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相传这一天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沿袭而成端午节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每当读起屈原的离骚,仍深刻感觉到他与他的作品“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每当遇到生活的挫折或者失败,总能想起屈原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文化与精神,不仅影响了红尘俗世的芸芸众生,也同样影响着已经遁入空门的修行之人,其中在大唐就有一个和尚,他叫文秀,是晚唐著名的诗僧,出生于江南,昭宗时居长安,曾经做过文章供奉。
文秀是唐朝诗僧群体的重要一员,虽然早就遁入空门,参禅打坐,精研佛法,但是却并不影响他舞文弄墨,写诗作文,而且,他与唐朝末期著名的诗人郑谷、诗僧齐己还是诗友。
文秀身在佛门,但是却心往红尘,屈原伟大的形象和感人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他,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端午》,而这首《端午》也成了其一生的主要成就。诗作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的大意: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不知道端午节最早是在何时由谁发起的?
但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闻,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可笑的是,时至今日,楚国境内的汨罗江水依然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空自流淌。
经过那么多年的冲刷,竟然不能洗去正直之士的冤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秀这首《端午》是一首端午节怀古伤今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开宗明义,指出端午节之所以万古流传,是因为人们崇敬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忠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深深地怀念他,永远地纪念他,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总是自发地百般歌颂、祭祀屈原。
然后,笔锋一转,发出灵魂拷问,那楚国的汨罗江千百年来空自流淌,即便是波涛滚滚,浩淼无边,却为什么不能洗刷正直之士屈原的冤屈?
全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议论恳切,铿锵有力;语言浅白,简洁明快;言近意远,言简意深;蕴藉深邃,发人深思。
突出特点是论点鲜明,直面问题,通过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追怀,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千般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
总起来看,文秀这首诗虽说比较简短,但是却借古讽今,直击时弊,意蕴深远,经典无限,充满战斗力,如同一篇战斗檄文,是向那些奸佞小人,魅惑之贼开战的战斗宣言。所以,文秀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经典的,历来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堪称众多端午节诗作中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