于是对尚未愈合伤口的一次次重创,但他们明白这样的关注是人们对儿子的尊重。

赖宁的照片被挂在学校的走廊上,街上也增添了许多赖宁的彩色画像,救火的故事也被写进教科书,人们对这个懂事的小英雄扼腕叹息时也感叹命运的不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一座手拿书本,斜挎着背包,胸前飘扬着红领巾的赖宁雕像入住了山西太原东仓巷,成了东仓巷的象征。二十年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赖宁的注视下长大成人,他们从小听着救火小英雄的故事长大,正义与奉献早已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种子。之后事情的发展却让故事走向了相反的结果。

1991年,英雄赖宁又出现在大众视野,英雄故事又被频繁提起。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法律开始关注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问题。在大灾大难面前,未成年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应该首先保护自己才对,见义勇为也应当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法律人士、教育家等等对学习赖宁的态度产生了分歧,有人强调理性与适度,有人则坚持英雄应该被尊重。这种讨论一直持续到21世纪,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律师、专家的旗号,他们强调赖宁这种牺牲自己的方式并不可取,而随后多所学校都将赖宁的照片拆除, 教科书上也删除了他的故事。难道当年学习赖宁是欠妥的吗?赖宁的精神不该为人们所赞颂吗?

少年英雄牺牲23年后,2011年8月,山西太原东仓巷的赖宁雕像一夜之间被移走似乎给人们一个答案。这也引起周边住户的强烈反应,对此政府相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雕像破旧而且都是涂鸦,不宜放在公众区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公众终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方面人们积极寻找赖宁雕塑的下落,另一方面社会也逐渐形成了共识,对赖宁的赞扬并不是只看到他不顾自身安危冲入火场的英勇,更注重他能在小小年纪为集体利益考虑,这种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先的高尚品德才更值得人们称赞。

2011年8月18日,山西省太原市决定修缮东仓巷的赖宁雕像,重新还原英雄的高大形象,此时关于赖宁的讨论也终于尘埃落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习教育总是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而“见义勇为”四个字则是几十年来一直被推崇的英雄壮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强调对个人生命的尊重,“见义智为”应该成为新时代所倡导的更为理智、更加人性化的做法。无论怎么样,英雄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