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问你,决定接下来楼市走向的因子到底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会说,是人口,毕竟人口直接关系到需求。当下楼市低迷的根本原因就是出生人口下降太多,而农村进城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住房需求不济是当下楼市萎靡的根本原因。

还有人说是收入。这个就更直接了,由于疫情几年+全球经济低迷,工作和收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口袋里没票票,如何买房呢?

纵观全网大家对楼市的评论,总结楼市持续下行的因素不外乎主要就这两个。这种说法对吗?

不可否认,人口和收入确实是目前楼市的消极因素。但实际上,就楼市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身而言,两个因素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就拿人出生口来说,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每年都在1500多万到1700多万之间,也只有2020年到2023年才滑落到900多万到1200万之间。楼市刚好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开始受到影响了?答案显然没那么快!

你想啊,有几个家庭孩子一出生就给买房的?一般来说,要给孩子买房,起码也在高中或者上大学时才会考虑,而这部分的孩子起码也有15-23岁了,往前推时间的话,肯定落在出生人口1500多万-1700多万区间的。说白了,跟2020年后出生人口滑落时间没多大关系。

一句话,出生人口下滑不背楼市下滑的锅。

还有收入问题。老实说,当下大家观望不愿入市,根本的原因不是收入不济。因为谁都知道,买房是一个普通家庭最大财务支出,首付款可不是三年两年加点工资能解决的。说白了,一点点收入变动不足以影响大家买房的决策。现在大家不买房的根本原因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买涨不买跌”心理使然。

这个很好理解,试问,除了孩子上学、结婚刚性需求,谁会向一个处于调整中的楼市出手?明知道房价在短期内不可能涨,甚至还有下跌风险,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傻子才会往里钻呢。对大多数人而言,除非看到市场开始启动,否则就是看的多、实际出手的少。

由此可知,无论是出生人口,还是收入,都不是决定当下走向的关键因子。那么,影响接下来楼市走向的最关键因子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库存”二字。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过去有5个苹果,4个人分,供不应求,苹果价格上涨。现在呢,只有3个人需要苹果,如果还供应5个苹果的话,供应就出现过剩。要想保持苹果市场持续发展,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苹果供应量,当苹果供应量降到3个以下,苹果市场又活了不是?

简单的道理,村里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楼市其实也一样,虽然我们面临城市化进程放缓,出生人口减少,但可以从供应端控制住房供应量,而眼下最紧迫的就是先去化存量房。从村里的动作看,楼市的最大利好确实已经来了:

4.30: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6.7:继续研究储备新的去库存、稳市场政策措施。

40天内,连着两次部署去库存工作,这在房地产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之所以出现短期内第二次部署去库存工作,很显然,虽然5.17那天,相关部门宣布了一揽子去库存措施,但市场发展并不如预期,或者说,需要把去库存的速度还要提一提,显示了去库存的急迫性。

相信在节后的不久,更大范围、更强力度的去楼市库存政策将要出台。用业内的一句话是,达不到快速去化楼市库存目标,绝不罢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轮去楼市库存策略将很快见到成效,促进楼市信心恢复,无论是开发商,还是业主和购房者,都将形成一致看好市场的局面。

对于接下来的楼市,我们坚定信念的同时,也需要耐心,主要说3点:

1.住房需求一定是存在的,即便比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要少些,但基本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比如改善需求异军突起,叠加一定的刚性需求,这是支持楼市恢复的最有力后盾。

2.压缩供应端,为楼市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经此一役,谁都知道无休止的供地会给楼市健康平稳发展带来多大的隐患。所以,自然资源部下文要求各地根据库存去化周期压缩供地量,更早的时候,住建部下文要求各地排布2030年前的住房发展规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合理供地,想必,未来几年的住房供应量不会出现无序增长,为楼市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我们对此要有信心。

3.楼市企稳转暖的前提是,楼市库存要去化到合理状态。

根据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份,百城新建商品房库存量超过5亿平米,按照目前去化速度,需要26.5个月才能去化完毕。考虑到合理库存量为12个月去化周期,意味着在不新增供应的基础上,还有14.5个月的量需要在本次去楼市库存过程完成去化,这显然不是村里能接受的,这是出台新的去库存措施的内在驱动力。

预计在节后很快的时间里,相关的去库存措施就会面世,假如这次去库存措施的最大楼市好消息给力的话,用两三个月提升市场预期,三五个月见到成效,大多数城市的市场在未来6-9个月内发生根本性扭转是大概率的事件。即便这次的不行,预计很快又会追加措施,一直刺激到你相信市场会向上为止。还是那句话,不要把黎明前的黑暗当成常态,楼市最困难的时候终究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