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注定是载入人类探月史册的一天。

就在这一天,承载着14亿中国人梦想的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开启了人类首次“采集月球样本”的壮举。

五星红旗,在38万公里外的“苍茫月背”扎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沉寂亿万年的月亮背面,在嫦娥六号的探勘下,终于被揭开了。

嫦娥六号的“登月活动”,反应出了中国的“科技技术”。这是中国的胜利,更是人类科学的胜利,也是全人类,开启探索太空的 “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世界都在为中国祝贺的时候,美国却异常沉默。嫦娥六号的这次壮举,给美国在太空领域的霸主地位,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苏联当年“一骑绝尘”的“成绩”,最终被美国反超,此刻想必,美国佬也正在体会,当年苏联被反超的“感受”。星辰大海,又一次成为左右国家命运的“关键战场”。

嫦娥六号的胜利,预示着新时代的开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协作的全球太空格局,或将在中国的引领下加速形成。而嫦娥六号的登月成功,注定是这场伟大征程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去月球背面”究竟有多难?

嫦娥六号登月任务的成功,意义“不言而喻”。这次任务之所以能载入史册,首先在于,它具备“前无古人”的创举意义。

嫦娥六号成功实现了月背软着陆,还首次,在月背成功实施了“钻取采样”和“样品封装”,并将携带约 2 公斤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探月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过程中攻克了月背软着陆、月面自动采样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无人自主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实现了多项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远超以往。月球背面地形复杂,坑洼陡峭,对着陆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科研人员运用智能避障、小角度自主悬停等新技术,最终实现了精准避障、安全着陆的目标。

月背由于受到地球遮挡,无法直接和地球通信,因此地面测控难度极大。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提前发射了“鹊桥”中继星。

在 8 万公里外的日地拉格朗日 L2 点附近飞行,架起了地月间的信息桥梁,实现了探测器与地面的稳定通信和遥控。

月背采样返回也面临诸多挑战。月面温度可达零下 180 摄氏度,巨大的温差对探测器构成严峻考验。

科研团队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耐低温的特殊材料,保障了采样封装的顺利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以开放的姿态,搭载了来多个国家的载荷。这些载荷涵盖了月球形貌、矿物组成、空间环境等多个研究领域,丰富了科学探测手段,更展现了中国的“诚意”。

嫦娥六号任务,围绕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开展科学探测,有望为研究月球,甚至是太阳系早期演化历史,提供重要的 “样本支撑”。

科学家们“期待”嫦娥六号带回的“月饼”,因为它很可能,可以揭开尘封亿万年的谜团,月球究竟从何而来、如何演变的。

早在 2004 年,中国就启动了探月工程三步走的“宏伟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中国已先后成功实施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任务, 从环月探测到软着陆巡视,从月背登陆到采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步步为营,最终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二、美苏太空争霸史:成也登月,败也登月

美苏太空竞赛,是人类探索宇宙历程的“先驱”。回顾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对于今天的具有重要的“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还沉浸在二战胜利的喜悦中,而苏联却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雄心壮志”。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标志着人类太空时代的开启。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驾驶"东方一号"飞船,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仅两年后,捷列什科娃又成为了首位女性宇航员。

航天史学家谢尔盖·杜布罗夫斯基评价道:“苏联航天事业在1950至1960年代取得的成就是非常瞩目的,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诸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4月,在加加林完成太空飞行后,美国五角大楼报告称“美国在导弹、卫星、载人航天领域都已明显落后于苏联”。

美国提出了振兴美国太空事业的号召。

计划将一名美国人安全送上月球,并将其安全带回地球。从1961年到1972年,美国NASA共进行了17次阿波罗飞行任务,动用了全美科技界和工业界的力量,耗资超过250亿美元。

正是凭借这种举国之力,美国最终实现了肯尼迪的承诺。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首批踏上月球的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月的巨大成就,让美国在“太空竞赛”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在阿波罗登月后,美国在民众心目中树立了科技强国的形象。

美国之所以能取得冷战的胜利,在航天领域确立的领先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阿波罗计划对美苏实力对比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美国借此表现了全面超越苏联的科技实力,为后来的战略武器、星球大战计划奠定了基础。

而苏联虽然试图通过“月球”计划等予以回应,但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最终难以为继。

军事评论员维克多·利托夫金分析称:太空竞赛是一场烧钱的竞赛,美国拥有的财富与资源,是苏联无法相比较的。从长远来看,正是太空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昔日登月,今朝登月,谁更吃香?

在嫦娥六号成功登陆月背之时,中美太空实力的差距,正在发生微妙而深远的变化。

嫦娥系列任务实现了世界探月史上多个里程碑,包括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在月背展开工作、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等。反观美国,阿波罗计划谢幕半个世纪后,至今无力重返月球,对月背更是只有“望月兴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要重返月球还面临诸多技术瓶颈,特别是在月背着陆方面存在很大难度。而中国的探月工程布局清晰、进展稳健,逐步建立起了全球领先的月球探测能力。

美国《航天器》杂志主编彼得·盖瑞特撰文指出,阿波罗登月是基于冷战背景下的“单打冲锋”,而今天的中国探月工程,则是全面布局、整体推进,代表了更加成熟、更具延续性的发展模式。

在太空探索领域,硬实力的较量,往往伴随着“软实力”的博弈。美国的衰落迹象明显。

自阿波罗计划终结以来,美国的载人登月雄心几经起伏,始终未能付诸行动。近年来推出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进展更是缓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尔忒弥斯计划”原本计划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但由于经费短缺、关键技术尚不成熟等原因,目标日期已一再推迟。美国空间政策专家马西娅·史密斯表示,当前该计划前景并不乐观。

NASA前航天飞机项目主管韦恩·霍尔也指出:阿尔忒弥斯计划'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考量,缺乏可持续的战略支撑。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工业基础不断萎缩,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降低,造成了航天工业的脆弱性。美国还面临着科技人才断层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正持续巩固作为制造大国的优势,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太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3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太空探索的领军者。

在全球治理日益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太空探索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并行,正在重塑国际格局。

相信凭借中国日益增强的太空实力,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意愿,中国将在引领人类太空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航天强则中国强

中国的快速崛起,正在深刻影响和重塑世界秩序。

中国从5G通信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到生物医药,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标志着中国有望,引领人类科技的未来。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分析,中国空间站建成后,运行规模和科研能力将仅次于国际空间站,成为世界第二大空间实验室。

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已运行20余年,面临寿命终止和退役问题。俄罗斯也宣布将于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计划。中国空间站有望在未来,成为最重要的太空科研平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在北斗导航、高分遥感等航天应用领域表现抢眼。北斗系统已覆盖全球,定位精度达到10米量级,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并驾齐驱。

高分系列卫星是世界上在轨卫星数量最多、分辨率最高的民用遥感系统之一,数据广泛服务于国计民生。美国的商业遥感卫星虽然数量众多,但缺乏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机制,难以形成合力。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崛起并非昙花一现,有着深厚的“文明积淀”和不懈的“现代化努力”。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勇于创新的科技强国,这种独特组合,中国注定成为引领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中国科技实力全面提升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从“一带一路”的提倡,从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然后到促成中欧投资协定签署,中国已用行动证明,只有“合作共赢”才是大国未来的出路。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转发、点赞支持我们哦!

参考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6582273477214772/?channel=&source=search_tab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6901363730596389/?channel=&source=search_tab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6922853922423347/?channel=&source=search_tab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