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客 图 | 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麦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毕业后的这些年,经历了亚洲,美洲,欧洲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一些企业。

通常来说,这些大型企业,总会根据业务类型把下属子公司分在不同的单元里,形成事业部(BU)。

事业部为了市场本地化,供应链稳健等考虑,会在不同国家投资建厂,因此很多工厂的流程往往有很多的相似处。

也因此,分工厂的建造,在很多情况下有点复制粘贴的模式,比如欧洲的A厂先建起来运营一段时间,看到亚洲时机合适了,把A工厂复制过去,在亚洲某个国家建B厂。

复制的内容会会包括工厂布局,产线配置,制造设备,IT系统等这些硬件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除了硬件外,还有运营管理等软件部分,比如运营管理指标(KPI)的复制,包括工厂管理的几大维度:SQDCP(安全/质量/交付/成本/人员)。

一样的硬件,一样的软件,基于共性的产品和管理基础,事业部就能很便利地做横向管理,每年给下属同类工厂设定类似的KPI目标,是日常管理的抓手。

到了年底,再组织全球做一做评比,评出年度最佳工厂奖,年度最佳供应链奖啥的。

当然很重要的是,在总部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召集各分工厂的负责人前去参会,庆祝这一年的成就,大家各自抱回属于自己工厂的荣誉,皆大欢喜。

02

这一套KPI管理规则和激励玩法,在集团企业是很常见的做法。

对于集团层面来说,用这条线牵动各分厂的积极性,大家为了荣誉为了发展,往往干劲十足,集团管理层顺便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管理效果,也是乐见所成。

不过,随之带来的一个局面就是:工厂之间的卷。

卷其实并非都是坏事,适度的竞争有益于整体的长远发展,压力即动力,动力即向上力!

不过,在不同的外企做了这么多年,前后观察这个事情,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欧美的工厂很少在评比里拿到年度第一,甚至前三都不多。

前三常常被亚洲工厂包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亚洲工厂,通常主要指中国,韩国,日本,还有新加坡。

亚洲工厂,自然是亚洲人为主的集体,很自然地秉承了亚洲人特有的敬业和勤奋(这里更多说的是东亚区域),面对评比考试争第一,这种刻在基因里的意识,几乎都有"非第一,毋宁死"的精神。

其实,美国人也是很看重KPI的。

但是这些年,我认为美国同事的工作节奏,已经越来越不同于以往那种自信而放松的感觉了。

有好多次,远洋之外的美国同事会为了完成项目,凌晨3点爬起来凑时区加班开会,而有些人甚至在休假时也回复工作邮件,这事以前基本是很少见的。

但是,美国人对于KPI拼第一这事,主动性不大,主打一个尽力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的欧洲同事,则WLB(工作生活平衡)执行得很彻底,对评优这事就更不上心,主打一个随缘。

在他们的理解里,有些事觉得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要强求,更不会费尽心思去折腾什么排名。

有时候直接来一句:嗨,我们对这个事情不感兴趣,我不要做,我也没时间没资源巴拉巴拉。

最后,你会发现,就只剩下亚洲工厂在互卷,这第一第二,常年在这几家工厂流转,一转好几年。

04

近几年的观察,我甚至觉得,中国工厂趋于要统治年度第一的感觉了。

因为,我们中国人,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层,无一例外的都很在乎这事,我们会把KPI贯彻到每一个工作日,每一个具体的节点上。

可以说是同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同一个目标,上下同欲。

那么,这样的努力几乎没有达不成指标的时候。

再稍微拔高一下,到国家层面,就实现目标而言,这些小事其实侧面体现了国人的强大竞争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别人在休假和睡觉时,我们在奔跑,在追赶。

资本主义200年的路,我们不到40年就跑得差不多了,并且有弯道超车的趋势,恰是借着这股拼劲。

作为一名外企里的打工人,从内部看完这些表现后,我其实挺相信:

中国才会笑到最后,CHINA必赢!

共勉

MK麦客 : 文字爱好者,自由撰稿人,20年外企老兵。8小时内用数字探索商业与管理,8小时外借文字感悟职场与人生。后外企时代,置身事外,观外企聊职场。

欢迎 点赞,转发,在看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