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朝鲜战争的第六次战役,必须从第五次战役开始说起,第五次战役开始于1951年的4月,联合国军开始掌握一定的优势,中国军队国内增援兵团于4月16日陆续抵达后,朝鲜半岛战场上的志愿军总兵力首度超过联合国军,在数量上处于上风。4月11日,麦克阿瑟被解职,由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接任;4月22日,中朝军队以20万兵力发起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未能消灭一个联合国团级作战单位,而在第二阶段,志愿军部队因深入太过迅速,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当志愿军将战线推至汉城时,不得不被迫撤退。6月10日,第五次战役结束,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从此,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6月中旬,毛泽东告诉邓华,要他负责传达新指导方针:“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在军事上概括出“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

7月1日,彭总司令正式开始制定第六次战役的作战计划,拟定于9月10日下午发起战役,具体预设方案为:“志愿共出动13个军,分第一、第二梯队部署。第一梯队8个军,其中用3个军的兵力牵制临津江西岸的敌人,并切断其南北之间的联系;另第47军、第42军包围歼灭铁原地区的美军第3师;最后由第26军及第20兵团的两个军除负责牵制正面敌人外,然后集中力量歼灭金化东西地区美国25师的两个团及南朝鲜第2师;第二梯队的第3兵团的3个军,外加第38、第40军,共5个军进入战斗指定地点,伺机扩大战果;朝鲜人民军则出动4个军团的兵力在北汉江及东海岸,分两番配合志愿军的作战”。

那么志愿军面临的哪些困难呢?

一、战场形势格局发生了变化。因为之前的五次战役是以运动战为主,也就是从鸭绿江边到汉城之南,再折回“三八线”的一次大拼杀。而当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已经在“三八线”附近形成了对峙,都修建了坚固的工事。且朝鲜是北边多山地,南边多平原,我军在三八线附近发起进攻是舍弃了我军山地战的特长,陷入了敌方飞机大炮坦克的攻势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侧后方安全需要兼顾。朝鲜国土三面临海,最适合登陆作战,而美军恰有海空军的强大优势为之提供便利。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围绕“三八线”附近的阵地对峙已经形成,从大大增加了美军腾出手来搞登陆作战的可能性。如果志愿军将重兵投入对美军的正面激战,侧面及后方势必出现一定程度的空虚,因此美军便可趁虚而入,如果志愿军要防止美军登陆,则需要耗费大量兵力,得不偿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后勤补给无法保障。当年朝鲜雨季漫长,雨量充沛,造成了山洪爆发,影响了之前被美军轰炸毁塌桥梁的修复进程。“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摸清了志愿军后期补给较差,利用志愿军白天作战和机动困难的弱点,将志愿军的进攻称之为“礼拜攻势”和“月夜攻势”,制订了“磁性战术”。此种战术对志愿军造成了极大困扰。

当时,志愿军副司令邓华正在参加停战谈判,在知道第六次战役即将打响后,根据第一手数据对志愿军将面临的三种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敌人有现代化强大的立体纵深防御,这一点我们不能低估。其次,想要成功驱逐敌人,必须突破敌人阵地,容易造成重大伤亡。相反,如果敌人能够离开阵地,攻击现有的防线,用我军现有的力量和装备击败他们不是问题,我们的战争消耗也不会太大。邓华的建议并不是害怕敌人,而是他试图以最少的伤亡来消灭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线指挥员,邓华敢于向上级表达不同意见,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而且,这是邓华第一次在战斗开始前要求上级停止战斗,可以说彻底推翻了之前的作战计划。众所周知,第六次战役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和彭德怀精心策划和组织的,在回复电报之前,邓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毛主席接到邓华的电报后,却非常赞赏。事实证明,邓华的判断和建议是正确的: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防卫战取得的优势是机动战的三倍,自身损耗大大减少。在接到这两封电报后,经过仔细考虑,总部终于同意了邓华的意见,放弃了第六次战役的计划,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消耗。两年零九个月后,抗美援朝战争于1953年7月27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