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5年6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同时还选举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组成的中央书记处,这五位领导人也被后人称为“五大书记”。从此党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正式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中央书记处是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开始设立的。六届五中全会推举由博古主持党的工作,选出了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书记处,其职权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1937年11月,王明受共产国际的派遣回国后,中央于12月9日至14日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增补王明、康生和陈云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同时了由25人组成的七大准备委员会,毛泽东担任委员会主席,王明担任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会议上,中央新设了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作为在中央日常工作的领导机关,但同时又保留了中央书记处。中央书记处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其实就是“一套人马,两块招牌”的关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38年11月的六届六中全会才结束。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央的领导工作已转移到毛泽东身上。为适应党中央领导机构任务日益繁重的需要,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党内高层决策体制加以调整,建立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3月,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分工,推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主席为毛泽东,主席有“最后决定权”。

毛泽东第一次在组织形式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中的第一把手,而张闻天和王明也正式离开了中央书记处。

1944年5月21日,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五人组成主席团,形成了“五大书记”的雏形。在随后召开的七大上,正式取消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的职能在党章上得到明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同时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被称为“五大书记”。至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

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央采取的都是五大书记集体决策的方式。在五大书记中,也有不同的分工。

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虽然也参与军事决策,但更多的是管理党务、和经济,另一位书记任弼时甚至没有在军委内任职,负责战略指挥的是中央军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当时的军委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彭德怀组成,除极为重大的军事决策由五大书记决策之外,日常的军事决策都由中央军委来决定。而由中央军委管辖的总参谋部,更是制定各种军事决策的机关。

1945年8月,彭德怀受命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这是继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长刘伯承之后,人民军队再一次有了自己的总真正意义上的总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八路军成立时,叶剑英担任过八路军参谋长,但当时八路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游击战,参谋部的人数不多,作战谋划功能并不突出,主要还是抓一些内勤和通讯联络工作。

日本投降后,我党在黄河以北的各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为了适应新局面,军委总部决心实现对全国战场的统一指挥。彭德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任总参谋长的。

1945年9月,中央要求各战略区要编组机动军事力量。到1946年6月,解放军已经组成了19个野战纵队、8个野战师和6个野战旅,完成了由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到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3月,彭德怀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已经不能继续履行军委总参谋长的职责。

枣林沟会议后,为了应对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环境,中央和军委领导机关一分为二,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和中央工作委员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刘少奇、朱德则率领工委,前往华北进行工作。军委作战部和参谋部的人员也相应分为三个部分,以保障中央前委、工委和后委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随中央前委转战陕北的参谋人员,主要任务是收集、综合敌情,报中央前委和转发各战区的任务。

由于彭德怀并没有随中央前委行动,因此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兼任代总参谋长。从那以后,周恩来实际上成为辅佐毛泽东的副统帅,成为解放战争中统帅人民解放军的第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周恩来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后,指挥编制了《停战令后蒋军逐月使用兵力变化》,认为随着战争进程,国民党军出现了递减的势头,用于守备的兵力却在增加,说明解放战争出现了明显的转折。

这份报告,也为统帅部的决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首次提出,对国民党的军事斗争将用5年来完成的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期间,周恩来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突出体现,令毛泽东十分满意。1947年8月30日,毛泽东决定任命周恩来兼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

早在红军时期,周恩来就是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之一。长征初期,中央授权周恩来能对军事指挥下“最后的决心”。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向毛泽东移交了军队的指挥权,这才将主要的工作精力转向其他方面,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党内是有目共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虽然被任命为代总参谋长,但由于他本人是中央军委副主席,所以很少有人称呼周恩来为“周总参谋长”,而是习惯称他为“周副主席”。这也造成了一些人不知道解放战争中我军总参谋长是谁。

1948年4月,中央军委领导机关进驻西柏坡后,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战略大决战,中央决定在西柏坡建立人民解放军的总指挥部。

为适应形势的需要,1948年下半年,军委从华北军政大学抽调了10人加入总参谋部,充实了总部的参谋队伍。这些人来到西柏坡后,很快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当时的作战参谋刘长明回忆,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敌我部队的番号、兵力、战区地名都记得很清楚。由于条件有限,他们指挥作战时用的只是一本普通的全国分省地图,但却总能在地图上作出最为正确的决策。

另一位作战参谋许之善一直在周恩来的手下工作,据他回忆,指挥三大战役的主要领导人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其次是朱德。

许之善回忆说,当时规定军事报告都应该送五大书记审阅,但军情紧急的战报,可以由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直接下达指示,所以经常是毛泽东看过后,批示:“送周、朱阅后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遇到了极为紧急的情况,毛泽东也会将军情批给周恩来一个人阅后转发,同时抄送一份给其他三位书记。

毛泽东的这个做法也证明,五大书记中战役指挥负直接指挥责任的,首先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其次是朱德,然后是刘少奇和任弼时。

在刘长明和许之善这些参谋的印象中,当时从西柏坡发往前线的军令,有七成左右是由毛泽东拟写的,另外三成则是周恩来拟写的。朱德拟写的很少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