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1948年6月,地点华野指挥部内,一场争论正在上演,争论的双方分别是华野指挥官粟裕大将,与身为华野东线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他们的争议点也很简单,那就是要不要打兖州,为此,在二人意见相左的情况下,无奈只得将情况汇报给了党中央,希望毛主席能够进行裁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粟裕可谓是信心满满,毕竟他与许世友将军的计划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在他看来,用不了多久毛主席就会给到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当得知此事后,在明知道粟裕计划强过许世友的情况下,教员他老人家非但没有当机立断,支持前者的决定,反倒是始终不给出明确意见,并且大有“和稀泥”的嫌疑。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既然粟裕有理伟人为何不去支持,关于打兖州一事二人又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争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不打兖州?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大名鼎鼎的豫东战役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为了打响这场战役,粟裕大将算得上是付出良多,此前他不单与毛主席展开了多次争论,更是派出了华野的全部主力!

可让粟裕万万没想到的是,即便如此,战场的局势也始终扑朔迷离,先有消息说明,国民党军的黄百韬部正在招兵买马,将山东战场的多股小部队集结成了一个小兵团,正准备直插豫东,以解区寿年兵团的燃眉之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即,据侦查人员报告,作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由邱清泉“邱疯子”率领的、遍布机械化部队的王牌第五军也已经出发,或在几日之内抵达战场支援黄百韬与区寿年。

闻听此讯,已经精锐尽出的粟裕当即感到了压力,于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也只好向党中央和华野东线兵团,也就是山东兵团求援,希望许世友将军和谭震林政委能够领兵南下,大力进攻徐州一线,以达到围魏救赵,迫使国军回缩兵力的目的。

显而易见,这已经算是当下最完美的解决办法了,华野司令员调动手下兵团助战,粟裕也并不认为毛主席会有什么反对意见,更不觉得许谭二人会拖自己的后腿,可让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就在几分钟后,山东兵团竟直接传回了反对意见,至于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无他,只是针对战局考虑,也就是许世友认为,如今打徐州不妥,莫不如让自己进攻兖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家伙,一听这话粟裕当时就愣在了原地,要知道,在他看来山东兵团本就是自己留在侧翼的后手,是预备不时之需或是支援战场充当预备队的,如今大部队有难,这预备队怎么还不听指挥了呢?

因此,说实话当听到这个回复时,粟裕说不生气是假的,可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官,很快他就冷静了下来,并仔细思考起了许世友所说打兖州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作为山东省的交通干线之一,自当地铁路建成以来,兖州便一直堪称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日本人、国民党还是我党都想占领该地,毕竟一旦拿下此处,就意味着山东首府济南将变成一座孤城,拿下首府的意义有多重大相信就不用博主多说了吧?

所以,显而易见,山东兵团正是想要趁着豫东大战的间隙,拿下兖州,进而直逼济南,若是能够活捉王耀武,那对于国民党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个打击甚至会比歼灭邱清泉、黄百韬兵团要更加重大。

综上所述,许世友的策略还是没问题的,可问题是,依照目前的局势来看,打豫东显然要比打兖州更加重要!至于为何这么说原因也不难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拿下兖州威逼济南故而重要,但在粟裕看来,这也只是一城一省之得失,无法伤及国民党军的根基,可若是成功歼灭了区寿年、黄百韬、邱清泉这三支部队,就能最大程度的消灭国民党精锐部队的有生力量,一旦他们都被消灭了,那对解放全中国都有着巨大裨益,二者孰轻孰重着实是一目了然。

这一点是摆在台面上的,在粟裕看来,许世友不可能不知道,那么既然如此,他又为何想要“避重就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矛盾?还是思维差异?

1948年6月的豫东战场真可谓是险象环生,虽说在大局上,我华野主力部队的胜势已成定局,但能否尽可能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却依旧是一个未知数,而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旁的,正是许世友、谭震林二人率领的山东兵团,可让粟裕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关键时刻,许谭兵团却给自己掉了链子,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接上文,待想明白兖州与豫东孰轻孰重之后,粟裕亦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不相信许世友不清楚其中的门道,却也不知道许世友为何会拒绝自己,他甚至都怀疑对方这是不是在“公报私仇”,原因很简单。

其实,一直以来山东兵团与华野司令部,又或是说与粟裕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与分歧,由于粟裕的年纪轻、资历浅、作战风格太过新奇冒险,这些老将们对他始终都不是很服气,例如1947年陈士渠越级向中央发报,孟良崮战役期间,许世友战场公然摔掉粟裕电话,谭震林向上级写信批评粟裕等等等等,这些事件都是赤裸裸的例子。

那么难道说许世友将军当真如此不识大体,竟然选在这般危急关头挟私报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博主看来,许世友之所以会提出不去支援豫东,而是攻打兖州,最大的原因不是旁的,正是他的军事思维与粟裕不同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话何意呢?这么说吧,粟裕之所以能够在建国后评上大将,而许世友则是上将,二者的最大差距正是在思维上,前者已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看清大局,并具备现代化的战争思维,可后者呢?虽说骁勇善战,但由于出身、文化水平等等原因,思维却始终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简单来说,就是粟、许二人认定何为胜利的标准不同,在粟裕大将看来,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那才叫做胜利,但许世友则不然,他脑中想的仍然是中国古典战争的老一套,即,攻城拔寨、斩将夺旗便是胜利!

