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铁红带领学生一起跳《奔腾》。受访者供图

2024年5月,从艺44载的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穿着皮鞋、西裤、Polo衫,和一群青年学生跳蒙古族舞蹈《奔腾》的视频走红网络,让大家感受到民族舞的魅力。
  6月9日晚,由姜铁红编舞、主演的舞蹈《奔腾不息》亮相河南卫视《2024端午奇妙游》。节目中,一群怀揣梦想即将探索外面世界的草原少年,与一群回归草原的机车“老炮”不期而遇,两代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书写了时代间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对话。
  当天,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姜铁红坦言,舞蹈是相通的,可以跨越时空、山海,连接着每一个热爱舞蹈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的传承、创新是时代所需。不管是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还是老一代对时尚与美的追求,都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纳与融合。”

成为《奔腾》第五代领舞

《奔腾》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著名舞蹈教育家马跃先生创作。这一作品以蒙古族民间舞蹈动作为基础素材,展现草原骑手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保留节目”之一。
  于姜铁红而言,1989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的那一刻,他就与《奔腾》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堂课就与《奔腾》相伴,并成为《奔腾》第五代领舞;年过半百又因《奔腾》火爆网络,成为把“奔腾”不息的艺术魅力一代代传承下去的人。
  “《奔腾》不仅象征着改革开放时期人们所追求的精神食粮,也是那个时代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奔腾向前,到今天我们一样还在奔腾着。”姜铁红说,“在传承《奔腾》所蕴含的昂扬精神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创新,以更加丰富、饱满的舞蹈情感,让更多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此次亮相河南卫视,姜铁红与《奔腾不息》团队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进行实景拍摄,呼麦的旋律、马头琴的悠扬融合于蒙古族舞蹈元素中,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草原的豪迈壮阔之中,浸润于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里。
  “马头琴等传统乐器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传达,声音再美都会有一丝忧伤在里面,因为追梦的人离家越来越远,可能此生再难回家,就想通过音乐送去自己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在姜铁红看来,用新时代视角演绎《奔腾不息》,并将传统乐器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不仅赋予了舞蹈更加鲜明的时代气息,也展现了对音乐、对舞蹈、对视听艺术的全新体会。

用肢体语言传承民族文化

姜铁红曾在国家级“桃李杯”“孔雀杯”“荷花杯”舞蹈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1996年获颁“中国当代青年舞蹈家”称号。
  2023年,55岁的姜铁红在社交平台深情回顾了四十余载舞蹈生涯,并分享了年轻时在舞台上的激情四溢:“追了一路,追到今天,都是回忆,幸福如初。人生艺舞,不愧时代。”
  “我的老师告诉我,我们表现的不仅是马的精神,更表现的是马背上人的精神。每跳一次《奔腾》都要有这种初心。”姜铁红将这份“初心”传承给了他的学生,“舞蹈不仅要用言语来传承,还要用肢体来传承,舞蹈老师永远是学生的示范榜样,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跳清楚,让学生看明白。”
  谈及如何落实民族舞的传承与创新时,姜铁红直言:“舞蹈的传承必须建立在‘传统+创新+老师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一代一代人对舞蹈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在他眼中,现在一些舞蹈作品看似是“创新”,其实都是在“创造”,“传承是不可创造的,传承的东西要保留它原有的味道、原有的文化,我们只是丰富它,更加能够让我们用舞蹈的肢体来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传承。”

把舞蹈跳出文字的感觉

因跳舞短视频“出圈”的姜铁红,特别提到了信息时代舞蹈传播与传承的独特性。“现在音乐可以用数字化信息化来做,动漫、舞蹈也可以,而且可以把动作做得非常好。但再怎么信息化,舞蹈的情感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是数字技术做不到的。”
  姜铁红强调《奔腾》是有语言的,“这个语言不是动作语言和语汇,而是赋予这个动作的文字语言。再美的动作如果不赋予情感,或者这个情感不准确,那就只是一幅画,虽然美,但打动不了人。”
  把舞蹈跳出“文字”的感觉,也是姜铁红《奔腾》引发广大网友共鸣的原因。“我也年轻过,我年轻时跳舞功利性比较强,想要的东西比较多,目的性比较强,就是为了获奖、为了荣誉而战。当我把这一切都看淡、放下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会跳舞了。为什么呢?当一个人心静的时候,没有杂念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索取的时候,心干净了,跳舞才最纯粹。就像一碗清水,透彻而不浑浊。”
  姜铁红期待通过舞蹈艺术传播民族的精髓、民族的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民族舞也是时尚的,那种坚毅勇敢、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国的热爱,都透着中国人特有的时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王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