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一经曝光,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很多网友痛斥这名女孩"伤风败俗、重拳出击文化"、"亵渎英烈、祖上救过她"等。一时间,舆论哗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态迅速升级,该事件引起众多地方政府和党媒高度重视。最先是该女生的母校地方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谴责声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文直指女生"无知而又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评论。一场对"文化素养、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讨论由此引发。

就在舆论影响进一步发酵之际,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发生了:本以为素着"爱国爱党"招牌的胡锡进竟也成为了网民痛骂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在于,在发布谴责帖文之后,有自媒体发掘出了胡锡进2007年曾发表过令人遗憾的不当言论,当时他嘲笑了在华工作的一名日本女性拍摄日军731部队遗址。这一疏忽引起了网友对其双重标准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网友同时痛骂起了女生和胡锡进,大量嘲讽、谩骂的言论开始在网上蔓延。"女生4分,胡锡进1分""都是文化素质低下""有什么资格说别人"......双方就像两个被暴打的皮球一样在网友手中横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间,舆论场竟然演变成了一幕"女生被骂、胡锡进被更骂"的奇景,令人啼笑皆非。各路网民肆意在两人身上泼脏水,场面十分失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幕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一个看似小事,最终却闹开了花,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讨伐,不啻于一出了上演的现代版"文字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本质上说,女生的穿着行为虽然欠妥,但也不至于沦为舆论的靶子,受到如此程度的谩骂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胡锡进虽为公众人物,难免会遭到更多非议,但他的言论也只是一时偏颇,与网民对其言辞无情的抨击也有些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场"多难兄难弟"的论战中,人们不由得开始反思:我们的舆论场是否过于激烈和无度?媒体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是否失守?一些网民是否缺乏基本的网络素养和人文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诚然,在这个特殊的事件中,涉事各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无论如何,以暴止暴并非解决之道。我们更应该树立起理性包容、文明互鉴的新时代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这一事件折射出了我们社会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建设、网络文明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如何管控日益失控的网络舆论,如何重树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如何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就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报道和评论,希望能给您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种由小及大、铺张升级的事态发展,也为我们敲响了一次次反思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