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加沙努塞拉特难民营人质解救事件,相当令人震惊。

营救4名人质的代价竟然是200多名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同时,以军方面的现场指挥官阿农·泽莫拉,也因身负重伤抢救无效身亡。

按照以色列官方的说法,这是一场成功的解救行动。因为,四名人质几乎毫发无伤的和家人团聚了。

毕竟,这发生在内塔尼亚胡政府支持率不断下跌,战时内阁出现巨大分歧的节骨眼上,明显属于内塔尼亚胡“冲业绩”的一大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站在人质和他们家属的立场上,这也是相当值得的。特别是那个有一半中国血统,老母亲已经癌症晚期的女孩诺亚·阿加玛尼——以色列以牺牲一名指挥官,200多名巴勒斯坦人垫背,总理被骂反人类,民族又被口诛笔伐为代价,终于从哈马斯手里解救了女孩,让她身患绝症的母亲,可以在临终前见到女儿平安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中咱们也可以看出来,以色列这个国家,确实不讲究“武德”。

对待惹到自己的人,以色列素来讲究以暴制暴;

在他们的眼中,关键时刻,只有以色列人才是人,其他的民族都被开除了“人籍”。

对此,半岛电视台的评论很形象——“以色列想打造成功的故事,却让巴勒斯坦人付出了可怕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以色列军队,虽然可能不如以前那么厉害了,但军官打头阵和殿后的战斗作风没有变。行动种战死的那个特种兵阿农·泽莫拉,正是任务现场的最高指挥官(下图这位)。

而且,这名以色列军官能说中文,毕业于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中文专业。

为了纪念阿农·泽莫拉,本次人质解救行动的代号也从“夏日的种子”被专门改为了“阿农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了,咱们再简单讲讲这个“阿农行动”。

表面上看起来,以军似乎有些简单粗暴。大致上就是,以色列军人兵分两路,伪装成阿拉伯平民,驾驶着人道主义救援车辆进入难民营中心,再进行多轮猛轰,趁乱救人,同难民营中的哈马斯武装成员展开了一通混战...

期间,除了地面部队,还有以军的战机从空中向哈马斯发起进攻,协助撤离行动。

之后数百名来自第7旅、伞兵、吉瓦提和克菲尔的士兵乘坐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冲进撤离点与哈马斯激战。

从开火到最后一批人员撤离,整个战斗共持续了25分钟。人质毫发无伤,以军战死一人,210名加沙人死亡,400人受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行动的准备工作和营救演练,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根据以方事先掌握的情报,4名被扣人员分别关在努塞拉特难民营中心,相距大约200米的两栋三四层高的公寓楼内,楼里有平民和和混于平民中的哈马斯武装人员。

为此,以方特意搭建了模拟街区和楼房,进行过很多次的仿真演练。

此外就是,解救行动的两天前,美国打着“人道主义”旗号,加班加点修好的那个沙临时码头,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本次的“阿农行动”,就是以这个“人道主义援助”的码头作为起点的。以军特战人员跟随美国的“人道主义救援”车辆一路畅通无阻,进入人质被扣押地点。事后,又从这个“人道主义救援”的码头成功撤离。

所以,很多人都在推测,有关“阿农行动”,美国或许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也有人质疑,解救人质为啥会打死那么多的平民呢?平民都去看押人质了?

事实上,这200多名死于以军炮火之下的巴勒斯坦人当中,自然不排除里面确实有一部分是哈马斯武装分子。但更多的,还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其中还包括了孕妇和儿童。

毕竟,加沙就那么大点地方,人口又极为稠密,除了平民区聚集的难民营,也实在没有什么别的地方可以安置人质了。而且,这些建筑下面大多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地道,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可能冒出几个藏在暗处的哈马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按照以色列军队的那个一贯风格,在无法区分平民和哈马斯武装分子的情形下,就直接用炮火犁地,宁可错杀1000,也不放过一个了。

其实,正如开头说得那样,本次以军的解救行动,政治意义明显大于军事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去年10月7日的的突袭中,哈马斯共绑架了251名人质,其中41人已经证实死亡(包括去年12月被以军误杀的3人),今年2月解救了2两名,6月解救了4名,到现在至少还有一百来人依旧在哈马斯手里。

要都照本次这种“成功”的救法,又得去拉多少平民垫背?

要通过最终消灭哈马斯来解救所有人质,更无异于痴人说梦。哈马斯就像野草,除不尽,斩不绝,春风吹又生。

那么,为什么本次要重点救这四人呢?

就说四人中唯一的女性,中以混血的诺亚·阿加玛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伏击以色列当天,网上曾迅速流传开来了一段视频——一个女孩被带上哈马斯武装分子的摩托车,撕心裂肺的呼救“不要杀我”。

这个女孩就是诺亚·阿加玛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她那位东方大国血统的妈妈,又借助媒体开始不断发声,哭诉自己身患绝症,时日不多,请各国帮忙疏通,把可怜的闺女弄回来。

情急之下,她甚至说了一些惹恼了中国网友的话——“难道就因为我是以色列籍,你们中国人就能(见死)不救,就不可以帮助我们吗?”

诺亚妈妈虽然引发了不少争议,但有关她闺女生死的讨论,在互联网上一直很有热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诺亚的父母

本次被解救得四名人质中,还有一个叫做安德烈·科兹洛夫的男子,是10月7日音乐节上的一名保安。

从名字中,咱们也能看出来,此人带着浓郁的东斯拉夫背景。

27岁的安德烈·科兹洛夫(下图白T恤戴着大银链子的那位),拥有俄罗斯和以色列双重国籍,父母和家人目前仍住在俄罗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安德烈的事情,俄罗斯外交机构曾经多次发声,希望以色列和哈马斯双方努努力,先将他给换出来,但最终未果。

这次以色列干脆直接用暴力的形式,把安德烈“抢”回来了,也算是给北方大国一个满意的交代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营救出来的安德烈,状态很不错

或许,即便这个“阿农行动”似乎在展示以色列的某种不达目标不罢休,所有人质都要救回,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坚决意志”。但其实,人质和人质之间,可能还是很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