在许世友看来,歼灭多少敌军都是虚的,唯有真真切切的拿下城池、干掉敌人的指挥官才是王道,而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王耀武作为整个晋冀鲁豫地区最会打仗、地位最高的大将,这两个目标才是最关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倒也不是说这种思维就是错的,的确,就像前文所说,拿下济南拿下王耀武同样是大功一件,同时也会给国民党军内部造成极大的震动,其影响力未必要输于打赢豫东战役,可问题是,当下我党要得可不单单是晋冀鲁豫地区,从始至终我们也没想过与国军划江而治,党和人民要得是整个中国,是解放全体炎黄子孙,按照这个目标来看,前后两者孰轻孰重便一目了然了。

只可惜,碍于眼界的局限性和思维的固化,许世友虽说不至于不清楚歼灭国民党主力的重要性,却还是不舍得放弃夺首府、擒老王的功劳,当然了,这也就是他选择抗命,并执意想打兖州的原因之一,而第二个原因便是毛主席的支持了。

要知道,脾气火爆的许世友将军在我军之中向来最服气的就是毛主席,如若毛主席下令让他前去支援粟裕,即便他再怎么不情愿也还是会服从命令,因此,很显然,这其中必定有着教员他老人家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也的确如此,早在粟裕筹备进行豫东战役之前,毛主席便向许世友、谭震林等人传去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例如在五月底时他就曾给到了许世友独立行动的权利,告诉他只需要在战略上配合粟裕,而不需要直接出兵支援。

还有在六月中旬,他命令中野华野全力切断国军的交通线,不要同第五军等精锐部队死磕,最好一个旅一个旅的逐一击破,以及在豫东战役开始后,命令许世友继续攻略济南地区等等等等。

林林总总,足以见得在某些层面上毛主席还是较为支持许世友拿下济南、拿下王耀武之计划的,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不成就连毛主席的军事思维也这般落后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毛主席之所以这么安排,其实恰恰说明他的眼光比粟裕要更加宽广,在粟裕看来,如今歼灭国军主力是重点,可在毛主席看来,即便豫东再重要,我军也不能因噎废食,就为了多消灭个几万人便放弃占领全山东的大好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很简单,倘若我军能够拿下山东,那我华野就可以和东野一道对华北地区形成合围,那北平的傅作义就会沦为瓮中之鳖,将其拿下更是易如反掌,一旦如此,那我东野、华野、中野、西野就可以连成一片,如此局面岂不是远比单单消灭几个国民党王牌兵团要划算的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和稀泥?

支持许世友攻打兖州、攻略济南,显然毛主席这是鱼和熊掌两个都想要,是想要逼出粟裕的潜力,而按照彼时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斗争的局面来看,我军也是有很大可能能够两头兼顾的,粟裕调集援军不过是为了保险起见,就算许世友不去,他也未必不能对邱清泉、区寿年等人完成围歼,毕竟华野那可是十个半纵队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也正是在毛主席的支持下,许世友这才敢于对粟裕的安排提出质疑和反对,不过说到这里一个问题却也随之浮现,那就是既然毛主席的意见已经很明确了,为何他没有直接了断的下达命令,反倒是在其中“和稀泥”呢?

这个其实就和许世友上将的性格有关了,众所周知,脾气倔强的许上将向来都是认准了一件事绝不更改,既然有了毛主席的“尚方宝剑”,他必然是天不怕地不怕,还会怼天怼地对空气,事实也的确如此。

自打得知了毛主席的意见后,许世友是半点都不愿向粟裕大将,向华野指挥部妥协,甚至就连老战友谭震林政委的劝阻他都不听,死活就是一句话,他绝对不可能向徐州或是豫东派出一兵一卒!

这可着实搞得华野内部尴尬至极,就算粟裕大将脾气再好也有些挂不住脸面,而这一点自然也被毛主席敏锐的察觉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发现许世友的态度后,他老人家可谓是无比头疼,要知道,遵守命令固然没错,可毕竟这是在部队之中,并且还是人民的队伍之中,最起码的团结还是要注意的,因此,为了照顾到粟、许两方面的情绪,他这才会赶忙下达了一连串比较“暧昧”的命令,例如告知粟裕,我军既然已经失去了歼灭邱清泉第五军之可能,那就不要再让许世友打徐州了。

还有,在豫东战役结束,战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而另一边的许世友却仅用一天一夜拿下了兖州之际,毛主席既没有责备粟裕,也没有夸奖许世友,反倒是通过暗示,让腿伤复发的许世友趁机回到胶东养病,给足了粟裕台阶等等等等都是如此。

由此可见,毛主席这可不是普通的“和稀泥”,而是一种制衡之法,他很清楚粟裕的能力比许世友要强,却也知道,战争之中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部队同样需要像许世友这般善于攻坚之将领存在的,更知道有时候与战果相比,团结一致要更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这也就是在粟、许两方发生矛盾之时,他没有偏向哪一方,即便自己不支持粟裕的计划也没有摆到明面上说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