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聆听娱纪

编辑丨聆听娱纪

在古代的村庄里,常常可以见到一个身影,肩挑重担行走在乡间小道上,他们就是大宋卖货郎

这幅宋朝的《货郎图》,就描绘了一位来自800年前的带货达人

画中这个看起来并不健壮的卖货郎,却能一口气挑着几百件货物沿街叫卖

其中不光有锅碗瓢盆,还有人类幼崽的零食玩具,甚至连妇女用的化妆品都一应俱全,简直是一座移动的百货超市。

货郎的到来总能让村庄热闹起来,刚吆喝两声,身边就围满了准备剁手的消费者,孩子们最喜欢围着他转,好奇地看着他展示的各种新奇玩具。

妇女们则挑选着锅碗瓢盆,期待着给家人做一顿好饭。而男人们则关注那些农具和冷兵器,想象着如何使用它们来改善生活。

仔细观察在李嵩的《货郎图》,还能从很多细节里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

只见卖货郎的担子上挂着一个斗笠,斗笠上有一行字条:“攻医牛马小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货郎不仅擅长治疗人类疾病,还精通兽医,能够为牛马等动物提供医疗服务。

敢情这还是个复合型人才,可别小瞧古代的卖货郎,他们行走江湖会的花样可多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卖卖货,识文断字的不在少数,走街串巷卖东西的同时,顺手还能帮人代写书信。

有的甚至还会卖艺唱曲,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能请他们过去,可见能当卖货郎的都不是一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任何时代都是流量为王,能把流量的问题解决了,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卖货郎究竟是如何带货的呢?他们销售模式都有什么特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代言人”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无论是明星代言还是网红直播带货,都是利用个人影响力和魅力来推销商品。

而货郎们的吆喝声则是古代“代言人”的代表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会在街头巷尾、集市庙会等地方,手持锣鼓等工具,吆喝出各种独特的声调,以引起顾客的注意。

比如卖酒的货郎会唱“酒醇香,味儿长,不醉不归不罢休”,而卖鱼的则会唱“鱼儿鲜,鱼儿美,鱼儿味道真不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不愧是全民词学爱好者的时代,连吆喝都变得极具特色。

商家们会根据自己的商品特点,编写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广告词,并配以独特的音调和节奏来吆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要押韵流畅,又要简洁明了,让百姓一听便知他们卖的是什么。

这些别具一格的“广告词”,成了宋朝商业繁荣的见证,也是我们与过去的一种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我们想到那熟悉的铜锣声和吆喝声,就会想起那些为了生活而努力的货郎们。

宋朝小贩的幸福生活

在中国古代史中,不乏有头脑灵活,善做生意之人,可惜一个士农工商就把人给框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满身绫罗绸缎,大金链子缠身,社会地位也是极低的。

可是大宋商人却成了例外,这里的老百姓纷纷投身商业的潮流之中,几乎达到了全民皆商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自诩清高的读书人,也俯首甘为商贾事,并非是他们不爱惜羽毛,而是挣钱实在太容易了。

在大宋摆摊可以说是比较省心的,没有重税压身,也不会被官府随意驱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候都是有宵禁的,在唐朝时期尤为严格,商户想要做点生意就会受到重重限制。

如果没在过了官府规定的时间,还在外面走动的话,是极有可能挨一顿板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宋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官府专门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保护商人的利益。

不需要遵循前朝的规定,必须在固定的场所摆摊,不管是在闹市还是在村庄里,都可以任意摆摊,并且不限制收摊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古代商人而言,税收一直是个难题,年景好的时候自然不算什么。

若是哪年商业不景气,还要缴纳繁重的税款,简直是不堪重负,宋朝官府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府在收取税收时,会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货物的价值

他们不会简单地按照固定比例来收取税收,而是会根据市场的波动和货物的价值来调整税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市场价格有所变动,商人也不会因为税收而亏损。

王安石变法时期,为了减轻商人的负担并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推出了一项重要的政策——市易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法规避免了官府对商人的无理勒索,确保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从前官府常常利用特权强行向商人索要财物,让许多商人苦不堪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果断采取措施,规定商行不再需要向官府供应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朝的商业模式能够如此繁盛,离不开各个群体的共同努力,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宋朝的商贩都有哪些营销方式吧。

千万别小瞧名人效应

沿街叫卖只是最常见的营销方式之一,说出来你那可能不信,现在各大购物平台盛行的转盘摇奖,居然宋朝玩剩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早的拆盲盒或者转盘摇奖叫做关扑,是一种颇具博彩性质的购买方式,接下里就讲讲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作为宋朝市民,关扑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如果你身上有几枚铜钱,碰见门外卖货郎经过,你可以叫住他,说:“卖货郎,停一停,不如咱来扑一把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你拿出铜钱,和卖货郎一起掷在陶盆里。如果铜钱的正反面定输赢,你赢了,就可以用少量的钱买到心仪的东西。

关扑工具非常简单,就是六枚铜钱,叫作“头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铜钱通常是普通的铜钱,没有特殊的花纹或标记。在关扑时,双方会一起将铜钱掷在陶盆里,然后观察铜钱的正反面来定输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关扑的简单和有趣,它成为了很多宋朝市民的娱乐方式。人们可以在街头巷尾、市井之间随时随地进行关扑,与其他人一起玩乐、消遣时光。

说起大宋的商业潮流,名人效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东坡的名字想必是家喻户晓,一道东坡肉流传至今,可是你知道这道千古名菜是怎么来的吗?

当时的苏东坡仕途坎坷,被贬到黄州做官,本来是个万众瞩目的大才子,骤然失势心里那叫一个郁闷,于是化悲愤为食欲。

还真叫他发现了一道美食,那就是贬官地黄州的老特产——土猪肉

当时黄州的土猪肉并不受欢迎,人们普遍认为猪肉是低下的食材,而羊肉、牛肉和各式野味才是高档食材。

可是苏东坡并不这么认为,他坚信美食无贵贱,只要烹饪得当,任何食材都能成为美味佳肴。

要不说才子就是才子,还真叫他鼓捣成了,由他烹饪的土猪肉,那叫一个色香味俱全,简直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就连那些嫌弃土猪肉有腥味的贵族,也挑不出毛病了,一时间这道菜风靡全城,最后干脆以他的名字命名。

无独有偶,苏东坡还帮邻居老太太卖过货,别看他仕途不畅,但是走到哪都是明星级别的人物。

他在儋州贬官期间,就有一老太太慕名而来,请他帮忙题诗卖自己做的撒子,苏东坡拗不过老太太的再三请求,只能答应下来。

大才子写下的锦绣文章简直自带流量,引得不少人争相传颂,这下可一下把老太做得撒子给带火了,逐渐传遍了整个儋州地区。

人们纷纷效仿制作,使得馓子这种美食在当时极为流行。而苏东坡的赞美更是让这种美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佳品。